“付”與“傅”本來是兩個姓,“肖”與“蕭”本來也是兩個姓,“二簡字”以后,有的“傅”姓改成了“付”姓,有的“蕭”姓改成了“肖”姓。就是說,現(xiàn)在的“付”姓里面有許多人本來是姓“傅”的,姓錯了;現(xiàn)在的“肖”姓里面有許多人本來是姓“蕭”的,也姓錯了。
但生活就是那么吊詭,許多人,甚至許多姓傅的和姓蕭的人,都認(rèn)為“傅”姓就是“付”姓,“蕭”姓就是“肖”姓,是簡化字,不是兩個姓。我們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供大家參酌與評述。
1、語言文字是人們交流的工具,約定俗成很重要,但也很可怕
打開百度搜一下,“肖華”,詞條上說:“開國上將,一般指蕭華?!薄靶殴狻?,詞條上說:“開國大將,一般指蕭勁光。”蕭華和蕭勁光本來就姓蕭,不姓肖,但一般生活人群的語言習(xí)慣不分了,也就不分了,姓錯也是對的。
《封神榜》電視劇里,飾演那個“九尾狐貍精”真身蘇妲己的女演員叫傅藝偉,非常漂亮,但你上百度搜一下“付藝偉”,詞條上是:“一般是指傅藝偉?!本褪钦f,在大眾看來,傅藝偉也罷,付藝偉也罷,管你姓什么都一樣,就是一個人。
在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傳承過程中,有從眾傾向和從眾認(rèn)知,即大家都認(rèn)為是這樣的,即便是不規(guī)范的甚至是錯誤的,也是對的。這就是“約定俗成”原則。如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等,為了約定俗成從眾,將“說服”的讀音由shuì fú調(diào)整為shuō fú;將鐵騎的讀音由tiě jì調(diào)整為tiě qí;將呆板的讀音由 ái bǎn調(diào)整為 dāi bǎn;等等。
成語中,本來是“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生活中覺得“乞”“叟”太文言,所以演繹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本來是“三個臭裨匠,頂個諸葛亮”,生活中都知道皮匠是啥,誰知道裨將是啥,所以有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說,皮匠與諸葛亮風(fēng)馬牛不相及,竟能拉到一起,到底誰對呀?
再有,“慈母”本來是庶母中的養(yǎng)母,即養(yǎng)育自己的庶母,典籍文本是有明確規(guī)定的。但人們覺得母親慈愛,久而久之,“慈母”就指生母。所以,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個要說這里的“慈母”不是生母,肯定要被罵。其實(shí)孟郊所吟誦的母親就是養(yǎng)母,而且不是他爸的正妻,是小老婆。
2、姓傅的變成姓付的,姓蕭的變成姓肖的,都是“二簡字”惹的禍
“二簡字”從施行到廢止有一個過程,8年多的時間,其間有些字已被民眾接受,約定俗成,因此沒有改回去,還有的是因?yàn)榕沙鏊膽艏Y料不給動,所以將錯就錯了。
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出臺,國家推行簡化字。簡化后的漢字叫簡體字,簡化前的漢字叫繁體字。我們現(xiàn)在的通行漢字,就是簡體字。
從1973年5月開始,國家醞釀對漢字進(jìn)行進(jìn)一步簡化。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出臺,這就是“二簡字”。
1977年12月21日,《人民日報》開始試用二簡字。
1978年3月2日,教育部宣布開始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
1978年3月4日,胡愈之、王蕓生、周有光在政治協(xié)商會議和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暫緩?fù)菩小兜诙螡h字簡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簡化字。
1978年4月17日,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的決定。
1978年7月,《人民日報》停止試用二簡字。
1978年9月,全國所有報刊雜志停止試用二簡字。
1986年6月24日,國務(wù)院正式廢止二簡字。
“二簡字”的推行時間較短,不到一年,但廢止時間較長。其間有些漢字,已經(jīng)在生活中流行,所以,廢止后也沒有改過來。比如橘子的“橘”,“二簡字”簡化為“桔”。“桔”比較好寫,于是就用“桔子”了。
姓錯了的情況較為復(fù)雜。大體上講,派出所的戶籍資料不給動,是錯姓未得到及時改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