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悵望八公山,琪樹丹崖未可攀。
莫想陰符遇黃石,好將鴻寶駐朱顏。
浮生所欠只一死,塵世無由拾九還。
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
——吳偉業(yè)《過淮陰有感》
這首詩用漢淮南王雞犬升天的典故,本來是沒什么,但這人是吳偉業(yè)。
詩人應(yīng)詔北上,這一行是不情不愿的。他心存故國之情,不愿做清廷的官,但他又不是孤家寡人,倘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也就罷了,他偏偏有牽掛。所以,在無盡的矛盾與悲憤中,有了這首詩。華帥SEO優(yōu)化平臺
淮南王當(dāng)然沒能成仙,而且后來還因謀反失敗自殺了。那么,這里用這個典故又是為什么?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殘日亂蓬蒿。
天邊故舊愁聞笛,市上兒童笑帶刀。
世事真成反招隱,吾徒何處續(xù)離騷。
昔人一飯猶思報,廿載恩深感二毛。
——吳偉業(yè)《過淮陰有感二首·其一》
不愿出仕,又嘆“吾徒何處續(xù)離騷”,其中多少是有窮途末路的意思的。而心念舊恩的詩人卻不得不出山入仕,“世事”實惡。
由此思考,另一首詩用淮南王成仙的典故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方面,詩人確實希望自己可以隨之仙去,免落塵世承受這諸多苦難。而另一方面,詩人也知道這一切希冀只如幻夢,淮南王未能成仙,而背負(fù)塵緣糾葛的他也不得不做出違背內(nèi)心的決定。
“昔人一飯猶思報”與“浮生所欠只一死”其實是一回事,他承的是明帝的恩,如今所欠也是明朝的債。
玉關(guān)秋盡雁連天,磧里明駝路幾千。
夜半李陵臺上月,可能還似漢宮圓?
——吳偉業(yè)《出塞》
李陵是誰呢?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太史公司馬遷因他受刑。
他冤啊。
可是,他再也沒有機(jī)會看到漢宮月了。
同樣的,吳偉業(yè)也看不到明宮月了。
他沒能像傅山一樣以明臣而終,反而與李陵一樣降了敵。但這又有什么辦法呢?李陵當(dāng)年被切斷一切退路無奈留在匈奴,吳偉業(yè)所遇困境也沒有好多少。但不同的是,吳偉業(yè)心中只有恩,沒有怨。所以,他心中的悲痛矛盾,更是遠(yuǎn)勝當(dāng)年的李陵。
說法中峰語句真,滄桑閱盡剩閑身。
宗風(fēng)實處都成教,慧業(yè)通來不礙塵。
白社老應(yīng)空世想,青山我自哭詩人。
總教落得江南夢,萬樹梅花孰比鄰。
——吳偉業(yè)《哭蒼雪 其二》
有時候想歸隱做遺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聲名在外的吳偉業(yè)來說。
清廷看中他的影響力,于是迫使他入仕為官。這是看中他的才能嗎?我覺得不是。吳偉業(yè)不是錢謙益,清廷不會信任他,只是利用他的名氣來打擊那些反抗的聲音??墒?,這一去卻改變了吳偉業(yè)的人生,甚至致使他在憂懼悔恨中離世。
“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險,無一境不嘗艱辛,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斂以僧蓑,葬吾于鄧尉靈巖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曰:詩人吳偉業(yè)之墓?!?/p>
他的苦源自于無可奈何。先是無可奈何于明朝的衰亡,后是無可奈何于自身的境遇。他的滄桑閱盡多是無奈,也許是有過抗?fàn)幍男?,但到最后,還是失了氣力。
或許……這都是源于他的江南夢吧。
旖旎,柔婉,卻一碰就碎。
關(guān)山雖勝路難堪,才上征鞍又解驂。
十丈黃塵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
——吳偉業(yè)《阻雪》
如果明亡后,吳梅村能夠像傅山……不,哪怕像張岱一樣歸隱終老,他的苦也可以少一些。但是可惜,歷史從來沒什么如果。
說吳梅村失節(jié),我覺得是冤枉的,他自己或許也覺得是冤枉的:
“吾詩雖不足以傳遠(yuǎn),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讀吾詩而知吾心,則吾不死矣。”
在我的印象里,吳梅村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文人形象,浪漫多情,但是孱弱,所以他的才華做不了刀槍。但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本來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