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古稱潯州,州府中心城,自宋代起,才開始在現在城區(qū)位置上建城,有了古代城市的模樣,一圈城墻,最初只有四個城門,從宋到清,城池建設歷十次改擴建后,才有了清代所示的地圖樣式,不過古人作的地圖非常不規(guī)范,也不嚴格,所作的城市地圖也只是大概有個模樣,僅僅起到標識的作用,而方位,位置和實際往往相差很大。
桂平,古稱潯州,州府中心城,自宋代起,才開始在現在城區(qū)位置上建城,有了古代城市的模樣,一圈城墻,最初只有四個城門,從宋到清,城池建設歷十次改擴建后,才有了清代所示的地圖樣式,不過古人作的地圖非常不規(guī)范,也不嚴格,所作的城市地圖也只是大概有個模樣,僅僅起到標識的作用,而方位,位置和實際往往相差很大。
現在看到的清道光年流傳下來的桂平城廂地圖,偏圓,但實際上,那時桂平城(下圖紅線所標示就城墻位置),整個城池是長型,古人有形容桂平城池像個竹排,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明代萬歷年講究風水學說的時任知縣劉萬安在桂平城東三角嘴對面潯江邊建起東塔的故事!這里邊的事,日后再另起篇章細細說!
早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在《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系列》文章里對清代桂平古城有過部分介紹,而今天這篇也是“桂平古仔系列”的延續(xù)與擴展。
古時候的城池,必有城門,按城市的大小,所在地的地形,地勢,城門的數量或多,或少,所謂標準,就是方方正正的,只有東,南,西,北四門,宋代桂平城就是這樣。
但實際上,古代城市也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除了曾經幾個都城,如北京,南京,西安的規(guī)模稱得上宏大外,一般的州縣城池都不大,現在完整保留,部分保留下來的古城也可以印證。
作為古代城市的一種建筑規(guī)范,城池的建設,主要是作為一種軍事防御設施,城墻在冷兵器時代是非常有效的軍事防御線。古代社會中,城池也是分等級的,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guī)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桂平以前作為州府級城市,這個城池規(guī)模按照標準,算是很高級了。
城墻的建設樣式,一般和長城的沒什么兩樣,區(qū)別只在于局部,垛口,寬窄,高度不同而己。見過相關圖片,電影,電視上的場景,一般都可以想象得出來。
城門的樣式也大同小異,在墻中開個門洞,作為城內外的交通通道,城門也是一個城市重要的場所,一個進出城的必經之所。
最不相同的是城門上方的建筑,城門座基寬大,通道深長,門座之上往往也有建筑,也就是俗稱的城樓,城樓的樣式很多,簡單的,像一間房;復雜講究的,像是閣,又像是殿等,因為城門是民眾每天進出,各地商賈出入,游歷的文人仕官往來的必經之處,城樓就很很顯眼,很重要了,可以說,城樓是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也是一個城市的標志之一,所以有此城市比較重視這城門樓的建設。
古人對每地場所,每個建筑,一般都有名稱。對城門,很多地方的城池習慣就是東,西,南,北的命名,這也很好理解,無論是當地人,外地人,初到一地,最容易理解的,與辨識的就是方向了,也符合人們生活習慣和實際情況。但也有給城門以專門的名稱,就像古人的名和字一樣,名就是大名,書面上,或是其他正式場合用。字就是小名,乳名,日常中熟悉的人經常喊的。對于城樓也一樣了,雖說城墻,城門,城樓等,屬于一種軍事建筑,但對于亭,臺,樓,閣等,歷史傳統(tǒng)中卻又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所以人們往往又給予一個很貼切的名稱,或霸氣,或詩意。
潯州府城桂平曾經的城樓,也沒有脫俗,有著相同的城池文化,宋代古城就是四個城門。清代古城時已擴到六個城門,東,西向各一門,南,北向各兩門,三個帶甕城(也有叫月城)。自然,也就有六個城樓。城樓長什么樣,也許和現在某些保留下來的古城樓一樣或相似,但無論如何,現在都講不清楚了,關于城樓故事,也只在古籍中留下一行半字而已。比如城樓名,比如古人站在城樓處的詩意。
但實際上,最初的桂平城池自宋嘉佑年(公元1056年~1063年)始建,到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宋代城池才真正完成,當時,城不大,以四穿樓為城中心,四向只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當時的桂平城顯得方正。
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第一次擴建,但當時城池還是四門,改變不多。直到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在近二十幾年的城池改擴工程中,桂平城池南,北門位置不變,也就是現在的大南門——四穿樓——下北門一線,以此線向東西各擴展數百丈,南,北城墻也就各多開一門。直到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才基本定型,城門,城樓的名稱也都基本保留延續(xù)下來。
東門,最初也叫拱辰門,明洪武后改名為潯陽門,就位于現在的廂東村村口。東城門樓,叫思古樓。
思古,故名思義,懷舊過去,懷念古時候,此名在此地非常貼切。東門之外,就現在的三角嘴,有個古城遺址,但此城卻如迷一般存在,在殘瓦斷陶中,只知此城年代久遠,但經過現代考古又找不到確切證據,證明是哪一座城,流傳下來的各種史書記載中,卻又十分紛亂,說法不一。
這東門之外,有什么景致?思古樓上向外望去,視野開闊,左黔江,右郁江,交匯于東,合并為潯江!兩江水色,流速各不同,清人林若逋的一首詩詞帶給你想像:
岸草通幽步,沙明映蔚藍,
雙江澄夕霽,水名一亭涵。
大南門,也叫迎恩門,帶有甕城,主門樓就位于現在大南門路口,而甕城門就在現在大南門社公處,此處也是宋代以來沒有變動過的南城門,明洪武擴展后,為區(qū)分而有了大小之分,大南門屬官道,一直就是桂平城對外重要的出入口。而大南門城樓,叫觀風樓。
(之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寫過的《桂平:城南故事一一“人頭橋”》系列文章中所說的“人頭橋”,其最早的“迎恩橋”之名,應該就來自于宋代,大南門的雅稱)。
不過這觀風樓在清道光年被毀后了,到了同治年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大清一統(tǒng)志》中表示,觀風樓在南門上,而后世考證,則以詩為憑(此詩摘自本地志書):
三里之城渺大荒,兩江橫截比金湯。
唐家設險今猶在,圣代登埤慮更長。
此詩是南宋嘉佑年福建人廖德明在潯州府任知州時所作,也正是他主持修筑完成了宋代桂平城池,城池修完后,站在有城門樓上,廖知州望著郁江水,遠望三角嘴,見到前朝在此處遺留建筑舊跡,一首《南樓》詩應景而出,這南樓也就是大南門城樓,所以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唯一不同的,倒是廖德明所作的這首《南樓》詩,其他公開資料中顯示的和古書中記載有幾個字不同,很多公開資料上都是以下的詩詞,
三里之城渺大荒,兩江橫截壯金湯。
唐家設險基猶在,圣代增陴慮更長。
小南門,也叫寧遠門,帶有甕城,主門樓也是在現在西街口,甕城門,也是正對現在西街街口。小南門是明洪武年城池擴建時所增加的,此處城樓史籍中并沒有多加描述記載,當時西街還沒誕生,小南門外都只是一片水塘之地,而最初,這也只是作為一個偏門存在,直到清康乾時期,西街開發(fā)后,此處才漸漸成為桂平城最重要的一個街區(qū)與城區(qū)出入口,這小南門成為桂平重要的南門。
大,小南門之間,也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關系,宋明時期,大南門為重,城中心就在四穿樓一帶,而清以后則小南門為重,城中心為府衙這一帶,這也是歷史前進與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此處的城樓,也不見有詳細記載。
西門,也叫安遠門,帶有甕城,主門樓,大概就在現在中山公園孫中山像周邊,甕城門對正農行路口。這西門也是明洪武年城池擴建后,移至此處的,至于最初的宋代西門在哪個位置,就不好猜測了,按宋城以四穿樓為中心,南北對稱,至今可辨識,而東西也對稱的話,當時的西門也許就在現在基督教堂丁字口這個位置,不是也差不了多遠了。西城門樓,叫卷雨樓。
《卷雨樓賦》
西城門處的卷雨樓有多美?也許現在不能體會,但可以想像一下,當年西門之外,一片田野,站在高高的城樓之上,正望過去,無遮無擋,左可觀思陵山,右可聽黔江水,作為清代初期聲譽潯州的文人,“三潘”之一的潘geng(魚旁加亙字,去聲),就曾站在卷雨樓上,吟出一篇《卷雨樓賦》贊之。
上北門,也叫宣武門,就在現在舊北江港務所這里。而桂平古城墻保留殘存可見的一段,就在這里。這上北門城樓,叫平遠樓。現在,上北門處,也就剩下這一段還能想像出城樓的樣子了。
按照城建時間和地理位置推斷,上北門也是明洪武年擴建時增加的,但上北門卻沿襲了老北門的正統(tǒng),因為上北門自建成以后,地理位置合理,也一直作為桂平城對外的主要出入口之一,屬官道,上即首,上為要 ,所以上北門就成為正北門,自然,相關的城樓也就沿用老北門的建制,使用“平遠樓”之名。
下北門,也叫威鎮(zhèn)門,和大南門一線相對,中門就是府城中心——四穿樓,位置就在桂平一中圍墻東北角外的路口。
下北門,就是原來宋城的正北門,與大南門相對,門外就是黔江,自明洪武擴建城后,這正北門的地位就下降了,作為一個副門,偏門的存在。下為次,下為副,從此以“下北門”為名。城門之外,也只是人們上下到黔江邊生產,生活的通道,此處本應是平遠門之所,但此后,此處門樓卻難見記載。
在明成化三年,時任知府孫暲把所有城墻都完成為磚墻,城墻高二丈,厚一丈二尺,在城墻上的角樓,懸樓,炮臺,窩鋪共二十二處,城樓六處,屬兵馬司(兵馬司相當于現在的治安巡警隊,負責城內治安為主),六處城樓差不多就是治安辦公室,也就是城門守衛(wèi)的辦公室,自東往北分別命名為仁,信,謹,智,嚴,勇,并改東城門雅名——拱辰門為潯陽門。
據史書記載,在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月,風雨大作,六處城樓因此全部倒塌,城池也有所破壞。當年,潯州府屬四縣時任知縣,桂平舒啟,吳志綰,貴縣臧祚鞏,武宣倪憲,張昌蕃,平南施璜,主導共同捐資,并分段重修加固城池。
這四縣分修府城,從分配上也很有意思,城池周長七里三,桂平負責東門樓到北門樓段,貴縣負責北門樓至小南門樓段,小南門到大南門間則由武宣負責,而大南門到東門樓間是平南負責。依圖而言,相當于貴縣出資最多,修緝城池長度也最長,桂平次之,而武宣,平南則平分剩余不長的一段。當時各縣經濟情況差別很大嗎?這沒考究,只能亂想想了。
到了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時任潯州知府劉體舒加修,可惜,僅兩年后,天地會陳開起兵攻打潯州府城,加修后的城墻,并沒有幫助知府劉體舒守住府城桂平,城池再一次被重創(chuàng),城墻千創(chuàng)百孔,城樓不復存,更為慘烈的是,其最后被俘獲,和知縣李慶福、舒樺一起,殉了大清國。
之后,桂平被改作大成國都城——秀京,估計大成國的最高領袖平潯王陳開也曾組織過對城池的修緝,只是后來清軍反攻時,城池再一次遭受兵火,桂平城池再一次面目全非。
直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在大成國兵亂平息幾年后,時局穩(wěn)定,時任知府又率府屬四縣共同出資再次對城池重建,這一年,也是桂平城池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建設。可見,清代也是潯州府城最多變多災的時期之一。
只可惜,1937年底因抗日戰(zhàn)爭形勢所迫,當時保留還相對完整的一圈城池,被國民政府下令拆除,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曾存千年的印跡,這桂平城池,就成為一個歷史印跡,歷史話題了,在后來幾十年的建設中,大部分清除得徹底,僅剩殘存。
關于古代城池,全國范圍內,完整保留的,曲指可數;部分保留的,也不是很多;更多的古代城市,城池更是痕跡全無。畢竟,經歷了千百年,每個地方的發(fā)展,所遇到的事情都不一樣,每個地方的歷史不一樣。
歷史過去了,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只是講述下過去發(fā)生過的事!而已
(說明:這些城門樓的圖片,沒有水印的都是臨時從頭條圖庫借用的圖片,有水印的都是自己原來存下的圖片,
這里只作引用與觀賞,畢竟,桂平曾有過的這類型建筑早已丟失在歷史深處。估計見過它們的人,沒有了,能說得清楚的人,更難尋訪到了,相關圖片相信更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只剩下一段殘存的老墻可以找到,還有史籍中關與它們的傳說?。?/span>
這里是桂平,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
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