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感覺自身明顯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性格變得更加柔和,心態(tài)也變得從容。
一方面是過了30歲,年齡和閱歷增長帶來的蛻變,但更多的是來自讀書,對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更加客觀和理性。
認識自己從來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句沒用的雞湯,很多時候,越是簡單的道理,看似大家都明白,但又不明白。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自己變成如今的狀況,是怎樣的選擇導致的,自己當時怎樣的心態(tài)做出那樣的決定。
讀書讓我更深刻認識自己。
我不斷尋求根源,跟自己和解,跟父母和解。
我身上的自卑,來源于父母從小到大對我一貫的否定,而我卻一直戴著這緊箍咒摘不下來。
我邁出步,跟母親溝通,那半個小時痛哭流涕的電話,把壓在心里二十多年的委屈統(tǒng)統(tǒng)釋放了。
之后,我與母親關系再無隔閡,彼此之間可以敞開心扉地交流。
讀書,讓我知道曾經我對自己的評判是那么的偏頗,我以為失戀,就是我自己差勁,我以為我這樣的人,不配擁有更好的愛與婚姻。
現(xiàn)在回頭看,那時真的可笑,可是當時我就是那么的偏執(zhí)。
我在不斷的自我認知中,慢慢塑造出一種定力,一種不會被別人帶節(jié)奏的定力。
比如購物,比如別人的評價而憂心或放棄自己的堅持。
我喜歡向書里找答案。
我遇到理財方面的問題,除了知識付費學習之外,我還會去讀這方面的書籍,由淺入深,一點點修正,一點點進步。
當我與愛人陷入吵架爭執(zhí)中,我除了反思自己,還有就是向書請教夫妻相處之道,比如《非暴力溝通》《假性親密關系》《情感勒索》,書中有些觀點于我醍醐灌頂,我會重新審視我們的關系,籍由我先做出的改變,對方也回我以溫柔。
之前的我多愁善感,還有點情緒化,但讀的書多了之后,看人看事也就理性多了,有情緒也能自己很快消化掉,盡量不隔夜。
情緒化這種東西,從根源來講,就是自己的認知與現(xiàn)實不一致,所以才有情緒,當足夠理性,情緒化的毛病自然就好。
大師們脾氣好,不是大師們壓抑不發(fā)脾氣,而是他情緒的火苗壓根就不易點燃了。
我把寫作當我的任務,想長久寫東西必須要有足夠的輸入。
讀書就是一種很好的輸入途徑。
它能保證我可以有料可出,出的料不至于太膚淺。
我一邊寫東西,一邊讀書,內化成自己的筋骨血肉。
讀書是另外一種看世界的路。
我看見世界萬千種活法,看見各種卑微的,光鮮的,丑陋的,善良的,冷酷的,熱情的,各種元素鋪就的一個紛繁的世界。
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能對很多人很多事報以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以前看不慣的很多事,慢慢理解。整個人由刻板變得柔軟起來。
讀書是一種修行,而我一直在修行的路上。
以上就是讀書帶給我的改變,當然讀書對人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有時書中一句話,真的就那么突然地點燃你了。
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孤獨的時候,好好讀書吧,讀書是治愈,是成長。
我是花岸,一直致力于原創(chuàng)回答,更多精彩內容,記得關注我的頭條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