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電視劇影響,軍迷不免有疑問,防御碉堡里的機槍手會不會被狙擊步槍打死呢?畢竟這種火力點實在太顯眼了。這個當然是可以的,但狙擊手想擊斃機槍眼里(堡壘射擊口)的敵人需要滿足很多條件,在現(xiàn)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在二戰(zhàn)期間被打死在戰(zhàn)斗崗位上的機槍手不勝枚舉,相比使用步槍的普通步兵這可是個高危職業(yè),雖然整個戰(zhàn)爭期間發(fā)生的碉堡攻堅戰(zhàn)并不多,但對于攻防雙方來說都是極其艱苦的。
大西洋壁壘的碉堡中操作機槍的射手們,就需要極大的勇氣堅守崗位,這個在電影《登陸之日》里有所體現(xiàn),兩名亞洲裔德軍士兵被反鎖在戰(zhàn)斗室內(nèi),而他們操作的就是機槍。當然了機槍手們最大的威脅并非海灘上的狙擊手,而是專門真對碉堡火力點的盟軍炮火、攻擊機和航空炸彈。
(大西洋壁壘的德軍機槍手被打死的瞬間)
這個不難理解,盟軍在低處的狙擊手或者機槍手打出的子彈,不太可能飛入高處的機槍眼里,德軍的大西洋壁壘幾乎都是居高臨下的,剛登上海灘的盟軍士兵又要受到德軍岸防部隊炮火的洗禮,沒有條件進行還擊。
如果是狙擊手,想要擊中躲在碉堡里的射手有不小的困難,這一點很好理解,看看《拯救大兵》就知道了,搶灘登陸時美軍沒有還擊的可能,因為德軍機槍火力點太遠了,居高臨下的機槍可以殺死海灘上的美軍,而美軍只有沖破德軍的障礙物,抵近到德軍海岸工事后才能用輕武器威脅德軍,狙擊手杰克森就是跳進一個距離德軍非常近的彈坑之后,才開始用狙擊步槍表演槍法的!
當年黃繼光用胸口堵住的敵軍機槍口也是如此,機槍隱蔽在碉堡里主要靠榴彈遠距離殺傷對手,甚至有時候機槍口都不是正對著戰(zhàn)場的,這讓對面的狙擊手幾乎不可能把子彈射到槍眼里,因此殺傷人員或者毀壞機槍都不可能。
但是有些碉堡并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幾乎與整個戰(zhàn)場平行,比如蘇聯(lián)修建的斯大林防線和德國人修建的齊格菲防線,這就給了狙擊手們機會,可以用直喵火力擊殺機槍眼里的人或者毀壞機槍。
(從斯大林防線的機槍口向外看)
斯大林防線沿著1939年之前的蘇聯(lián)舊國界修建,并沒有在戰(zhàn)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但它的很多設計都是值得點贊的,比如說整個防線修建在國境線之后20公里的地方,這樣可以避免遭到對手的提前火力打擊,而且防線的正前方是一片被清空了障礙物的開闊地,任何靠近的目標都會被機槍、炮火撕碎,狙擊手基本上沒有機會表現(xiàn)槍法。
此外,堡壘的設計者不是沒考慮過狙擊手的威脅,因此機槍口往往被設計得非常小,甚至不惜犧牲機槍手的視野,畢竟安全第一!另外通過數(shù)量眾多的機槍射口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網(wǎng),克服單個射擊口的射界不足問題。
上圖也是斯大林防線機槍內(nèi)部,可見它的開口非常的小。
上圖是德軍大西洋壁壘的機槍口,這個機槍口更小,狙擊步槍想打死德軍機槍手必須從正面射擊,也就是和射程、射速都超過自己的機槍對射,難度可想而知,除非是機槍手更換彈藥的瞬間,否則絕對不可能擊殺后方成員,曾有諾曼底的德軍機槍手回憶說:自己在安全的機槍堡壘中連續(xù)射殺了上千名盟軍士兵。
(一般碉堡的火力點都與自己的射界,確保無死角)
除了在射界上做文章之外,軍事碉堡的設計師還有很多更科學的方法,比如優(yōu)化機槍口的形狀,確保來襲子彈不能靠彈跳傷害內(nèi)部成員,最常見的的就是下圖這種階梯狀的設計口。
如果把射擊口做成半圓形,子彈打到墻壁上經(jīng)過反射也有擊中射手的概率,在激烈的攻防戰(zhàn)中這是有很大可能發(fā)生的。設計成上圖這種階梯狀,可以在不妨礙機槍轉向的前提下,彈跳對手的子彈,最大限度的確保機槍操作成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