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焦慮的壞毛病,其實都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表現(xiàn)]
前段時間小競看到一檔育兒節(jié)目,里面邀請了6位專家,針對父母焦慮的養(yǎng)育難題進行解答。
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父母焦慮的很多“壞毛病”,其實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xiàn)。有的“毛病”,甚至是靠高智商做支撐的。
而父母的過度焦慮,非但不能順利幫孩子度過這個成長階段,反而把家里搞得“草木皆兵”,甚至真的把孩子的行為往“壞毛病壞情緒”這個方向去發(fā)展了!
今天小競就和大家一起討論下,以下這4個表現(xiàn),你家孩子有嗎?
爸媽會不會一竿子打死,認為它就是孩子的“壞毛病”?
不不不,這時候,父母一定不要焦慮,只要引導合理,“熊孩子”將來反而更容易有出息。
經常有家長擔憂:“孩子小小年紀就撒謊,以后可怎么辦?”
對于孩子來說,撒謊并不意味著品性不好。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撒謊,多半和品質和道德關系不大。
據專家統(tǒng)計,兒童說謊話67%是由于畏懼和怕嘲笑引起的,10%與兒童的想象、夸張有關,只有20%的孩子是故意說謊。
育兒專家建議,孩子說謊,父母先別著急,換個角度思考,至少說明孩子表達、記憶、思維等很多能力,都發(fā)展得不錯。
他們不僅要觀察大人的反應,還要動腦子去分析,怎么說才能把謊話說圓滿。這本身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家長怎么做:態(tài)度嚴肅而溫和,讓孩子大腦能理智思考
家長質問孩子時,通常顯得有些咄咄逼人,十分可怕,孩子神經緊繃,大腦不能冷靜思考,杏仁核接收過多的負面情緒,會本能的處于逃避狀態(tài),且更容易在混亂害怕狀態(tài)下胡言亂語,說更多謊話,讓大人更為生氣,這對雙方都沒好處。
更為恰當?shù)奶幚矸绞?,是保持冷靜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和平時正常聊天沒有兩樣的態(tài)度和孩子交流,當然是要嚴肅的不是嘻嘻哈哈,以免孩子覺得大人沒在說正事兒,根本不放心上。
以一個端正嚴肅但是溫和的態(tài)度去和孩子交流,孩子也會放下緊張焦慮害怕等的心態(tài),大腦保持理智的思考,才能正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去反思自己的對錯,更能聽進去家長的教育。
有一項研究很有意思:男孩媽媽的嗓門要比女孩媽媽平均高一倍。著實是因為和男孩說話太累了。
比如孩子正在玩玩具,我讓他不要趴地上,可是不管你怎么嘮叨,他全程無動于衷。
讓他刷牙洗澡,一晚上要叫幾十遍,從9點叫到10點,他才終于應一句:“哦!”
有一項研究很有意思:男孩媽媽的嗓門要比女孩媽媽平均高一倍。著實是因為和男孩說話太累了。
家長總以為孩子是故意裝聽不見或者對父母不理不睬,所以特別生氣。其實男孩的胼胝體(連接兩個半球的纖維素束)體積相對較小,無法處理更多的交叉信息。
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小男孩同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尤其是沉浸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中時更能保持高度的專注。
從這項特征出發(fā),我們如何應對才能更好的激發(fā)孩子的優(yōu)勢、保護和培養(yǎng)專注力?
當孩子正在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時,比如刨泥土、拼樂高、觀察幾只螞蟻等等,不要貿然打斷。
雖然你可能怕他餓了想喊孩子吃飯,看到手臟了特別想給他擦一擦,但是這個時候需要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和包容,把良好的注意力、學習狀態(tài)、研究精神保護起來。
首先要擁有注意力,才能在之后遷移到看書學習寫作業(yè)等事情中去。
首先家長在提出指令時,盡量排除干擾,要有目光接觸,并且在說完后讓孩子復述一遍,整個過程保持安靜、認真、溫和的氛圍,盡可能確保孩子聽到了指令。
其次要用簡潔、直接的語調提出要求,不要以疑問句提出要求。
如:“你能把這些玩具收拾整齊嗎?”
用直接的表述“十分鐘內把玩具都放到箱子里”會更有效果。
當然不必大聲呵斥孩子,以堅定而溫柔的語言表達即可。
此外家長最好一次只給出一項指示,甚至對于復雜的要求,我們要拆分為一個個小步驟,幫助孩子順利完成。
有的家長特別頭疼孩子發(fā)脾氣鬧情緒、動不動就哭,爸媽覺得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不聽話!
孩子愛哭容易鬧脾氣,說明他已經具備較強的情緒感知能力。
小時候愛哭的孩子,很容易把事情聯(lián)系到自己,長大后往往更加具有同理心,會換位思考問題,與別人相處會更容易。
著名心理學家Susan David說過,如果家長從小教育孩子不許哭不許鬧,阻止的不只是孩子的眼淚,更是阻止孩子情緒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蔡少芬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就做得非常好,那是個母女三人一起吃飯的場景。
蔡少芬正忙著和大女兒說話,沒注意到小女兒一直邊上在喊“媽媽”。
被忽略的小家伙火了,直接敞開嗓門,嚎啕大哭。
蔡少芬沒有批評女兒,更沒有制止孩子哭,而是輕輕拍拍女兒的背,溫柔地說:“我知道你不開心了,你哭吧?!?/span>
小女孩哭了一會,情緒看起來緩和些了。
蔡少芬又問女兒:“你舒服了沒有?”
小女兒回答:“我舒服了?!?/span>
這樣的對話,真的太暖了!
在一項“父母最討厭孩子什么行為”的調查中,75%的家長選擇了頂嘴。
但是,頂嘴的孩子有優(yōu)勢,說明孩子開始具備思辨能力。
德國專家曾做實驗,把2-5歲孩子分成2組,一組經常頂嘴,一組很聽話,一直跟蹤觀察到青春期。
結果發(fā)現(xiàn):愛頂嘴的孩子,84%的人有主見,能獨立分析,有判斷事物的能力;而不頂嘴的孩子,76%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孩子愿意“頂嘴”,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到了一定的年紀,孩子會開始構建自己的三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渴望與外界產生交流。
當他們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產生偏差時,我們應該鼓勵、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動不動就一句“別頂嘴!”或是“不行!不準做!”
這對孩子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不利的。
當然,我們不是說要由著孩子頂嘴。
先搞清楚頂嘴的原因,涉及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比如大晚上不能亂蹦亂跳擾民,還是要馬上制止。
如果不涉及原則問題,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嘗試,讓他去做就好了。只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選擇,自己要承擔后果,孩子會更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