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皇帝,在秦始皇以前,帝王的稱號五花八門,有寡人、孤王、孤、帝等等代稱。而秦始皇以后,他就將我國皇帝的稱號統一了,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因此把自己成為皇帝。后來,后世所有的帝王都沿用了這個稱呼,可見秦始皇的想法有多么的震懾古今。
除了將自己成為皇帝外,秦始皇還發(fā)明了一個代稱。那就是將自己成為朕。那么為什么秦始皇要稱呼自己為朕,后來的皇帝們又為何一直要延續(xù)這種稱呼呢?
熟讀史書的同學就會知道,其實朕這個字并不是秦始皇最先使用的,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朕這個字來指代第一人稱了。同時期的還有“余”、“我”、“吾”、“臺”、“卬”。關于朕這個字的意義,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曾經說過: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貴賤共之。意思就是朕這個字是一個很尊貴的字,只是上古尊卑不分,才導致了這個字的濫用。
在歷史書籍中,也能找到很多朕這個字的用法。最早在甲骨文的記錄中就有。后來在《爾雅》和《說文》都記載了朕這個字的用法。在莊子《莊子·在宥》中,朕也被用來代表我,而莊子是出了名的自戀,所以他不用我,而用朕,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相比于“余”、“我”、“吾”這些代稱,朕這個字起源更早,后來到了戰(zhàn)國末期,就漸漸沒人使用了,后來多在書面語中看到這個字。而秦始皇在用朕這個字稱呼自己時,還明確規(guī)定這個字只有皇帝一人可以使用,如果別人用了就屬于大不敬的行為。嚴重的要斬首示眾,以示懲罰。
那么說來說去,我們只知道朕這個字的起源,那么究竟他的意義又是怎樣的呢?專家:將“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有人說朕字拆開是月關,看起來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要記得,在先秦的時候,使用的是繁體字。朕這個字拆開是舟和灷這兩個字。其中舟被認為是捕魚的必需品,而古代百姓大多臨水而居,舟是他們的必需品。因此舟這個字也有寬厚仁德、承載萬物的意思,代指帝王。
而灷這個字本義是火的意思,火代表的是興旺和紅火。因此連起來帝王乘載這百姓,可以讓他們的日子越變越好。由此來看,秦始皇使用這個朕字,是做了一定的考究的,也并不是隨便挑選一個字就用來當自己的代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