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用海瑞的,豈止是張居正一人,當時皇帝和官員中就沒幾個人喜歡海瑞。
大明朝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發(fā)展,到嘉靖時期,已經(jīng)是腐朽透頂了,嘉靖帝一邊跟道士們煉制丹藥,搞得紫禁城青煙繚繞;另一邊又玩弄帝王權(quán)術(shù),將大貪官嚴嵩父子推向政治最前沿。
可以說,嚴嵩對大明朝的危害是極大的,他固然是個能力很強的人,但他以公謀私、貪贓枉法,在他專擅國政的十五年時間里,明朝國力大為衰退,邊防也極為松弛,而他自己的家產(chǎn)則十分龐大,用他兒子嚴世蕃的話說,朝廷無我富!
在官場方面,嚴嵩父子的影響也極為惡劣,他們?nèi)稳宋ㄓH、廣結(jié)黨羽,甚至將官職當做商品來買賣,一個人想要得到升遷,不與其同流合污,或者不用金錢鋪路,是萬萬行不通的。
舉個例子來說吧,嚴嵩作為內(nèi)閣首輔,“政以賄成,官以賂授”,每年選拔官員,都會根據(jù)官職的高低來定價,比如七品州判,售銀三百兩;六品通判,售銀五百兩,等等。
至于官員升遷,或憑借嚴嵩父子的喜惡而定,或根據(jù)出資多少而定,而這些買官錢,則大多進了嚴嵩的腰包。
因為官場如此黑暗,所以很多有志之士報國無門,他們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同流合污,用金錢換取為國效力的機會。
哪怕是在嚴嵩父子倒臺之后,其流毒依然巨大,因為這種風(fēng)氣長期存在,不是一時一刻可以改變的,所以一個人想要有一番作為,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是需要對這種形勢善加利用,將其轉(zhuǎn)變?yōu)橐环N支撐發(fā)展的力量。
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在當時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一代名相張居正,他擔(dān)任內(nèi)閣首輔之后,自知無法扭轉(zhuǎn)社會風(fēng)氣,便開創(chuàng)了一套執(zhí)政哲學(xué),簡單來說就是,不擔(dān)心沒有人才,而擔(dān)心沒有會用人才的人。
世不患無才,患無用之之道。
當然了,這件事談何容易,張居正想要當一個改革家,就必須有人支持他、幫助他,而為了將人才為已所用,他在很大程度上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是必須一頭扎進官場這個大染缸之中,哪怕最后自己被染黑,也在所不惜。
因此,張居正雖然是個成功的改革家,但他從來就不是個道德高尚的人,因為他在很多方面跟嚴嵩一樣,獨斷專行,生活奢侈,表里不一,如果他不這樣,他或許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舉個例子來說,張居正為了防范蒙古和女真,“用李成梁鎮(zhèn)遼,戚繼光鎮(zhèn)薊門” ,此二人是當時大明朝的銅墻鐵壁,維護了國家安全,可謂功勛卓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張居正與李成梁、戚繼光維護關(guān)系的方式,竟然是接受他們的賄賂,比如李成梁,他就曾多次贈送張居正黃金及美女,而張居正每次都欣然接受;戚繼光也是如此,他也沒少孝敬張居正。
之所以要用這種方式維護關(guān)系,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的風(fēng)氣就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送,或者送了別人不收,那很難說這兩個人是一條戰(zhàn)線的同志;如果不是同志,彼此之間哪來的信任;沒有信任,彼此又怎么默契配合,把事情做好呢?
正是因為張居正與李成梁、戚繼光之間關(guān)系維護得很好,因此他們之間相互成全,張居正給予李成梁、戚繼光最大程度上的支持,比如兵力、錢糧,等等;而李成梁、戚繼光則則奮力殺敵,為自己爭取功名的同時,讓張居正的軍事改革結(jié)出果實。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張居正為了將人才為已所用,可以不擇手段,但前提是彼此之間十足信任,而且人才得證明自己確實是人才才行。
以此作為背景,我來談?wù)労H鹗窃鯓右粋€人,又為何不被張居正等人所重用。
首先,海瑞是個不怎么合群的人,還有些精神潔癖。
海瑞四歲的時候,父親海翰就去世了,他作為家中獨子,由母親謝氏獨自撫養(yǎng),謝氏對他的教育十分嚴格,他從小就無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玩耍,而是整日在家讀書寫字。
而謝氏所做的這些,對海瑞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海瑞雖然學(xué)習(xí)成績不錯,三十五歲的時候考中了舉人(這個年紀能考上舉人,絕對是優(yōu)秀的,雖然不是頂級人才),但他因為自身性格原因,朋友非常少,哪怕是在他當官之后,也只有極少數(shù)人與之來往。
并且,因為海瑞剛強正直,有些時候甚至不通人情,因此很多人不喜歡他,比如他在福建擔(dān)任教諭的時候,有長官來視察工作,其他教師都跪在地上通報姓名,他卻只是長揖行禮,還說學(xué)堂是教學(xué)的地方,不應(yīng)屈身行禮。
海瑞這么做,你不能說他不對,但人情世故就是如此,你不能融入進去,結(jié)果只能遭受別人的排擠了。
再比如說,海瑞不喜歡人人情往來,哪怕是金額在合理范圍內(nèi)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得到升遷,一些人給他送了些小禮品,但他事后一一退還,就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而來送禮,他也不接受。
并且,當時朝廷按照規(guī)定給海瑞送去七錢銀子的柴金,他也給退了回去,結(jié)果這些錢自然進了他人口袋。
從這一點來說,海瑞的精神追求雖然很高,但他畢竟生活在人情社會,這在當時其實大可不必。
而張居正的做法就與海瑞大相徑庭了,他對人情世故并不反感,甚至做得很好,因此他更受歡迎,辦起事來也更有效率。
其次,海瑞行為極端,有古人之風(fēng),但不合時宜。
海瑞接受的教育,讓他成為一個清正廉潔之人,但同時也讓他眼里容不得沙子,在待人待物上太過苛刻,多數(shù)官員都不喜歡與之來往,他的性格甚至有些極端,為此他往往得罪了人,卻得不到想要的結(jié)果。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海瑞抬棺上書之事了,那是在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見嘉靖帝深居后宮,專心設(shè)壇求福,朝廷因此奸臣當?shù)?,就感到非常不滿,便決定尸諫。
海瑞提前買好了一口棺材,將家人托付給一個朋友,然后上了一道《治安疏》,批評嘉靖帝求仙問道、不問朝政等弊病,嘉靖帝看完奏疏后大怒,讓人趕緊去逮捕海瑞,還說不要讓他跑了。
當時一個叫做黃錦的太監(jiān)就站在嘉靖帝身邊,他對嘉靖帝說,海瑞向來有愚名,聽說他上疏之前已經(jīng)買好棺材,跟妻兒也訣別了,仆從們都跑光了,只有他堅持不逃跑。
黃錦是個聰明人,他見嘉靖帝起了殺心,便說了這番話,看似是在指責(zé)海瑞,其實是在為海瑞開脫,說海瑞還算是個忠臣,只不過太愚蠢罷了,而嘉靖帝在聽了他的話之后,果然沒有殺海瑞,而是將他關(guān)了起來。
讀過《治安疏》的人應(yīng)該知道,海瑞的措辭那是相當激烈的,一點也不給嘉靖帝面子,而他這么做的目的其實也很明確,就是讓嘉靖帝改正錯誤。
但問題是,海瑞這么做,能讓嘉靖帝改正嗎?
顯然是不能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自古能認錯的皇帝就沒幾個人,更何況是嘉靖帝這種自負甚高的皇帝,就更加不可能了。
那么,海瑞明知無法取得好的效果,又為何要尸諫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海瑞并不指望能說服嘉靖帝,但他認為自己作為臣子,有責(zé)任指出皇帝的錯誤,雖然他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戶部主事,并不是負責(zé)進諫的言官。
其實,達到目的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如此極端的做法,實在不可取,大有貪名之嫌。
并且,當時對現(xiàn)狀不滿的人有很多,比如嘉靖帝的兒子朱載垕,再比如說許階、張居正等人,他們的做法就大不一樣了,而是采取韜光養(yǎng)晦的辦法,在暗地里扶持一些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等到改朝換代了再說。
畢竟,嘉靖帝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沒有人是可以改變他的,臣子們與其跟他針鋒相對而落得個被殺的下場,還不如保存實力,做點更有益的事情,像海瑞這樣一心求死,似乎沒什么意義。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嘉靖帝并沒有因為海瑞的上疏而做出任何改變,只是在徐階等人的勸說下,才沒有殺海瑞而已。
我們可以看出,海瑞上疏尸諫而不成功,張居正隱忍不發(fā),日后卻成就偉業(yè),哪種做法對國家更有利,一眼便看得出來。
再次,海瑞雖然名聲在外,但能力卻一般。
海瑞考中舉人之后,卻一直無法考取進士,因此他只能從小官做起,但他卻連小官都做不好。
比如,海瑞在當縣令的時候,在斷案上往往無法明察秋毫,尤其是那些疑案,他往往不慎重調(diào)查,而是采取以下原則:
與其冤屈兄長,寧愿冤屈弟弟;與其冤屈叔伯,寧愿冤屈侄子;與其冤屈貧民,寧愿冤屈富民;與其冤屈愚直,寧愿冤屈刁頑
這么做,當然是想當然的了,因此海瑞制造了許多冤假錯案,許多無辜之人因此受屈。
再比如說,海瑞在推行朝廷政令的時候,往往不懂得變通,而是強行推行,這就導(dǎo)致許多豪強都逃到外地避難,一些刁民見海瑞一昧打擊豪強,便趁機誣告獲利,海瑞也不明辨是非,許多豪強因此受冤。
事實上,海瑞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很一般,正如都給事中舒化所言,海瑞迂腐滯緩,不通曉施政要領(lǐng),因此他雖然干得熱火朝天,但往往無法取得好的效果,甚至有所危害。
比如說,海瑞在對待契約問題上,不遵循明朝法律及當時國情,要求爭議以書面契約為準,但當時多數(shù)農(nóng)民都不使用書面契約,這就讓法律的執(zhí)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并且,海瑞在處理契約案件的時候,往往偏袒農(nóng)民,要求農(nóng)民償還的貸款,僅占總貸款的二十分之一,貸方因此損失慘重!
而在海瑞的治理下,佃戶不敢向業(yè)主交租,借方不敢向貸方還款,當?shù)氐馁x稅因此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海瑞在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他之所以聞名于世,并受到很多人敬重,只是因為他清正廉潔、愛護窮苦百姓而已,對國家并無大的貢獻。
而按照張居正的用人原則,海瑞這樣的能力顯然是不行的,張居正要的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不管這個人是否清廉,甚至他在用人的時候,有時候是刻意不用清流的,因為清流往往徒有其名,而不是實干家。
最后,海瑞太過于重視虛名了,讓別人敬而遠之。
嘉靖帝去世之后,海瑞因為敢于尸諫而聞名,繼位的隆慶帝朱載垕、首輔高拱、內(nèi)閣成員徐階和張居正等人,都很敬重他,他因此聲名顯赫。
但是,海瑞也會被名聲所累,他被派到富庶的應(yīng)天當巡撫,當?shù)毓賳T聽說是他來了,紛紛辭職回家,豪強們也都避而遠之,生怕得罪了他,因此他在應(yīng)天府的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
在官場上,海瑞的名聲也是響當當?shù)?,但眾人都喜歡與之交往,朝廷也不喜歡用他,比如高拱當首輔的時候,就覺得海瑞能力一般,脾氣還特別大,因此將其明升暗降。
而海瑞也極其重視自己的名聲,他見高拱不用自己,為了保住名聲,就辭職還鄉(xiāng),搞得朝廷很是尷尬。
而在海瑞晚年,他更是將名聲看得很重,比如他被任命為南京右僉都御史之時,他在赴任途中上疏,說自己還要效仿古人尸諫的做法,逼迫萬歷帝懲治貪污,還列舉朱元璋剝皮實草的做法作為借鑒。
當時萬歷帝就批評他言辭過失,殘酷刑罰斷不可取,但依然褒獎他忠誠,而他得了獎勵之后就火速到南京任職了。
在南京任上,海瑞還是用嚴酷刑罰處罰官員,甚至有些官員因為偶爾娛樂一下,都被他施以杖刑,導(dǎo)致百官恐懼不安,嚴重影響到工作,海瑞明知如此也毫不在乎,因為他為的只是自己的名聲。
很顯然,海瑞如此重視名聲,跟張居正有著天壤之別,張居正如果重用他,那簡直就是供了一尊佛,好看不中用。
總結(jié)一下,張居正當首輔后為何不重用海瑞?
簡單來說,海瑞與張居正思想境界不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為人處世方式迥異,再加上海瑞能力一般,干不了什么大事,而且名氣卻太大,不是輕易可以駕馭了,因此張居正不愿意用他。
關(guān)于張居正為何不重用海瑞,還有過這么一個故事,說張居正剛當上內(nèi)閣首輔之時,有人向他推薦海瑞,他覺得海瑞太過嚴峻剛直,不是太愿意用,但礙于情面,還是派御史去考察。
當時海瑞賦閑在家,御史來到他家中后,他也想受到重用,便破天荒殺了只雞招待(要知道他母親過生日,他也不過買了二斤豬肉而已)御史,御史見他家居舍冷清簡陋,吃完飯便匆匆離開了。
御史返回后,將事情講給張居正聽,張居正聽完便決定不用海瑞,原因其實很簡單,海瑞住得簡陋,而且不跟家人在一起,說明他刻?。挥秒u招待御史,海瑞認為足夠了,但對朝廷沒有敬畏之心。
因此,像海瑞這樣能力一般名氣大卻很的人,張居正如果重用他,他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會拖后腿。
當然了,張居正也擔(dān)心如果重用海瑞,海瑞會把他的得力干將一一干翻,比如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殷正茂、曾養(yǎng)吾等人,這些人沒有一個人是清廉的,但他們的能力也是出眾的,所處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因為海瑞而舍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