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這些親歷過專制制度下的家庭教育,再親歷過民主制度下的家庭教育的人 ,其感慨之多,恐非親歷兩種制度下的家庭教育對比者所不能道出。家長制實在是 專制制度的一種縮影,即便你后來受到了民主制度的洗禮,知道即便是子女也要尊 重他的人格,但理論知道的事情,你未必不在潛意識里表現(xiàn)出與其相左的更頑固的 東西,其根由在家長的權(quán)威是不容挑戰(zhàn)的。既然家長的權(quán)威不容挑戰(zhàn),那么就只有 子女俯首稱臣了,因而我們的文化中從農(nóng)業(yè)遺存下來的,注重經(jīng)驗,依重老人,抵 制創(chuàng)新就不難理解了,這也就是我們的家庭文化中棍棒教育的內(nèi)在因由。等得子女 們長大成人,他們的個性已被磨光,創(chuàng)造力萎頓,但是已經(jīng)很符合社會規(guī)范了,然 后他們便繼續(xù)用這種方式來扼殺他的下一代,一代一代地殺下去,洋洋大觀,歷千 年而不衰。以致于現(xiàn)在一些家長在棒打子女之后坦然,且振振有詞:我小的時候就 是在父母的棒棍下長大的,從而形成家庭暴力的惡性循環(huán)。
體罰孩子,自食苦果美國的一項教育研究報告表明,體罰孩子只會使孩子的行 為更加不規(guī)矩,這種父母自己造成的惡果并非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nèi)就會表現(xiàn)出來 。
過去的研究已將體罰同孩子們身上日益增強的攻擊性聯(lián)系在一起。這項新的研 究報告的作者說,他們已經(jīng)找到證明這種因果關系的最有力的證據(jù)。
研究人員在《兒童青少年醫(yī)學文獻》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說:當父母試圖用體罰手 段來達到減少孩子反社會行為的目的時,其遠期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這份研究報告的主要起草人、第一作者、新罕布什爾大學家庭研究實驗室副主 任、社會學家默里·斯特勞斯說,這項研究表明,體罰效果適得其反,它令父母自 食苦果,并使事情變得更糟。
斯特勞斯的研究小組分析了1988-1990年間對全國807名6-9歲兒童孩子的母親 進行調(diào)查得到的數(shù)據(jù),并比較了在這段時間內(nèi)受體罰和未受體罰的孩子反社會行為 的程度差異。
研究人員說,44%的母親表示,在接受調(diào)查前的一周內(nèi)曾體罰過孩子,并且在 那一星期平均每人體罰兩次。
研究人員說,若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如家庭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給予孩子 溫暖和支持的程度等,體罰越頻繁,最終孩子反社會行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會行為包括:欺騙、撒謊、吹牛,對待他人野蠻、刻薄、做了壞事毫不內(nèi) 疚和刻意打壞東西,在學校不守紀律,與老師關系惡化等。
古話說,懲罰應該是適用于罪行的,但你如何將這句話用在一個4歲小孩的頑 皮行為和一個存心考驗你的忍耐限度的十幾歲小孩身上呢?
好心而且大度的觀點是:懲罰得越少越好。如果你懲罰過度,對孩子或打或罵 ,你就會失去你的道德權(quán)威。你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你的脾氣捉摸不定而害怕你,但 你永遠無法贏得他們的尊敬。而權(quán)威應該取決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帶和笨蛋的 叫罵。
但我們避免虐待性懲罰的努力常常會以完全不進行懲罰告終,目前最好的觀點 并不主張這種逃避現(xiàn)實的做法,相反,這種觀點尋求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不必非要進行懲 罰的局面。
香港教育專家莫琳·弗里利說:
多年以前,我取得了一項巨大的成功,當時我的孩子10歲。
他已經(jīng)習慣于不時大發(fā)一陣脾氣。事后他告訴我他無法控制自己,因為男孩子 就是這樣。
我沒有對他進行說教使他改掉這種圖一時之快的習慣,而是說如果他能夠一個 月不發(fā)一次脾氣,我就給他買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貴的玩具。等到他一個月沒有發(fā) 一次脾氣后,這時我就能夠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話,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氣 的。于是他就不再亂發(fā)脾氣了。
想象一下說這樣的話來嚇一個非常調(diào)皮的小孩,讓他規(guī)規(guī)矩矩,接受束縛:如 果再這樣下去,你知道嗎,你就再沒有冰淇淋吃了?;蛘呤牵何沂軌蛄?,你回房間 去!這不是任何主張平等的小孩所愿意接受的。
專家觀點公正而且考慮周到的懲罰遠比過度的寬容更能使孩子適應生活這所 大學校。對任何孩子而言,你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還沒有教他們知道不良 行為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的情況下就將他(她)送入外面的世界。
棍棒教育已為許多家長帶來不可挽回的痛苦,那么如何在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 情感的橋梁呢?
3.批評與懲罰孩子的尺度和方法?管教孩子要用恰當?shù)难赞o有位女作家,為她 的孩子寫了一本《教育幼兒備忘錄》。事實上,這位女作家并未結(jié)婚生子,這個孩 子是她所領養(yǎng)的。
當這個名叫右文的孩子上小學時,要求能有一個玩具手槍,當時因戰(zhàn)爭的關系 ,市面上流行許多類似的戰(zhàn)爭玩具。
這位女作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這種殺人的玩具,因此感到非常困擾,但最 后她還是買了一把給右文。因為她想:我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這么做,致使右文無 法參加同伴之間的游戲,那樣孩子未免太可憐了!不過,在她的作品結(jié)尾處她又寫 :
右文必然會終生牢記,身為母親的我,并不喜歡這種玩具。
這就是管教態(tài)度上的最基礎問題。母親只要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就立刻板起臉 孔,然后忍不住斥責孩子,這是不對的。其實,最重要的是其管教要讓孩子有深刻 的記憶,且終生難忘才是。
就這個觀點而言,語言能力是相當了不起的。有些人認為,對幼兒采取勸阻態(tài) 度,孩子根本聽不懂,所以干脆打屁股算了!結(jié)果,孩子在挨打之后只會因為覺得 很疼痛,所以才不敢這么做,卻不代表已了解不能做那件事的理由。在孩子做了什 么不好的事時,應該先明白地告訴他:不行,然后說明為什么不行。這樣,不行這 兩個字將會深深地刻印在孩子的腦海中。這種禁止的方式會隨著孩子成長而成長, 牢牢地扎根在孩子心中。這種管教才是最基本的態(tài)度。就這點而言,語言是很有效 率的??墒?,如果父母只是不停地說教,孩子會毫不在意地當作耳邊風,根本得不 到效果了!也就是說,在管教孩子時,父母本身的態(tài)度比其教條更重要。
不過,父母為孩子所感覺到的事找出恰當?shù)难哉Z表現(xiàn)也是相當要緊的。要使孩 子很有系統(tǒng)地記起容易忘記的事,首先就要給予恰當?shù)难赞o,并且要找對時機。
孩子在三四歲時,進入一種轉(zhuǎn)變期。這時,語言對孩子會造成很強烈的作用。 也就是說,只要對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講一句有鬼,孩子就會被這語言所驚嚇倒。
換言之,這是感覺再加上語言能力的表達。不過,在這時期內(nèi),偶爾會發(fā)現(xiàn)一 些矛盾,可說孩子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完全不一致,但不會維持太長的時間。過不 了多久,孩子會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周圍其他人所說的話連結(jié)在一起,然后就能掌握以 往自己所忽略的事了!
專家觀點在管教孩子時,不要因當時的行動就罵個沒完,希望能當場解決這 個問題。事實上,父母應將這視為以后要繼續(xù)審議的問題,在思緒通過大腦的思考 、過濾之后,母親再將理由說給孩子聽,這種方法才是正確而又有效的。
訓誡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進行父母的訓誡或責備,往往沒有什么計劃性。為了消 除這種情形,勸告各位不妨將訓誡孩子的時間規(guī)劃在時間表內(nèi),如此就不會整天嘮 叨不停了!
例如規(guī)定晚上7點到7點15分為訓誡孩子的時間,在7點之前,母親就會想今天 該告訴孩子些什么?如此一來,可以多利用自己的腦筋思考,而不會很沖動地隨便 責罵孩子。同時,將時間限定為15分鐘,而且訓誡時也只選擇一個項目,使母親心 中所想的能清楚地交待給孩子。例如,今天告訴他作業(yè)問題,鞋子亂放的問題,就 等明天再說吧!
同時,到了6點50分左右,孩子會感覺到有心理準備,因為媽媽快來訓誡我了! 而且在那之前,孩子不會有什么壓力與負擔。
如果有了規(guī)定的時間后,那么,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急于在當天解決,同時孩子 也不會產(chǎn)生聽母親嘮叨聽懂沒、要了解才行或為什么沒說對不起時的壓迫感了!現(xiàn) 在的孩子和過去的孩子不同,不會在表面上輕易地說知道了或好,同時,在自己不 同意時,也不會輕易答應下來。這也可說是現(xiàn)代孩子的優(yōu)點。
不過,除此之外,也有必須在當場指責的情況。例如孩子在打架,如果沒有立 刻勸阻,也許其中之一,或是雙方都可能受傷;尤其是孩子在玩火或刀等危險物品 時,就應在發(fā)生危險之前加以阻止。
但一般說來,母親很沖動地責罵孩子,大多是在不需要當場指責時,另外,孩 子年紀還小,即使必須當場斥責孩子時,母親應在開口之前先在心中考慮這孩子到 底想做什么?為什么做這么蠢的事,至少自問三次,如此才能冷靜地判斷情況,決 定是不是應責罵孩子。
小學生挨罵多半是為了作功課的問題。以第三者的立場看來,母親要孩子快點 去作功課
的次數(shù)委實多了些。最重要的是,大多數(shù)的母親之所以叫孩子快去做功課,主 要都是以此來判斷孩子的成績而已。其實,做功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自動自發(fā) 地學習知識,并不是為了讓成績單中的優(yōu)更多。
事實上,成績單只是學校老師在管理一班學生時,一面按照整個學期的進度, 一面為擬定自己的計劃,采用常態(tài)分配法來計算分數(shù)而已,所以,如果母親不了解 這種情況,只要看到成績由優(yōu)變成良就生氣而責罵孩子,實在是沒有必要。
在家庭中,并不是母親一想到就馬上要孩子去做功課,而是應決定其做功課的 固定時間才對。在這樣的時間表中,再搭配組合其間做功課的時間、預習的時間和 復習的時間等。
由母親的立場來看,孩子的功課好像只是做習題而已。可是,在孩子的心中, 希望回家能夠做點什么好玩的事。母親毫不在意他自己的計劃,任意地加以改變, 實在太沒道理了!如果說孩子一回家,媽媽就叫:
你回來得正好,快幫媽媽去買東西!
這么一來,孩子很容易產(chǎn)生反抗心理,于是母親又多了一項指責孩子的理由了 !
另外,要孩子幫忙做事,也應規(guī)定一個時間才好。有些母親認為,只要孩子好 好做功課,其他的事一概可以不管,這種態(tài)度也是不對的。還有在做功課的時間快 到時,母親就迫不及待地說:做功課的時間快到了等,那也毫無必要,應該等時間 超過5分鐘后再對孩子說:
時間已經(jīng)過了喲!
又如孩子剛準備去做功課時,又聽到母親開始嘮叨,這是很難忍的。這時候孩 子若反抗說:
我正要去做嘛!母親可千萬別說:那快去呀!,而應以充滿體貼之心的口吻回 答:媽媽只是提醒你。
小錯當場糾正一般做父母的對于子女犯的小錯都將就過去,對于大的錯誤才狠 狠把他打罵一頓。
但是事實上,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效果正好相反。
有一位叫麥克裴遜的心理學專家,曾做過一項調(diào)查工作上所出差錯的研究報告 。他用兩種方法來測驗,第一種是每隔0.7秒就以鈴聲來公布正確或錯誤,另一種 則是一直不通知作業(yè)的結(jié)果,到最后再結(jié)算。結(jié)果是前一種的正確性要高出很多。 在這種單調(diào)地作業(yè)過程中,很容易不知不覺就做錯,用這種即時確認的方式,給予 警戒,效果非常顯著。
教養(yǎng)可以說和這些情況類似。當然小孩的判斷力比不上大人,但是區(qū)別好與壞 的能力還是有的。所以如果他犯了什么大錯,在小孩子的意識里,也會自覺到自己 做了錯事。
但是不只是小孩,連大人都一樣,我們自己知道的事,又讓別人來指責,一定 會產(chǎn)生一種反抗的心理。譬如每次對高中年級的孩子說:要用功??!他們一定會回 一句:知道啦,每次都講,煩死了!而且連講的時候都不一定會去看書,就更別說 一下子又跑出去玩的人了!
專家觀點小一點的孩子也是一樣,他自己會自覺到錯誤,父母在旁嚴厲指責 時,原本已經(jīng)有點后悔的自省心,又縮回去了,反而會用別的理由強辯,如此一來 即使給他什么特別的提醒也是徒然無益。換一句話說,當小孩子犯下了一個很大的 錯誤時,切忌在旁邊氣呼呼地指責、叱罵。
最好先給孩子一個時間冷靜一下自己的頭腦。過些時間再問他:那件事情怎么 啦?那個時候真是太過分了!孩子因為已經(jīng)檢討過自己的缺點,就能坦然地接受別 人的意見。HT話說回來,關于那些小毛病的地方,仍應遵守即時確認的原則,父母 一察覺孩子有錯,就該當面訓戒他。因為小錯容易被原諒,孩子就常常心不在焉, 以致于一犯再犯,結(jié)果小錯也可能成為致命傷。為了防患于未然,當孩子犯小錯時 ,要立刻糾正他。
巧施懲罰的藝術小東是個調(diào)皮好動的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闖點禍,諸如打碎花 瓶,和別的孩子打架。每次闖禍回家都免不了挨父母的揍或訓斥。剛開始時,父母 發(fā)現(xiàn)打罵還有點效果,時間長了,小東仍舊屢教不改,好像已經(jīng)習慣了父母的打罵 ,有時明知父母會揍他,他也毫不在乎。父母面對小東,不知該怎么辦了。
有位家長碰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他16歲的兒子罵人了,當時他一氣之下說:如果你不承認錯誤,就將 你的腿打斷!這位父親手里拿著鐵棍面對兒子,兒子就是不承認錯誤,雙方僵持了 一個小時左右,這位父親實際上不可能將他兒子的腿打斷,但已經(jīng)說出的話就要維 護老子的尊嚴。正在雙方僵持之時,幸好這時鄰居來了,否則這位父親還真的下不 了臺階!
以上兩例都是教育失敗的例子,失敗的原因在于父母不能正確運用懲罰這種教 育手段。
教子誤區(qū)小東父母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總是使用懲罰方式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無論小東犯多大錯誤,犯什么性質(zhì)的錯誤,他的父母無一例外地采用打罵的懲罰 方式,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產(chǎn)生適應現(xiàn)象,可以忍受這種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有時 甚至會讓孩子覺得:大不了回去挨父母的罵,沒什么大不了的,從而有意冒險犯錯 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了傷疤忘了痛、耳朵說疲了的現(xiàn)象。
父母應切記:懲罰只有偶爾使用才是最有效的。
第二位父親失敗的原因于在他所說的懲罰是根本做不到的。孩子知道你根本不 可能這么做,當然也就有恃無恐。有的調(diào)皮的孩子甚至故意做錯事,看父母怎么下 臺。這樣一來,孩子掌握父母的弱點,不僅不會聽從父母的管教,反而會對父母產(chǎn) 生輕蔑之心,使父母威信大減。
生活中有些父母總愛說:打死你或你要再犯錯誤,看我怎么收拾你。其結(jié)果只 能和那位尷尬的父親一樣。
父母要注意,千萬不要說出你做不到的懲罰,懲罰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懲罰同時配合表揚獎勵單靠懲罰確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懲罰還會傷害 孩子的人格尊嚴,是一種負性強化。因此,當孩子出現(xiàn)某一行為時,首先應肯定, 表揚他做得對的地方,然后再懲罰他做得不對的地方,或某一不良行為稍有改進即 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