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0分下午7時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波蘭作家奧爾·加托爾丘克與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分別獲得2018年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而之前呼聲極高的中國女作家殘雪并未獲獎。
但是,與這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相比,"殘雪"這個名字在中國更是博人眼球,在網絡上據稱有2億中國人都在發(fā)出同一個疑惑:"殘雪是誰?"為什么這樣一位在中國鮮為人知的中國女作家卻入圍了殿堂級的諾貝爾文學獎?她又憑什么入圍了諾貝爾文學獎?
殘雪是誰?
殘雪原名鄧小華,1953年出生于長沙的一戶書香門第,在這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熏陶下長大的孩子,自小便是博覽群書,精通古今中外。這其中也包括殘雪的哥哥,著名哲學家鄧曉芒。
殘雪的作品寫了什么?
“殘雪”這個名字的含義有兩種:"一是高山頂上的菁英的白雪,二是被污染和踐踏的臟雪",這看似兩個對立的解釋,卻表達了殘雪的愿望,她希望自己的文學作品能將這對立的兩極統一起來。
僅僅是這個筆名的背后,就有這大多數人不曾思考過的意境,這也是為何讀過殘雪的書的人都認為其苦澀難懂、邏輯混亂,殘雪在大陸的知名度一直未曾打開的原因吧。
殘雪的文字總是蘊含著那個年代獨有的滄?;臎觯錾诠I(yè)化城市的人們可能再也不能感同身受,也自然無法領略其書中深刻的哲學思想與文學意義。
女性意識的突破一直是殘雪作品的主題。
她的代表作品《五香街》通過描寫這條街上各色各樣的女人追求"性解放"的故事,來沖破傳統世俗的禁錮。但如此大膽裸露的情節(jié),也許只有在殘雪的書中有所體現,只有在殘雪筆下的五香街,才有了女性主導整個社會這樣的"天方夜譚",她們可以毫不避諱地談論中國傳統社會一直閉口不提的"性"話題,可以暢所欲言地談論自己"通奸"的現實,這種女權意識的解放,也許有些極端,但恰恰也是殘雪想要剝奪男權主導社會的話語權,也使殘雪可以大言不慚地對外界聲稱自己是個名副其實的女權主義者。
一提到殘雪,卡夫卡是她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和殘雪同時期的中國作家,蘇童,余華,葉兆言等人在80世紀中期紛紛初露鋒芒,殘雪和他們一起,被冠以"先鋒派"小說作家的稱號。
然而近年來,很多作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現實主義寫作,但是只有殘雪還堅持著小說文體形式的實驗,其中光怪陸離的情節(jié)甚至有些荒誕的生活體驗,都蘊含了卡夫卡式的西方哲學思想,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兼?zhèn)渲鴸|方特色的美感。她并非是照搬了西方的現代派主義和先鋒派主義,她是基于自己在中國大地上真實的切身體會,才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殘雪風格。
也許是價值觀差異的原因,殘雪的名望在國內外正好成了鮮明對比。殘雪在國內鮮為人知,直至入圍了諾貝爾文學獎才走進中國大眾的視線,但在國外,她可謂是教科書上堅不可摧的存在。
她的作品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等世界級高校的文學系當做教材使用。同時,她更是作品翻譯最多、作品入選國外高校教材最多、擁有眾多研究她的研究所的中國女作家。她的文筆天馬行空,劍走偏鋒,直言不諱地揭開人本質的劣根性和丑惡,可能這也是殘雪的作品為什么一直進入不了中國主流社會的原因吧!
"諾貝爾獎啊,我沒有那么在乎"
面對著自己入圍諾貝爾獎的消息,殘雪也在中國媒體面前云淡風輕地說:"諾貝爾獎啊,我沒有那么在乎。"
哪怕是自己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殘雪也絲毫未顯示出半分遺憾之情。與其說是看淡,更不如說這是一種狂妄,面對著自己的文學成就與在中國名望不成正比的現象,她不屑于自己作品的銷量如何,也不屑于自己在當代中國文壇的地位,她只坦言自己的作品并非是通俗文學,不需要成億的觀眾認可她的作品。
直至今日,她也沒有手機,沒有微信一類的社交平臺,只是定居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座小城里,開始了遠離世俗,半隱山林的生活狀態(tài)。
每天陪伴她的,就只有閱讀和英語。只有小學學歷的她,卻能毫無障礙地閱讀幾百萬字的英語名著,每天只和樸素打交道的她。
諾獎有如潮漲潮落,別說沒有來,來了也會走,除了臨時得益的那家出版社正在加班加點的緊急加印,會因“殘雪效應”提高一下年度利潤率,但殘雪本人,似乎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也許,她真的是屬于未來的那個時代。
也許,諾貝爾文學獎,她真的是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