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難忘兒時饃饃香

難忘兒時饃饃香

作者: 王冬良

晚飯時,父親接到一個電話,是本家一個叫“華子”的晚輩打來的,邀請父親提前回濱州老家,與其他長輩一起商議他女兒出嫁的相關(guān)事宜?;橐龃笫路峭瑑簯颍唧w誰去送閨女、誰去送嫁妝、誰去跟轎、誰去做客等等細節(jié)都要研究一下才好。

我隨口問父親,現(xiàn)在咱老家招待親戚還得去饃饃房換饃饃嗎?父親說,現(xiàn)在都去飯店開席了,面食要啥有啥,村里的饃饃房早已風(fēng)光不再了。聽罷此言,我悵然若失。

 “民以食為天”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則是人們風(fēng)趣的共識,而我們的先祖更是依靠在黃河三角洲這片廣袤平原上的辛勤勞作得以繁衍生息,小麥、玉米是這里一年兩季最常見的糧食作物。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盡管加工后的玉米面可以用來蒸窩窩頭、糊餅子,但玉米面畢竟是粗糧,不易消化,不可以天天食用??v然白白的米飯在今日也不再是富貴人家的專利,家家都可以吃得起,但粗硬的米粒,作為魯北地區(qū)的老年人吃不了,年輕人吃多了胃里也會發(fā)酸、發(fā)脹。于是,饅頭以它松軟可口、老少皆宜的特性,成為了北方一日三餐最常見的主食,受到北方人世世代代的鐘愛。

在濱州里則老家一帶,不管是圓圓的饅頭還是長方形的“切卷子”,人們都習(xí)慣稱之為“饃饃”,也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更簡單稱之為“干糧”,去饅頭房買饃饃或者用麥子換饃饃的行為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去拿饃饃的”或“去拿干糧的”。離鄉(xiāng)多年的我,現(xiàn)在一想起來這些濃濃的鄉(xiāng)間俚語,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是80后,雖沒有忍饑挨餓的經(jīng)歷,但打小吃的卻是自己家磨面蒸的“紅饃饃”。也許是面粉里面含有麩皮的緣故,剛蒸出的饃饃還是白色的,可連續(xù)餾上幾次之后就成了紅色的了。特別是用大鐵鍋做飯,柴火燒得又旺,鍋也熱得快,饃饃不久就會發(fā)干、開花爆皮,吃到嘴里干干的、硬硬的。許多牙口不好的人,吃飯時就會把干饃饃皮先扒下來,泡到稀飯里,泡軟了再吃。也有日子過得比較殷實的人家,會把扒下來的饃饃皮收起來,飯后再用來喂雞、喂狗,但這畢竟是少數(shù)。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村里或鎮(zhèn)上的饅頭房用精粉做出的白饅頭相對而言就是“大家閨秀”“高富美”了,不僅對我們貪吃的小孩子是一種誘惑,也成為了招待親朋好友的必選之物。雖然一斤二兩麥子才能換一斤饃饃,但明事理的鄉(xiāng)親們在重要接待當口也不含糊。娶媳婦嫁閨女,蓋屋打墻,總要用好的酒菜、白白的煊和(huo)饅頭慰勞前來幫忙的鄉(xiāng)親、好友。把好東西與大家分享不僅僅是為了面子,也是鄉(xiāng)親們淳樸厚道的真實體現(xiàn)。

我是家里的長孫,當時小姑還在上學(xué),父親和母親常年上坡里侍弄莊稼,所以每當親戚們家有新婚嫁娶、添丁進口的喜事需要走動時,奶奶總要帶著我一起去坐大席。那時候,附近的村里喜歡用一種長長的白饃饃(后來知道叫“簽子饅頭”)招待坐席的親戚。這種簽子饅頭是饅頭房專門做出來的,開席前,主人家根據(jù)坐席的人數(shù)和落忙的人多少去預(yù)定。白白的熱饅頭放在一個圓形的大簸籮里,用多層白色棉被蓋好抬回家,待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陪客的人大呼“上飯“”時,幫忙的小伙們快速把它端上桌,不冷不熱剛剛好吃。陪席的人,熱情地說著喜慶的話,把簽子饅頭一個個地遞給遠道而來的親戚們。那些飯量大的男客,因光顧著喝酒,菜吃得少,所以能吃下一斤饅頭;奶奶她們這些女客不喝酒,吃菜就多一些,饅頭自然吃得不多,往往是把一個長饅頭從中掰開,相鄰的兩人一人一半。

最有意思的還要數(shù)我們這些小孩子,來坐席的路上還念念叨叨“跟著大人去坐席,吃丸子肉嘍”!可是一坐到飯桌前根本就不知道啥是好菜了,上來啥就搶著吃啥,哪怕是開席前放在小碟子里的蜜棗、小點心、蜜三刀也被我們快速吞下了肚子。加上吃席時大人們不斷地給我夾菜,在還沒上硬菜“肘子”前,小肚子早已鼓鼓的了,我們實在是吃不下了。

陪席的嬸子大娘們常年忙于此事、經(jīng)驗豐富,早已熟門熟路,十分周全,陪不好客人還行?只見一個大娘臉上笑成了花,從一個熱乎乎的長長饃饃上掰了個饃饃尖遞給我,看著我的眼睛說:“好孩子,來,吃個饃饃尖,長大好做官。”見此情景,奶奶只好說:“你大媽疼你,快接過來吃了吧。”我只好遵命,默默地把饃饃尖接過來吃了下去。

后來家里有了小妹,奶奶和我們分了家。因為家里有十來畝地,父親也無法外出打工,沒有錢花的時候只能賣糧食,一切收支只能“地里進地里出”,家境每況愈下。每當夏、秋兩季遇到淫雨霏霏、不見晴日的連陰天,看到火屋里儲存的干柴越來越少,父母為了節(jié)約燒柴(有電爐子不舍地用),就把一天三頓飯改為兩頓。早晨做飯時多放上幾個饅頭,吃完飯后繼續(xù)把熱饅頭蓋在鍋里,誰餓了誰去拿,不再一起吃飯。黑天前,父母會安排我去饅頭房拿剛出鍋的熱饅頭回家直接吃,怎么省事怎么辦。每次都是我拿著寫有壹斤、貮斤、叁斤不等的饅頭票,沿著胡同里的小路去村子南頭的饅頭房“搶”饅頭。說是“搶”,一點也不為過。附近好幾個村子,數(shù)這個饅頭房大,而且干凈、衛(wèi)生。饅頭房中午、下午黑天前各蒸一次,一次蒸七八屜,也許是怕蒸多了剩下不好賣,每次出鍋的熱饅頭多少斤都有數(shù),一會就賣光了。很多人怕?lián)尣坏綗狃z頭,于是提前十幾分鐘來等著。我不怕,因為我與他家的大女兒同學(xué),兩家的地又挨著,早就混熟了。每次我進去后先叫嬸子,再拿起袋子自己裝饅頭(一斤幾個我已經(jīng)記在心里了),不用像別人一樣排隊等著主人給裝。過完稱,交上票,我拿著個熱饅頭邊走邊吃。饅頭咬起來軟而有勁,嚼起來滿嘴濃濃的麥香,越嚼越甜。有時我甚至懷疑面團里面是不是放了糖,后來長大上了學(xué)才知道緣由。有時在路上忙著玩,不小心把饅頭掉在了地上,也不嫌臟,扒扒皮接著再吃。我相信,每一個鄉(xiāng)下的孩子對《憫農(nóng)》這首詩都不陌生,見慣了父母的辛勞,也就更懂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了。

記憶中,父親每幾個月都會用化肥袋子背著一大塊麥子去饃饃房換成饅頭票。有時家里來了親戚,或者自己蒸的饅頭不夠吃一頓了,或者農(nóng)忙時間沒有時間自己蒸饅頭的時候,就讓我去拿幾斤接濟一下。有一年,父親在鄰村干建筑時聽說杜店鎮(zhèn)張官村有個饅頭房做的“切卷子”饃饃很筋道,年底下就和幾位鄰居騎著自行車馱著半袋麥子去換了一些饅頭回來。那些饅頭確實好吃,用壓面機壓得一層層的,很有嚼頭,以至于讓我感覺到這個春節(jié)都與眾不同。后來上了學(xué),參加了工作,吃過了各種各樣的白饅頭。也許是吃久了吃厭了,反而想念起母親蒸的“紅饅頭”了。我們結(jié)婚后每次回家都要帶幾個母親自己蒸的饅頭回來,吃著面皮有些發(fā)黃的饅頭,就好像母親在身邊一樣。

2009年,我們有了小孩子,母親便來韓店照看孩子。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后,母親說總這樣買著吃太貴了,5塊錢的饃饃還吃不到一天,我去買個帶多層蒸籠的電鍋,你去買一袋面粉、一塊鮮酵母,咱自己蒸來吃吧。面團發(fā)好了,為了好揉面,母親又抓了一把玉米面進去。望著一大蓋墊準備上鍋的饅頭,我和妻子都有著別樣的感覺,感受到了家的溫馨,感受到了由老人關(guān)懷帶來的幸福感,聯(lián)想到了母親多年來為這個家庭的付出,心中五味雜陳。半小時后饅頭出鍋了,母親把鍋蓋揭開跑跑熱汽后,左手端了半碗涼水右手一邊沾點水,一邊快速地把熱騰騰的饅頭拿出來晾在淺子里。我忍不住趕緊拿了一個,咬一口軟軟的又不失筋道,就著大蔥蘸醬,大快朵頤,好像找回了兒時的感覺。從那以后,我家時常自己蒸饅頭吃,蒸饅頭的人有時是母親,有時是妻子。不變的是,饅頭里那麥香的味道、家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岳母因為吃不慣市面上的精粉饅頭,多年來都是自己蒸饅頭吃。前年國慶節(jié)去我老家做客時,吃到了父親從饅頭房拿回的簽子饅頭,贊不絕口。母親見狀非常歡喜,又去饅頭房拿了10斤,囑咐我給岳母家5斤,帶回我家5斤。打那以后,父親每次來鄒平,都要帶幾斤簽子饅頭來,說是用自家的麥子換的,不花錢(不用花我們小兩口的錢),同時也為了省事,省得我們經(jīng)常蒸饅頭太累。

這次來鄒平,除了饅頭,父親還帶來了五斤掛面。父親說,這些饃饃和掛面都是從村西頭表舅家換來的,他們靠著“換饃饃”、“換掛面”,用十年的時間不僅蓋起了一座小樓,還供出了一個大學(xué)生。別看二兩麥子不起眼,小賬就怕大算,全村的人都來拿他的饃饃,一年下來就不是小數(shù)目了。父親說,靠汗水和勤勞發(fā)家致富,總是令人羨慕的。

聽著父親的話,望著廚房里正在忙碌的母親和四周飄散的縷縷熱氣,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民間耳熟能詳?shù)男笳Z“人活著就是為了不蒸饅頭——爭口氣”。人就應(yīng)該爭一口氣的,不管是為了父母孩子,還是為了自己,不是嗎?

作者:王冬良,濱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人,現(xiàn)供職于山東西王糖業(yè)有限公司,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王冬良先生在《濱州文學(xué)》發(fā)布文學(xué)作品,請點擊標題欣賞 

最是書香能致遠

盛夏流年

記憶深處的藥葫蘆

茶之悟

童年的爆米花

記憶里的濱州職業(yè)學(xué)院

那些自行車陪伴的時光

在父親的樹蔭下

鄒平伏生園春游小記

又見家鄉(xiāng)紅荊條

難忘那一抹鄉(xiāng)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東德州小吃---簽子饅頭
簽字饅頭
饅頭記
那些麥穗在閃光
簽子饅頭
農(nóng)村路邊店鋪的稀罕美食生意火爆,一天賣1800多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