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收到了一位網(wǎng)友發(fā)來的消息,說,自己表哥三歲多的兒子吃葡萄后噎住了,家人不懂急救,孩子最后沒救回來??赐曛?,我心疼了很久。
這個消息也讓我想起了前幾天那則同樣令人扼腕的新聞:一個6歲的孩子吃花生導致窒息,在送往醫(yī)院的途中就不幸身亡。
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讓人揪心的視頻,在電梯里,孩子的母親想盡一切辦法救孩子,倒背、將孩子頭朝下扛在肩上拍背,但依然無力回天。
美國兒科協(xié)會曾在網(wǎng)站上刊登了一篇名為《防止兒童窒息》的文章,該文指出:
“ 窒息,是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兒童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物、硬幣和玩具是造成窒息傷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幼兒因為吃東西導致的窒息,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新聞里上演著。讓人嘆息的是大多時候都是悲劇收場,當然,也有孩子偶爾能遇到懂得急救知識的人,最后被救回來的幸運事件。
比如長沙3歲的葉葉在跟隨父母參加婚宴的途中,不慎被一顆糖果卡喉,出現(xiàn)了臉色蒼白的癥狀。碰巧在場的賓客里有一位護士,緊急采取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化險為夷。
對于兒童氣道異物梗阻,現(xiàn)場急救至關重要。
因為,異物會滯留在兒童的呼吸道(或氣管),阻止氧氣進入肺部和身體其他部位。
而一旦大腦缺氧超過四分鐘,就會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和死亡。
那么,正確的急救方法到底該怎樣做?我們又應該如何預防這種窒息的危險?
小暖查詢了一些權威資料,又詳細向“急救科普人”公眾號作者、原北京急救中心急救醫(yī)生、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國康國際培訓中心急救培訓主任導師張元春醫(yī)生進行請教,將急救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分享給大家。
盡管文中提到的方法,小暖也希望大家一輩子都不會用到,但這卻是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助孩子遠離危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阻止悲劇發(fā)生的能力。
氣道異物梗阻都有哪些癥狀表現(xiàn)
當孩子被異物卡喉,出現(xiàn)氣道梗阻時,會出現(xiàn)以下癥狀:
輕度氣道異物梗阻
能呼吸
能咳嗽
有反應
重度氣道異物梗阻
不能呼吸或呼吸困難
不能咳嗽或無效咳嗽
“V”形手勢緊貼喉嚨
不能說話
臉色、口唇發(fā)紅或發(fā)紫
如何做才能救命?
提到氣道異物梗阻,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海姆立克急救法。但其實,并不是所有兒童,在任何年齡都適用于這種方法,千萬不要因為用錯了方法,錯失了最佳的急救時間。
一歲以前的嬰兒
對這個年齡段的小嬰兒,如果使用海姆立克法沖擊上腹部,是很容易對他們的肝臟造成損傷的。
所以,如果發(fā)生異物卡喉的嬰兒,屬于輕度窒息,意識尚清醒,劇烈咳嗽,那么我們可以先觀察看看嬰兒是否能自己將異物咳出。
一旦嬰兒不能咳嗽、哭泣或呼吸,要立即采用“背部拍擊和胸部按壓”的方法,幫助異物排出,并撥打120急救電話。
(圖片來自美國心臟協(xié)會)
具體步驟如下:
1、 坐在椅子上,小心地將嬰兒的臉朝上放在你的一只前臂上,用那只手抓住嬰兒的頭頸部。
2、用另一只手抓住嬰兒的下頜,把他翻過來,讓他臉朝下,放在你的另一只前臂上。
3、把你拖著嬰兒的手臂放在大腿上,保證嬰兒的頭低于胸部。
4、用你的手掌后部,在嬰兒的肩胛骨之間用力地、明顯地向前向下拍打五次(每秒一次,連續(xù)拍打),檢查嬰兒口中是否有異物排出。
5、如果沒有,用手(那只一直在給嬰兒拍背的手)抓住嬰兒的后腦,雙臂夾住嬰兒,小心地把他翻過來,將嬰兒的臉朝上放在你的另一側手臂上。
6、將你托著嬰兒的手臂放在大腿上,保證嬰兒的頭低于胸部。
7、將雙指放在嬰兒胸部的中央,剛好在乳頭連線的下緣,做胸部沖擊,向下按壓胸部約4cm,連續(xù)5次,檢查嬰兒口中是否有異物排出。
8、如果沒有,繼續(xù)對嬰兒重復交替進行5次的背部擊打和5次的胸部擠壓,直到異物排出,或者嬰兒開始用力咳嗽、哭泣、呼吸。
操作步驟可參考以下視頻:
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嬰兒在這個過程中失去意識,發(fā)生昏迷,應該緊急進行心臟復蘇(CPR),并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圖片來自美國心臟協(xié)會)
1
確認嬰兒是不是無反應、無呼吸
呼喊嬰兒,看看他是否有反應(眨眼睛、發(fā)出聲音等)。如果沒有,一邊輕輕拍打腳底,一邊觀察他是否有呼吸(通過胸部、腹部的起伏,聽呼吸的聲音來判斷)。
觀察5-10秒之后,如果嬰兒既沒有反應,又沒有呼吸,迅速而輕柔地將嬰兒面朝上,放在堅實而平坦的地方。站或跪在嬰兒的旁邊。
2
做30次胸外按壓
用一只手扶住嬰兒的前額,將兩個手指放在嬰兒胸部的中心,乳頭連線中點的正下方位置,垂直向下按壓胸部。按壓深度大約4cm,按壓頻率100-120次每分鐘。
記得每一輪按壓后,要檢查嬰兒的口腔里是否有異物排出,如果有請把它取出。
3
做兩次人工呼吸
將一只手放在嬰兒的額頭上,兩根手指略微抬起嬰兒下頜,以打開氣道。
用你的嘴把嬰兒的鼻子和嘴完全封住。正常呼吸,向嬰兒的鼻子和嘴巴吹氣,一秒鐘一次,吹兩次氣,并觀察嬰兒的胸部是否有起伏。
4
重復步驟
繼續(xù)進行30次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直到救援人員趕來,或者嬰兒恢復了明顯的生命跡象。
以下操作視頻來自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供大家參考。
需要提醒的是里面的按壓速度說的是每分鐘至少100次,而按照目前權威建議更準確的來說大概是100-120次右。
一歲以上的兒童
在面對一歲以上兒童出現(xiàn)氣道異物梗阻情況時,如果孩子屬于輕度窒息,意識清醒,劇烈嗆咳,此時不用給孩子做海姆立克法急救,應該鼓勵他們繼續(xù)咳嗽,幫助異物排出。
但如果孩子不能咳嗽、哭泣或呼吸,我們應該立刻使用海姆立克法進行緊急救援。
(圖片來自美國心臟協(xié)會)
救援的同時,一定記得撥打120呼救。
具體步驟如下:
1、腹部擠壓5次
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呈弓步,伸到孩子的兩腿之間,跪在孩子的身后。用一只手握拳,將拳頭拇指一側對準孩子肚臍以上兩橫指的位置。
用另一只手摟住他的腰,抓住拳頭,快速向上地推擠腹部5次。查看口中是否有異物排出。
2、如果沒有異物排出,繼續(xù)重復進行5次腹部擠壓,直到異物被排出,或者孩子開始用力咳嗽、說話、哭泣、呼吸。
視頻操作方法可以參考前文嬰兒部分下面的視頻,里面是包括嬰兒和兒童的兩類操作手法的。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失去意識,發(fā)生昏迷,應該緊急進行心臟復蘇(CPR),并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CPR的具體步驟和1歲以前略有不同:
1、 將兩指按壓改為手掌按壓
用一只手的手掌根,垂直向下按壓孩子的胸骨下半部分(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位置),注意按壓的時候要保持手臂伸直。
如果一只手按壓,沒有達到有效的深度,或者你的力氣比較小,就可以用雙手重疊在一起的方法,垂直向下按壓。
2、 按壓深度約為5cm。
3、 人工呼吸的時候,一手壓住孩子的額頭,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孩子的鼻子,另一只手抬起孩子的下頜。用你的嘴包裹住他的嘴,然后往嘴里吹氣。
4、 如果有AED,可以根據(jù)機器上的操作步驟,進行使用。
除以上幾點不同之外,其他的步驟和手法和1歲前嬰兒的心臟復蘇方法相同。
以下操作視頻仍然來自全球兒童安全組織,需要注意的仍然是按壓速度最好做到一分鐘內(nèi)100-120次。
寫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個關于六歲小孩吃花生窒息身亡的新聞中,孩子的媽媽將孩子頭朝下扛在肩上拍背,為什么依然不起作用呢?
那是因為,在電梯里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jīng)處于昏迷狀態(tài),失去了意識。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一旦孩子失去意識,此時在用海姆立克法是沒有意義的,應該首先進行心肺復蘇。
此外,小暖還要提醒大家注意,千萬不要把手伸到孩子嘴里去摳。除非你真的能看到異物,否則可能會把異物推向孩子的喉嚨深處。
如果是單獨與兒童在一起,在撥打120急救電話的時候,可以開啟免提,記住別停下手里的急救。
即便通過你的急救,幫助孩子排出了異物,也別大意,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一下更加保險。
為什么兒童更易發(fā)生氣道異物梗阻情況?
實際上,氣道異物梗阻會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但以下幾個原因,讓兒童發(fā)生此類危險的頻率更高:
兒童氣道發(fā)育還比較脆弱
兒童咀嚼和吞咽食物的能力不發(fā)達
兒童在探索周圍環(huán)境時,喜歡把東西放進嘴里
嬰幼兒咳嗽產(chǎn)生的氣力小于成人,所以更加不易于將氣道異物排出
兒童在需要全神貫注進食的時候更容易分心
有的兒童一邊走路、跑步、大笑一邊吃東西,都會增加窒息的風險
如何防止兒童發(fā)生此類危險?
平日里我們可以在提供食物、細小玩具,以及規(guī)范兒童進餐習慣等方面多加注意,這樣會大大降低發(fā)生此類危險的幾率。
1
盡量不要給嬰幼兒提供高風險的食物。
以下食物應遠離4歲以下兒童:
熱狗 堅果和種子
大塊的肉或奶酪 整個葡萄、桂圓
硬糖或粘糖 爆米花
棉花糖 花生醬塊
生蔬菜塊 口香糖
湯圓等糯制食物
2
為孩子的玩具把關
不要讓小孩子玩含有小球、彈珠等小部件的玩具。
在孩子口欲期,更不要給孩子玩可以完全放進嘴里的玩具。
在給孩子購買玩具時,應留意外包裝上的年齡指導,并定期檢查玩具是否完好。
3
將細小的危險物品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以下物品,應該遠離嬰幼兒:
硬幣 紐扣
可完全放入嘴里的小球 氣球
小蝴蝶結,發(fā)夾,橡皮筋 鋼筆或筆帽
紐扣式電池 冰箱磁貼
顆粒狀的寵物食品
4
督促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或者一邊走、跑、躺著一邊吃東西。告訴孩子,如果嘴里有食物,就盡量不要說話。
不要讓孩子把食物扔到空中,然后用嘴接住,或在嘴里塞進大量食物。
事關孩子安全的事情,無小事,更不能抱有僥幸心理。每一場悲劇的發(fā)生,都是一次最沉痛的警醒。
將危險遠離孩子,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冷靜的判斷、對急救知識的掌握,都將會成為那根化險為夷、挽救生命的稻草!
而且,急救知識也不能僅僅是“學過”而已,聽懂、看懂離學會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急診科普人張元春醫(yī)生曾提醒過大家,急救是知識,更是技能,只有反復的學習、練習,才不會遺忘,在緊急情況下才真正會實施急救。
為了孩子的安全,請家長們花一點時間來學習以上的急救方法吧,這樣才能在萬一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救回孩子,不給自己留下終生的遺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