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軟、手足麻木,氣虛血瘀食療方;用瘦肉50克,黃芪30克,當歸10克,田七3克,大棗3枚。共燉湯,服用。黃芪、當歸具有補氣、補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1.手麻木 【處方】:白術、黃芪各 15 克,陳皮、桂枝各 2克,甘草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
2.腿麻木 【處方】:黃芪 6 克,青皮 3 克,升麻、柴胡、歸尾、澤瀉各 2 克,五味子 8 克,陳皮 9 克、紅花 1 克,甘草2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
★1.風中經(jīng)絡四肢麻木:
本癥由腠理疏松,風寒入襲,經(jīng)脈失榮,氣血不和所致。發(fā)病有明顯的感受外邪史,但臨證有風邪偏盛與寒邪偏盛之分。
風邪偏盛的呈走竄性麻木,無固定患處,或伴有輕度的口眼喁斜,脈多浮象,治宜祛風護衛(wèi)法,方用:
黃芪桂枝五物湯
寒邪偏盛的麻木伴有疼痛,患處固定,手足發(fā)涼,惡寒與腰膝酸沉明顯,脈多弦緊,
治宜溫經(jīng)散寒法,方用:
當歸四逆湯
四肢麻木,臨證四肢俱見麻木者不多,而以雙上肢或雙下肢或單側(cè)肢體麻木者多見。臨證鑒別要分清虛實之證,虛證麻木患肢軟弱無力,實證麻木患肢疼痛郁脹,這是兩者的主要區(qū)別。治療上分清“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補法宜補氣血、建中焦為主;實證有祛風、散寒、化痰、活血、行滯、熄風等。至于虛實夾雜證,則當辨別孰輕孰重,權衡緩急,辨證施治。
麻木一癥,歷代醫(yī)家把它列為中風先兆之一。張三錫說:“中年人但覺大拇指時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內(nèi)有中風暴病。”(;中風專輯))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記載的中風先兆癥狀,亦有肢體麻木。特別是風痰阻絡與肝陽化風的麻木尤易發(fā)生中風。因此積極治療四肢麻木,對預防中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span>
[文獻別錄] (素問.逆調(diào)論):“榮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榮衛(wèi)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薄?丹溪心法.厥):“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薄?雜病源流犀燭。麻木源流):“麻木,風虛病亦兼寒濕痰血病也。麻,非癢非痛,肌肉之內(nèi)如千萬小蟲亂行,或遍身淫淫如蟲行有聲之狀,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之狀。木,不癢不痛, 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覺。…”氣虛是本,風痰是標,當先以:
生姜為響導,枳殼開氣,半夏逐痰,防風羌活散風,木通牙皂通經(jīng)絡,僵蠶為治蟲行之圣藥。在手臂用桑枝,在股足加牛膝,待病減,用補中益氣湯,多加參芪。
若經(jīng)年累月無一日不木,乃死血凝滯于內(nèi),而外挾風寒。陽氣虛敗,不能運動,先用桂附為響導,烏藥木香行氣,當歸、阿膠、桃仁、紅花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經(jīng)絡,待病減,用八珍湯大補氣血,無不驗。
此治麻木之大法也?!沃?,總須以補助氣血為培本之要,不可專用消散,切記切記。至人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者,三年內(nèi)須防中風。宜一切預防,常服十全大補湯,加羌活、秦艽?!?/span>
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12g 桂枝[1]9g 芍藥9g 細辛[2]3g 炙甘草6g 通草6g大棗8枚
方歌:當歸四逆桂芍棗,細辛甘草與通草,血虛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樂陶陶。
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3]。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4]。
方解: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足,四末失其溫養(yǎng),所以手足厥寒。然而不見其他陽微陰盛證,卻又脈細欲絕,是血虛而又經(jīng)脈受寒,血脈不利之故。
本方從組成上是由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血虛寒凝,故以苦辛甘溫之當歸補血和血為主藥,與芍藥益陰合營合而補血虛[5];桂枝[6]辛甘溫,宣通陽氣,鼓舞血行,溫經(jīng)散寒,以祛經(jīng)脈中客留之寒邪而暢通血行;細辛啟發(fā)腎氣,鼓動諸陽之本,使腎陽上升,外溫經(jīng)脈,內(nèi)溫臟腑,通達表里上下,以除內(nèi)外之寒邪;甘草、大棗益氣健脾,既助歸、芍之補血,又助桂、辛通陽;更加通草[7]通經(jīng)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jīng)脈通,手足溫而脈亦復。
注意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的異同點。四逆散治陽郁厥逆,傳經(jīng)熱邪入里,陽氣閉郁不達四末,其冷在肢端,癥見四肢欠溫,較輕,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均治寒厥,但前者主治少陰病陰寒內(nèi)盛,陽衰之極,肢冷過肘膝,一身虛寒之象;而當歸四逆湯是由于肝血不足,血虛寒凝于經(jīng)脈,其病在經(jīng)不在臟,其肢厥程度亦較四逆湯為輕,并見血虛舌淡,脈細等。
“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yǎng)血通脈起見?!?/span>
[1] 桂枝:為氣分、血分藥;而麻黃為氣分藥。注意其區(qū)別。
[2] 細辛:大多數(shù)辛溫解表藥皆歸于三陽經(jīng),如羌活、藁本等;但也有歸于三陰經(jīng)者,如川芎歸少陰、厥陰經(jīng)。細辛其為解表藥,卻歸于三陰經(jīng),能夠通表達里,搜剔筋骨,藥力甚為走竄。
[3] 本證主要為肝血虛,又加之寒邪客于經(jīng)脈,總之,則為經(jīng)脈之中又虛又寒之證。
[4] 血虛時經(jīng)脈本不充盈,又加寒邪阻滯,血行更加不暢,故脈見細或欲絕。
[5] 白芍配當歸“酸甘化陰”更加強補益陰血之力。
[6] 當歸配桂枝“辛甘化陽”,使血脈溫通暢行,陽氣得充。
[7] 通草:作用有三,一是木通苦寒,可防桂、辛溫燥傷陰;二是木通為心經(jīng)之引經(jīng)藥;三是木通能降火通利,可防細辛鼓動太過,又可通血脈利關節(jié),使經(jīng)脈之中氣血暢行無阻。
古代治療手足厥冷的專方,有溫經(jīng)止痛的功效,適用于以腹痛、頭痛、關節(jié)痛而手足冷、脈細為特征的疾病。
1
經(jīng)典配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擘,一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
2
常用劑量
當歸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細辛10g,炙甘草10g,大棗30g。
3
剪服方法
以水1100ml,煮沸后調(diào)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4
適應疾病
雷諾病、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凍瘡、紅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皸裂、精索靜脈曲張、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動脈炎、高血壓頭痛、腦外傷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消化性潰瘍、腸痙攣、輸尿管結(jié)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勞損、子宮附件炎、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閉經(jīng)、痛經(jīng)、膽囊炎、膽道蛔蟲癥、坐骨神
經(jīng)痛、梅尼埃綜合征、過敏性紫癜、慢性蕁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睪炎、縮陰癥、陽痿、腱鞘炎。
5
藥理研究
鎮(zhèn)靜、鎮(zhèn)痛、補血、強壯等。
5
注意事項
本方有細辛,不用散劑;通草一般不用,不影響全方效果
【釋名】以當歸為君,以四肢厥逆為治,故名當歸四逆湯。
【方源】《傷寒論》。
【功效】散寒,活血,通脈。
【組成】當歸、芍藥各三錢、桂枝二錢、細辛一錢、炙甘草一錢半、通草一錢半、大棗八枚。
【用法及用量】水煎服,日三次。
【方證】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若脈浮革,時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主治】(1)熱病誤汗而手足逆冷者。
(2)雷諾氏病。
(3)腹瀉腸鳴之虛寒者。
(4)凍瘡。
(5)紫紺瘀血樣皮膚病。
(6)坐骨神經(jīng)痛。
(7)子宮脫垂癥之腹痛。
(8)慢性附件炎之腹痛。
(9)慢性腹膜炎之腹痛。
(10)寒疝疼痛。
(1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歷代醫(yī)家方論】《傷寒明理論》說:“脈者,血之府也。諸血皆屬于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收心氣。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棗、甘草、通草以緩陰血。”
《傷寒來蘇集》說:“凡傷寒初起,內(nèi)無寒證,而外寒極盛者,但當溫散其表,勿遽溫補其表。此方用桂枝湯以解外,而以當歸為君者,因厥陰主肝,為血室也。肝苦急,甘以緩之,故倍加大棗,猶小建中加飴糖法。肝欲散,當以辛散之細辛,其辛能通三陰之氣血,外達于毫端,比麻黃更猛,可以散在表之嚴寒。不用生姜,不取其橫散也。通草即木通,能通九竅而通關節(jié),用以開厥陰之闔,而行氣于肝。夫陰寒如此,而仍用芍藥者,須防相火之為患也。是方掛枝得歸、芍,生血于營。細辛同通草,行氣于衛(wèi)。甘草得棗,氣血以和,且緩中以調(diào)肝,則營氣得至手太陰,而脈自不絕。溫表以逐邪,則衛(wèi)氣行四末而手足自溫。不須參、術之補,不用姜、桂之燥。此厥陰之四逆,與太、少不同治,而仍不失辛甘發(fā)散為陽之理也。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其相火亦不足,加吳茱萸之辛熱,直達厥陰之臟。生姜之辛散,淫氣于筋。清酒以溫經(jīng)絡,筋脈不沮弛,則氣血如故,而四肢自溫,脈息自至矣。此又治厥陰內(nèi)外兩傷于寒之劑也。冷結(jié)膀胱而少腹?jié)M痛,手足厥冷者宜之。”
《傷寒溯源集》說:“四逆湯者,仲景所以消四肢厥逆者也。陽氣衰微,陰邪肆逆,以致陽氣不充于四末而為四肢厥冷。故用甘草為君,以緩陰氣之逆,又以干姜、附子補助其陽氣之衰,此仲景立法命名之本義也。此條之手足厥寒,即四逆也,故當用四逆湯。而脈細欲絕,乃陽衰而血脈伏也,故加當歸,是以名之日當歸四逆湯也。不謂方名雖日四逆,而方中并無姜、附,不知何以挽回陽氣?即有桂枝,亦不過解散衛(wèi)邪之藥耳。李東垣所謂氣薄則發(fā)泄,桂枝上行而發(fā)表,豈能如干姜之溫中散寒耶?細辛雖能溫少陰之經(jīng),亦豈能如附子之補真陽入命門乎?且芍藥不過斂陰,通草無非滲利,又焉能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哉?”
【方理】歷代醫(yī)家對于當歸四逆湯評論各一,惟清朝錢潢認為此方之藥或有缺如,非仲景之立四逆本意。然從長期臨床實踐來看,本方之治血寒經(jīng)絡是信而有證的。當歸通經(jīng)絡主于溫通經(jīng)脈,桂枝入血分主于辛溫散寒,芍藥補肝體主于養(yǎng)血緩急,細辛入厥陰主于通陽散寒,木通通水氣主于滲水化氣,炙甘草和諸藥主于益補中氣,大棗用(五五)二十五之數(shù)主于健脾緩急。諸藥合之,肝得血養(yǎng)而筋脈條達,脾得氣益而四肢溫通,心得溫助而扶脈起絕,經(jīng)絡得溫,水分得利。故本方之對血虛有寒者,可得而治也。大棗之重用,其意在脾主四肢也。
當歸四逆湯方
方劑組成: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木通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二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陰病,脈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榮衛(wèi)不和故也。當歸四逆湯主之。
★黃芪五物湯,就是一個人氣血虛,然后又不喜歡動,然后到最后終于塞住了,然后手麻腳麻不能動那個狀況。
黃芪桂枝五物湯體質(zhì)
面色黃暗或暗紅,舌質(zhì)偏淡而暗。體胖形豐,肌肉松弛,皮膚缺乏彈性,平時缺少運動,食欲好,易出汗甚至動輒汗出。易肢麻身痛,易疲乏氣短,常頭暈眼花,尤其運動時明顯,甚至出現(xiàn)胸悶胸痛。運動試驗心電圖常提示有心肌缺血。該體質(zhì)類型常見于中老年人。
易患病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骨質(zhì)增生癥,肩周炎,老年性關節(jié)炎,中風后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周圍神經(jīng)炎,面神經(jīng)麻痹,血管閉塞性脈管炎,肢端血管功能障礙,消化道潰瘍,不易愈合的傷口、產(chǎn)后腰痛、肥胖癥和多汗癥等。
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用法]
黃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S、生姜20—30 S\大棗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方證]
1.肢體無力沉重,活動不靈,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縮。
2.浮腫,自汗,惡風;舌質(zhì)暗淡。
[現(xiàn)代應用]
1.以肢體麻木不仁、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為主證的疾病。如多發(fā)性末梢神經(jīng)炎、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經(jīng)麻痹、腓總神經(jīng)麻痹、雷諾氏病、血管閉塞性脈管炎、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又稱無脈癥)、肢端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等。下肢慢性潰瘍、褥瘡、蕁麻疹、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皮膚科疾病也可參照使用。
2.以肢體疼痛、無力、僵硬,陣攣、運動障礙及肌肉萎縮為特征的疾病。如坐骨神經(jīng)痛、頸椎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肩周炎、骨質(zhì)增生癥、原發(fā)性腦萎縮、中風后遺癥、局限性癲癇、不寧腿綜合征、面肌震顫和面肌痙攣、低鈣抽搐、低鉀性周期麻痹等。
3.產(chǎn)后多血虛,因此產(chǎn)后的諸多病癥也多見本方證。如產(chǎn)后尿潴留、產(chǎn)后痙證、產(chǎn)后身痛、產(chǎn)后自汗盜汗、產(chǎn)后指掌麻脹、產(chǎn)后足痿不用等。其他的婦產(chǎn)科疾病如妊娠惡阻、轉(zhuǎn)胞(妊娠期因胎兒壓迫膀胱等原因,導致小便不出)、帶下、痛經(jīng)、月經(jīng)后期等也可參照辨治。
4.其他方面還用于腎炎、慢性前列腺炎、盜汗、肥胖癥、小兒多汗癥、半身無汗癥、肝硬化腹水、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原發(fā)性低血壓、慢性腸炎、胃竇炎、慢性鼻炎、肺炎、神經(jīng)衰弱、反復感冒等。
[經(jīng)驗參考]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血痹”,其證為“身體不仁,如風痹狀”。所謂“身體不仁”,即肢體酸麻,關節(jié)活動不靈活,受風遇冷癥狀加重.“如風痹狀”故可有疼痛,但較輕微,主要以酸麻為主。本方證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末梢神經(jīng)疾病和末梢循環(huán)障礙,但后世醫(yī)家對本方的使用已經(jīng)突破廠這些范疇。如對治療不寧腿綜合征有比較好的療效。此癥表現(xiàn)為雙側(cè)小腿和足部深處絞痛、困脹、沉緊、瘙癢、蟲爬和燒灼等難以形容的不適感,每以黃昏或睡前加重,活動和揉搓后癥狀緩解,體格檢查無明顯陽性體征。周世杰等用黃芪、赤白芍、木瓜、牛膝各30g,桂枝12g,當歸15g,生姜6g,甘草10g,大棗6枚,為基本方。灼熱加柴胡、梔子、忍冬藤,瘙癢加蒼術、蟬蛻、苦參,疼痛加桃仁、紅花、川芎。每日一劑,日服三次,十劑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4天。治療31例,觀察3個療程,痊愈21例,顯效?例,好轉(zhuǎn)3例,治愈率67.7%,總有效率100%(周世杰等,河南中醫(yī),1993;4:165)。
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長期發(fā)熱也有效果。如劉殿青治一35歲女性,低熱兩年余,體溫常在37.5℃左右,偶爾達38°C。伴有惡風怕冷,白汗津津,聲低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舌苔薄白,舌質(zhì)淡紅而胖,脈細緩無力。給予黃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焦白術1/)g、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棗5枚。服12劑后,癥狀基本消失(江蘇中醫(yī)雜志,1994;l:27)/)。趙克安治療一名4歲遷延性肺炎患兒,中醫(yī)治療—個月之久,仍低熱不退,體溫在37.5~38°C之間,肺部中、小濕噦音不消,面色蒼白,氣短神疲,虛煩不寧,動則氣喘,時自汗。予黃芪9g、白芍6g、桂枝3g、大棗3枚、干姜3g、附片4g。服一劑,次日煩減神安。再予3劑,體溫降至37°C以下,左肺濕噦音已消失,右肺明顯減少,但仍自汗,原方去姜、附加煅龍牡、五味子,3劑后痊愈(山西中醫(yī),1994;6;29)。這電可以看作“甘溫除熱”之法的靈活運用吧。另外。婦女在妊娠期及產(chǎn)后期間,常因長時間缺少運動、過多進補以及不正確的保養(yǎng)觀念等原因,導致體形肥胖,肌肉松軟,動作不靈活,易出現(xiàn)“尊榮人”的特殊體質(zhì),此時,本方的運用機會也相當大。本方證除了有身體不仁外,還可見有汗出一證,既可以是自汗,也可以是盜汗,且汗出常見色黃粘衣。
本方中黃芪用量宜大,當用至50~100g,尤其是治療雷諾氏病等末梢循環(huán)障礙時。生姜的作用也同樣不可忽視,原方用六兩,為黃芪、芍藥、桂枝的二倍。生姜可以促進周圍血液循環(huán),服后全身溫暖,引起發(fā)汗、能夠祛風散寒,通血痹。臨床應用本方時,可以加桃仁、紅花、川芎、當歸、丹參等活血化瘀的藥物,以增強療效。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多與牽正散合用;治療汗出或無汗合玉屏風散;無汗者生姜用量要加大;病在上肢者加葛根、桑枝、片姜黃,病在下肢加牛膝等不一而論。當歸四逆湯所主也是末梢的循環(huán)障礙,但其證側(cè)重于“經(jīng)”,而本方證則側(cè)重于“絡”,且寒象要比本方嚴重。桂枝湯中桂枝、生姜為外藥,芍藥、甘草、大棗為內(nèi)藥。本方可看作桂枝湯去甘草、重用生姜再加黃芪。去甘草則方劑的作用走里減弱,重用生姜則方劑趨向偏于走表;黃芪也走表,吉益東洞謂之主“肌表之水”。一減二加使整個方子所主趨于肌膚之間,其所主比桂枝湯更為表淺。或問何不去芍藥?《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芍藥“除血痹”,故不可去之??傊?,本方證的病理狀態(tài)為輕度體力降低(氣血不足)或末梢循環(huán)不良、末梢神經(jīng)營養(yǎng)不良伴隨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失調(diào),引起皮膚感覺障礙、肌肉攣縮、汗腺分泌異常,有時出現(xiàn)腹部攣急疼痛(張豐強主編《中醫(yī)名方應用大全一一現(xiàn)代方證學》,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2,85)。本方的治療機理也是通過增加末梢血液循環(huán)為局部組織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并能促進末梢神經(jīng)的代謝和修復。
[原文點睛]
1.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草襲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關上小緊,宜針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金匱要略》第六篇第一條)
2.血痹陰陽俱微,寸9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鳳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金匱要咯》第六篇第二條)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簧?,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注論精選]
尤在涇:陰剛俱微,該人迎、跌陽、太溪為言。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即陽不足而陰為痹之象。不仁者,肌膚頑痹,痛癢不覺,如風痹狀,而實非風也。黃芪桂枝五物和榮之滯,助衛(wèi)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以脈陰陽俱微,故不可針而可藥,經(jīng)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diào)以甘藥也(《金匱要略心典》)。
魏荔彤:黃芪桂枝五物湯在風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黃芪為主固表補中,佐以大棗,以桂枝助衛(wèi)升陽,佐以生姜,以芍藥人榮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榮衛(wèi)兼理,且表里榮衛(wèi)胃陽亦兼理矣。推之中風于皮膚肌肉者,亦兼理矣,故不必多求他法也(《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周揚?。喝粞宰C以不仁概之,蓋身為我身,則體為我體,而或為疼痛,或為麻木,每與我相阻,其為不十::甚矣,故以風痹象之而非真風痹也。經(jīng)口: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然何以單言風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之者必有所偏,如多于風者,則其痛流行不常,淫于四末。蓋血以養(yǎng)筋,血不通行,則筋節(jié)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為腎子,腎既受傷,則血無不壅滯,于是以黃芪固衛(wèi),芍藥養(yǎng)榮,桂枝調(diào)和榮衛(wèi),托實表里,驅(qū)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棗益脾,豈非至當不易者乎。
★黃耆五物湯治療血痹,手指腳趾發(fā)麻是容易中風的體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