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燕王朱棣率軍攻破南京(明朝時稱應天府),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朱棣成功奪取了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永樂元年(1403年),有大臣向朱棣建議,北平(今北京,朱棣做燕王時的封地)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將北平立為陪都。這一建議立即被朱棣采納。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這哪是大臣的建議,擺明就是朱棣本人的心思,然后由下面的大臣提出來罷了。
朱棣之所以想要提升北平的地位,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日后的遷都做鋪墊。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京北面有長江天險可守,南面是最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從各方面來說,南京都是非常理想的首都之選。但朱棣卻并不喜歡這個地方。
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武力奪取到皇位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朱棣用非??植赖氖侄螌⒅矣诮ㄎ牡鄣拇蟪細埧嵬罋?,一人“犯罪”,株連全族,手段之狠毒,前無古人。最終,朱棣徹底征服了所有反對的聲音,但也失去了南方地區(qū)的民心。雖然朱棣有強大的軍隊可以震懾所有反對者,但對朱棣而言,南京始終是個讓人不那么痛快的地方。而且他在北方經(jīng)營多年,勢力的根基就在北方。與其在南京對付這些表面對他恭敬,背地里不知道想些什么的士大夫,還不如直接把首都搬到自己的老家北平,回到主場總是對自己有利的。
此外,當時明朝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北方的蒙古。北平是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zhàn)略地位非常關鍵,需要在這里屯集重兵把守。如果首都在南京,遠離北方邊境。那么就需要把軍權交給其他人去鎮(zhèn)守,而朱棣本人是通過武力奪取到天下的,要他把軍權交給其他人,那他肯定不干。如果他將首都遷到北平,就可以自己直接掌握重兵,達到“天子守國門”的效果了。同時,北平緊鄰關外。定都于此,朱棣就可以隨時御駕親征橫掃蒙古殘余勢力,解決明朝北部的邊患問題。
之后,朱棣就一直為遷都北平做準備。首先是將北平改名為順天府,和南京應天府相對應;其次是強行讓江南地區(qū)的大批富商舉家搬遷到北平,以振興當?shù)亟?jīng)濟;永樂四年,北平開始修筑皇宮和城垣;永樂七年,朱棣將自己百年之后的帝陵選在了位于北平附近的昌平(今十三陵中的長陵),雖然當時朱棣還沒有提遷都之事,但連帝陵都選在了北平,其用意就不言自明;永樂八年,朱棣下令重修運河,打通淤廢河段,修筑完成后,江南地區(qū)的物資就能以經(jīng)濟、高效的方式輸送到北平了。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召集群臣商議遷都之事,話音未落,一群大臣就搬出了一大堆不宜遷都的理由。對于朱棣這樣雷厲風行的帝王而言,找你商議其實就是跟你知會一聲,并不是要你拿出什么解決方案。結果,一頓棍棒下來,無人再對遷都之事提出異議了。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大明王朝的首都終于從南京搬遷到了北平,并改名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