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劉咸炘│《中書》之“一事論”
劉咸炘(1896-1932),字鑒泉,號宥齋,書齋名曰“推十”,四川雙流人。自幼承家學陶冶,從父、兄授讀,1916年學成,尤擅史學,教于尚友書塾。歷任成都敬業(yè)學院、成都大學、四川大學等校系主任或教授。善學善教,著述近一千萬字,總名《推十書》。

《中書》目錄

001  序
002  三 術
007  學 綱
011  廣博約
019  一事論
048  認經(jīng)論
088  本 官
098  醫(yī) 喻
103  左 右
115  同 異
127  流 風

一事論 

莫非人也,莫不學也。何以為人?何者當學?千萬方,千萬年,千萬人,惟此一事而已,故名曰一事論。何以為人?當為真人,勿流于非人。何以為學?學為人也。人之為人者心也,行為主而知輔之。必學不必學, 與其輕重,以此為斷。天下非一人也。一人如是,人人如是。群亂原于人惡,人惡原于學謬,學謬于歧。知與行歧,治人與修己歧,道遂裂矣。孔子曰,一以貫之。大父編者注:大父即鑒泉先生祖父劉沅、劉止唐先生也,清大儒。曰,圣人無兩副本領。吾今之論,述訓而已。名曰論 者,謂其言有倫也,非云作也。大書分注,假用新明, 皆取明貫而已。癸亥九月劉咸炘  

大父《約言》曰,為學曰為人,為道曰事天。別有《人道》一篇申之。

學者,學為人而已。故雖窮研萬物萬事,要以關于人者為的。學者,人之生活法也。故杜威謂日常生活為 廣義之教育。無事非學,無人不學,其正不正之辨,即在是人非人。人之生活非物之生活也。學窮二酉,而倫常不修, 雖學,謂之非學。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此章所以 明首章學字之義也。大父注首章曰,業(yè)道曰學,學圣人以全其性。

世界者,人與萬物互相感應而成者也。萬物感應人,而學之的乃在人之感應萬物。然不明乎萬物之感應人,則不能明人之感應萬物。感應即心理家所謂激刺 反應,言影響嫌太不用力,言支配對付則嫌太用力,故言感 應。《易傳》曰,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萬物 相感,即成萬事,人為本身??v之感者父母,歷史為遺傳;橫之感者物質(zhì),社會為環(huán)境。

萬物之感應人,知之學也。人之感應萬物,行之學 也。知之的在于行。知主虛理,而必以實事明之,故不行 不得知。行主實事,而必以虛理御之,故不知不能行。凡究人情事物之理,皆求知彼之感應我而備我之感應彼者 也。事物甚多,人之知識有限,而言泛應曲當者,即以虛理 可御實事。然求理之方有異。西方哲學分純理經(jīng)驗二派。純 理派用演繹法,重普遍原理,以一己所見,制為種種范疇。經(jīng)驗派詆為蜘蛛結網(wǎng)。英人培根語。反之,而用歸納法,重個 別事實。二法當兼用,不可偏恃。前者之弊為武斷虛幻,后派之弊則為散漫浮動。其病皆由執(zhí)著名理,好走極端,欲求 窮竟,乃成繳繞,征諸實事,多見其為徒勞。蓋世間事理無 盡,知見亦無盡,求知者固不可無節(jié)制也。

學術對言,則學為知而術為行。然知要以行為的??鬃?nbsp;所謂學,兼包知行。華人之學,除專主考據(jù)者外,亦無不顧 行者。今人謂華人有術無學,不知西人正病在知遠于行也。知遠于行,前世學者之通病,純理經(jīng)驗,猶中國之漢、宋二派也。漢學之考據(jù),固為知所不必知,宋學之格物,亦知所 不必知也。杜威主知行合一,而偏重知識,輕忽情意,彼本 經(jīng)驗派之裔也。王陽明主知行合一,偏主情意,勝矣。而其 流失又太忽于知。不知萬物之感應人者有殊,而但主任其自 然,則縱恣而不適。道家之弊亦如此。

人有身有心,萬物之實質(zhì)感應于吾身,而其虛靈 感應于吾心。知其實者,養(yǎng)身之資;知其心者,治心 之資。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存心也,非止以其有身 也。故人之于物,雖若當周知而宜有所輕重。宇宙萬 物,以人為中心,人又以心為中心。西人學本逐外,初為自然哲學,乃有自然科學,次乃有社會學,最近乃有心理學。自外而返內(nèi),自環(huán)境而反本身,故于心之學知之尚淺。其言 治道,本但求制度法律。洎物質(zhì)科學大盛,其他各學者亦各 張其門庭,或重生物之遺傳,或重地形氣候。至今言社會學 者,乃知根源在心。于是遺傳學者,亦舍形體而重本能;地理學者,亦舍物質(zhì)上人之支配地者,而重精神上地之支配人者??芍^進境矣。反觀中國先哲,則皆歸重心理,故中國舊 籍,諸科雜陳,不詳事物,遭系統(tǒng)不明、專門不精之譏。而 在先哲,則固以為彼末而此本也。氣質(zhì)之不同,風俗之變 遷,天時地理人事之影響于心理者,吾先哲之書所陳富矣。西人用科學方法之所得,無以過之也。知其實以養(yǎng)身,西人 之所擅長;知其虛以治心,西人不能及中人。能治物質(zhì)不能 治一心,自夸為征服自然,而不知本身已受自然之支配。行 為之根,不能脫時風土風之偏蔽,而徒以器用之精,傲禽獸 以進化,何足貴乎?物質(zhì)科學有純粹應用之分,無純粹固無 應用。吾非謂純粹可廢也,然固非人人之通道也。杜威之言 教育,重實生活,合一知行,誠是也。而所謂行者,乃僅知 物治物,彼亦知天下人不能盡為科學家矣。然則區(qū)區(qū)之物質(zhì) 常識,遂已盡人所當知哉。若吾國漢學家之所究,則泛濫無 用,更不如科學常識。夫萬物皆備,謂盡物之性,豈謂盡知 物之形質(zhì)哉。宋學家亦誤會而解《大學》格物為窮究事物之理,雖非泥質(zhì),而逐物則同,故陽明反之,大父辨之詳矣。身心本不可嚴分,所謂生理作用心理作用本屬相連。蹶者趨 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故實質(zhì)亦有因感身而感心者。

心有知覺,有情意。發(fā)為行事者,情意為主心之 官也,知覺則耳目之官也。人之所以學者,以善其行 事也,非以廣其知也。故知覺雖無不關于情意,而宜 有所詳略。舊心理學家所敘說,先感覺,次知識與情緒, 次意志,最后總為人格。達于行為者,知情意合之人格也。德以情意為主,故《中庸》言喜怒哀樂視聽之非禮與否,亦 自已生情而言。若辨色察聲而不動情意,則僅為知識,無關 行為,乃西人所謂非道德的,無善不善之可言。孟子所舉四 端,惻隱、羞惡、辭讓,皆情緒情操,惟是非屬知識。乃謂 辨善否仍是情之輔用,非謂知物質(zhì)也。要之,智止是情意之 徒役。智之導行,必先起情,故中國圣賢,皆以治情意為學 的?!墩撜Z》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重受,即重情意 也。說詳《內(nèi)書·役智篇》。西人之學,長在知,而病即在專求知。其學風雖有主知主情兩派之殊,而所重終在知。其所謂智,又偏在于物質(zhì)。若感覺主義之末流為縱欲,則徇耳目 之官,又其弊之顯者。杜威諸人之言行為忽情意而專言知 識。所謂知識,又徒求真。莊周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 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蔽锵鬅o窮,事變無窮,百 年之形骸,安能一一經(jīng)驗之。而諸人乃謂智慧無窮,為進化 之幸福。然則宇宙無窮,人生只見其一節(jié),愈后愈幸,而又 無最后。則生于前與生于后,皆相對之不幸也,人又何以為 生哉?純理派哲學亦發(fā)達其知識也。哲學本義為知識,西人 之本然。至于近日德人倭鏗乃倡唯行主義,反物質(zhì)生活而重 精神生活,輕智而重情意。其弟子等倡人格教育之說,略謂 人格為精神之自我,非感覺之自我,涵養(yǎng)人格,為教育之目 的。此說雖仍不免含混,然較勝于惟求多智之說矣。西方心 理學,前止詳感覺知識諸作用之質(zhì),今乃知其不足而究情意 行為之態(tài)。本能分類,已漸詳備,氣質(zhì)分類,尚未詳確。最 近心理測驗盛行,頗夸以為可考行為之源。然測驗只能及智慧,情意倏忽萬變,豈測驗所能知?氣質(zhì)品性之考究,固尤要矣。

情意有三求,曰真善美。學者,學為人也。以善 為主,真、美次之。真以善為的,美以善為準。離善 而言真,無益也。離善而言美,且有損焉。西人立此 三綱最當?;蚋右詣倜睿瞧鋫愐?。然中人亦非不知科 學,唯真即考據(jù)、倫理、政治,唯善即義理、藝術,唯美即 詞章。姚鼐立此三綱亦當?;蚣右越?jīng)濟,亦非其倫也。三者 異途不可混。學說之亂,即由三者之混。以義理論考據(jù),以 考據(jù)論詞章,求善而言真,求真而言美,古今學者,蓋罕能 免。然三者自有輕重,方法雖三,總的當一。以一包二,宜云善真美,不宜云真善美。以真為先,西人逐物之病也。人生之事不過求善,科學藝術無非為人生。不然,則雖盡大 宇宙之物相,窮人巧之能事,亦復何價值?治物以養(yǎng)身,凡 一切求真,皆求善之具。即手段藝術以陶情,凡一切求美, 皆表善之具也。真偏于實,美偏于虛,善則介乎其間。科學深推至于電子,以大力求其真而不可得,亦無害其用也。鄒衍之談天,今文家之說經(jīng),非不圓妙,正如培根所謂蛛絲網(wǎng) 者,實成其為自賞之美耳,復何用哉。宋人以義理論詞章, 雖誤用方法,失于狹褊,然于總的固未誤也。舍善言美,則 色盲目,聲聾耳,害不可言。若西人之以真論善,尤為大 謬。迷信感覺,焉能得真?卒至陷于不可知,視世界皆丑惡 無善美。黑格爾之說現(xiàn)實即合理,為近今戰(zhàn)爭之端,人固知 其非矣。詹姆士、失勒、杜威等所倡之實用主義,即以矯前 此求真之虛幻,其標人本甚為超卓,然用非即善,諸人尚混 而未析。又其所說為用之知,亦不免泛濫。中國昔之墨家、 法家,亦主實利,然竟忘情忽美,又失之淺隘,皆由未識人 道之大端耳。人生何為,何者為善,雖不一其說,而知非生 之務,真非生之的,則固可斷言矣。真善美三者,低則相 妨,高則合一。美本有高低,真之自然亦原與善之當然相 合,特非如西洋元學者所求耳。

由是言之,所當學所當知可見矣。今以物事為次第而詳舉其科目焉。宇宙三物,曰天,曰地,曰生物。人為中心而有事,人與人合而有二事,橫曰群,縱曰史。今以學所研究之對象為類。凡三物二事,感于身者易知,感 于心者難曉。今略注之,有直接感于心,有間接由身以達心。 

凡物究凡物之通法者曰形學(即幾何)、數(shù)學、物理。 

氣象以下之感人心者為土風。

 

身心皆有父母之遺傳。

群史之感人心者為時風。 

如上所列,感心者三。欲究遺傳,即在本身心理中。故并本身遺傳環(huán)境,則為心理、土風、時風三科。社會學者列社會成立五要素:一、人口;二、地形氣候;三、心靈;四、交通方法;五、社會成訓。

英人斯賓塞分教育為三,曰體,曰智,曰德。后人沿用 之。今人乃有嫌其未足者,增社會、職業(yè)、美感三者,此謬 也。體、智、德皆人之本身,社會、職業(yè)乃所究之對象,加 入并列,不倫甚矣。且所謂社會者,如社會情形、宗教、歷 史、政法、經(jīng)濟、時事,皆即智之事。職業(yè)亦智也。美感僅 足以輔情耳。

法人孔德《實證哲學》論學術系統(tǒng),略如下圖:

 

孔德乃科學唯物者,故以數(shù)學統(tǒng)之。謂諸學層累而下,由精確至不精確,由簡趨繁,由普通至特殊。前者先發(fā)達, 后者必兼用。前者之知識社會學一語,為彼所創(chuàng),以統(tǒng)政 法、經(jīng)濟、史地諸科。其時心理學尚未發(fā)明,故止于社會制 度。其實心理乃為根本,較之社會科乃由繁趨簡,由特殊至 普通,且心理亦復不能用數(shù)學及物理、化學法究之也。

西人目錄分類,惟勃郎、杜威二氏為有綱目條理,今錄之于下:

勃郎氏分類:宗教及哲學、歷史游記及地形、傳記、辭 典及叢書、社會學、商學在內(nèi),即經(jīng)濟學,彼之經(jīng)濟以商為主也??茖W、美術及娛樂、建筑學在內(nèi)。應用技術、建筑法、農(nóng)、 工、家政均在內(nèi)。語言學及文學、圖書館學書目提要附。詩及戲 曲、小說。集合著作雜志之不在他類者附此。 

杜威氏分類:一、總記。目錄、圖書館、百科全書、叢書、雜志、新聞紙均在。二、哲學。心理倫理均在此。西人之通誤,蓋 以其相連涉耳。三、宗教。四、社會學。有風俗。五、語學。六、自然科學。七、應用技術。八、美術。園藝學在內(nèi)。九、 文學。小說在內(nèi)。十、歷史。地理游記在內(nèi)。

二人所分,大序均未合,繁簡亦不當,今依前說為移并 之。一、宗教、哲學。二、自然科學。三、應用技術。四、 語言文字。詩、戲曲并入。五、美術。六、社會科學。七、 歷史。庶幾簡明矣。中西目錄之不同,由學類之不同。西人 哲學統(tǒng)其虛理而科學分其事物。中國四部之子、史,亦一實 一虛,似可相擬。然子之兵書、術數(shù)、方技,可擬其應用技 術;而史之譜系,雖陳名物,不能擬其純粹科學也。其所同 者,獨史傳、文字、小說、詞曲耳。大略言之,則西之學以 事物分類甚詳,而中書則以體分,多不能指為何學。夫目錄 者,所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今四部乃以體分,豈不宜遭 籠統(tǒng)之譏哉。然此自有故。中西之異,在于分物合心,根本不同。中之哲學,本主人生,以心御物,以理御事,以綜貫為長。故良史子家,皆遍論諸事,如所謂博學而無所成名 者,故不可得而分也。周官三百六十,各守其業(yè),使其籍具 存,豈不燦然分列哉。然中人本以物質(zhì)為末,故有應用技術 而無純粹科學,亦不可以相擬也。明乎此,則欲究事物,可 以中西學類相參而求之。

人之身心為三物二事所感應,遂致萬有不齊,而學 與教與治皆求其齊,則何憑哉。蓋此萬不齊者后天也, 而其齊者先天之心也。受之于天,理氣之粹曰人性。茍人本不齊,則教與治皆徒勞而罔功,故雖荀卿、商、韓之 說,亦求其齊也。不知先天,而但執(zhí)后天以為說,此性所以 不明,而強之與縱之皆謬。不知誠正之道,則己之心意先已 束于土風、時風之一偏,又安能一齊眾人哉?無古今,無中 外,學者大都如是。上文所列三感,為后天之習,乃成心理 學家所謂個性,即吾祖所常言受于天地父母清濁厚薄不同者也??鬃釉唬骸靶韵嘟玻曄噙h也。”孟子曰:“人無有不善。”堯、舜與人同。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yǎng),人事之不齊也。此固明示先后天之殊矣。昔之儒者,執(zhí) 習以疑性,又不知習之中有父母之遺傳,地氣之影響,故無 解于越椒、羊舌虎之初生而已惡,遂謂性有三品矣。故萬物 之感應人者,不可不講也。

先天之性,無殊于時空。故治心之學,以此本齊調(diào) 后天之不齊。故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 之謂教?!贝巳怂灿芍溃怂瑢W之學,無殊于 男女智愚者也。故知其虛者普遍,當知雖深細成專業(yè), 而學習則通道。凡謂調(diào)不齊者,調(diào)之歸于中和。如所謂沉 潛剛克,高明柔克,皆非一律也。伯夷、伊尹、柳下惠俱圣也,而有清、任、和之分;顏、曾、張、夏俱賢也,而有具 體一體之異。譬之于樂,或主鼓,或主金,要使之不淫濫而 已。德之譬樂,詳見后段。

道德真平等也。治心之學,如上文所列感心三科,自非 農(nóng)工商所能盡究。然農(nóng)工商實無不學知之。且曰二學之至老不止,否則無以應事,特不明稱為學,故人不察耳。故士雖與農(nóng)工商同為分業(yè)而居四民之首,當領導之任,即以所學者 為人之通學,非其位特尊,獨有學圣之權也。

后天之身心有時空之殊,故養(yǎng)身之學,因其不齊, 以各盡其能謂之職業(yè)。周之三百六十官,西洋之應用技 術,此人各不同者也,故知其實者,分工相助,雖成 績?yōu)橥ㄓ茫鴮W習則專門。一人之身,百工之所為備,不 能皆自為也。此限于智力與習,各有能有不能。通功易事,以相助而已。杜威一流提倡平民教育,人或詆之,謂無英杰 即無發(fā)明,蓋智巧本不得平也。智本不齊,故職不齊。職不 齊,故權不齊。舍德性之平等而爭智識職權之平,故有諸謬 說。以上二段,即所謂學為人與學為匠之分也。今西人已知 專學為匠之非矣。

懿乎哉,六經(jīng)之教也?!兑住贰对姟贰稌贰洞?nbsp;秋》以言教,誦之,讀之?!抖Y》《樂》以事教,執(zhí) 之,作之。知莫切于心靈,《易》陳宇宙之大理?!对姟逢惷袼?,而土風在焉?!稌贰洞呵铩逢愓?,而時風在 焉。六藝之用詳見《言學》《經(jīng)教》二篇。觀時風之說,詳《治史緒論》及《流風篇》。 

行者,言與動也?!对姟方讨?,而《禮》教之動。《禮》范其行而以動使視焉。《樂》陶其情,而以聲使 聽焉?!抖Y》在外而根于內(nèi),《樂》在內(nèi)而達于外。內(nèi) 外 一 貫 ,而 養(yǎng) 中 尤 難 。故 曰 :“ 興 于 《詩》,立 于《禮》,成于《樂》?!?/span>禮之作用,德人倭鏗及其弟子所倡 人格教育派之說,最足明之。大略謂教師當以自己人格之力注 入兒童本性,以完其人格。二者之間,發(fā)生微妙作用。教師責 任重大,必須感化力強大。教育純?yōu)楦谢饔?,賞罰訓誡諸種 補助手段,亦莫不依教者之人格始能收效。一切交通智識方 法,如言語、文學、美術及運輸方法、傳聲傳形之器械,皆間 接非直接,惟人格乃最直接。人格由容貌舉止姿勢表出,較言 語為多為有力。道德教育,非講演教科書所能收效,全要以身作則。此說極精。行而履之,禮也,固不限于冠昏喪祭,申申夭夭,即孔子之禮也。孔子之教詩書執(zhí)禮,禮而言執(zhí),乃躬率 以行之,非為虛美也,正以人格化之也。世之言教育者,方以 交通方法之發(fā)明為知識普及之幸,乃重知識而忘人格耳。譬友 有過而移書止之,茍非行誼素孚,雖理論周詳,其效僅矣。又 有謂戲劇之為物,最能表現(xiàn)品格者。此則古人重舞之意也。樂 之道,《樂記》詳言之矣。色、臭、味、觸之變,不如聲之 多,其感人心不如聲之甚,故圣字從 ??鬃恿?,佛 氏亦有聲聞之說。顏淵問為邦,孔子獨告以放鄭聲。蓋惡味, 口可閉而不嘗;亂色,目可閉而不視。惟奸聲之來,非中有所 主,不能拒之,耳固不能閉也。詳《內(nèi)書·視聽篇》。

夫欲善其行,必善其心。人藏其心,不可測度,而教 者之力幾窮。神哉圣人,乃由耳目以達之,已應乎天則,而 行禮使之視而感焉。已發(fā)其和聲,而作樂使之聽而感焉。假 外之官以治內(nèi)之情,蓋人之表出其情,不過言動,而人之納 入他人之情不過視聽。人格之交通,專賴四者,故孔子告顏子以四目也。人法天者也?!稑酚洝吩唬旄叩叵?,萬物散殊,而禮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生焉。夫合同而 化者,風雷之功也。雷起于下而上,風起于上而下,故《孔 子閑居》曰,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行,庶物露生, 無非教也。此禮樂之精也。前儒多所未詳,今之人又徒以禮 樂為無用之虛文,古先之化石。嗚呼,人必先有情緒,次有 意志,而后見于行,故曰興《詩》立《禮》。樂主于內(nèi),故 成。德喻于樂,所謂無聲之樂,氣志既得者也。孟子譬孔子 之德為金聲玉振集大成;孔子言子路之未化曰,由之瑟,奚 為于某之門。其明證也。 

總上所說圖之如下:

《西域記》卷二述天竺學風曰:“開蒙誘進,先遵十二 章。七歲之后,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精詁訓、字 詮、目錄流別。二曰巧明,技術、機關、陰陽、歷數(shù)。三曰 醫(y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艾。四謂因明,考定正邪, 研核真?zhèn)巍N逶粌?nèi)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羅門學四《吠陁》論,一曰壽,謂養(yǎng)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 數(shù)、禁咒、醫(yī)方。按《吠陁》是書名,與五明不相蒙。西洋人 艾儒略著《西學凡》,《四庫》入《存目》?!短嵋吩唬骸八鼋云鋰▽W育才之法,凡分六科,所謂勒鐸理加者, 文科也;斐錄所費亞者,理科也;默第濟納者,醫(yī)科也;勒 斯義者,法科也;加諾搦斯者,教科也;陡祿日亞者,道科也。其教授各有次第,大抵從文入理,而理為之綱?!卑次餮笾泄艜r大學學神學及七藝。七藝者,拉丁文法、修詞學、 倫理學為三文;算學、幾何、天文、音樂為四理。此說二方 學科,皆可與上圖參觀。同此,人生所當學固有定限也。

知以求理,而理寓于事。凡學之所求,可總為二大 別,曰事實,曰價值。三物二事,皆事實也。又可分為 二類:一曰無價值之事,一曰有價值之事,所謂自然 與文化也。文化即群史,史部之所載也,不如名之曰人 事。事者,別于靜物。價值皆生于人,而心理土風皆形 見矣。價值之學,則善與美,道德原理為主,子部之所 載也。言事者患關系之難明,言價者患標準之難立。德國西南學派分科學為文化或歷史與自然二大類。陳大齊修正之,謂當以事實價值分。然價值之重,即由西南學派提出。吾謂后說當為大綱,而前說當為事實類之細目。但歷史、文 化二名皆不該,不如名曰人事。群學、史學,本不當分。群 學方法即史學方法,而最近群學中文化派顯然注重歷史。 

教亦學也,政亦教也。政,正也。教,效也。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縱之俟百世,橫之友天下,而本 于一身,所謂與人為善者躬率之也??鬃釉?,予欲無 言,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率天下而民從之,不必親相 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故曰:“以身教者從,以 言教者訟?!?/span>《論語·無隱章》與字,大父注曰:與猶示也。吾曩為之解曰:與, 共詞也。字從舁,四手,上下向各二,共舉意也。以示訓 與,征于天也?!墩f文》曰:“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 示人也。”《孟子》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論語》曰:“天何言哉。”天不言而時行物生,圣不言 而達材成德。時雨化之,即風霆流行也。夫教,學也。學, 效也。顏之學孔曰步趨。孔子拱而向右,門人亦拱而向右, 效固不在言也。善效者,圣趨趨,圣避避焉耳。夫行固非言 所能盡,事變之眾,典籍不能備。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孔子未嘗條舉其目,惟行而后知其得失,圣人不能若胥吏設例 案而循之也。茍不與二三子共行之,非惟二三子不能行,孔 子亦安能預知哉。蓋以理御事,故非執(zhí)一而不中也。夫以言 教者,其教固空。以行教而不躬率之,其教亦偽。書等身, 言滿耳,日號于眾曰,行旃,行旃。而其行無聞,不與之故 也。與人為善,莫大乎舜?!睹献印吩唬骸白愿谔諠O以至 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夫舜之為善,即教也。耕于歷山, 耕者讓畔;漁于雷澤,澤人讓居;陶于河濱,器不苦窳,此《孟子》所謂與人也。舜讓畔則眾讓畔矣,舜讓居則眾讓居 矣,舜器不苦窳則眾器不苦窳矣,舜豈徒日以讓畔、讓居、 不苦窳號于人哉!夫天之示亦躬率也。春之時,天開張,萬 物皆開張矣;冬之時,天收斂,萬物皆收斂矣。天與萬物固 共事也。日出人出矣,日入人入矣。日月星,無隱也。作止 語默,無隱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圣人之改過 也。風霆流行而庶物生,作止語默而過者化,其機神矣,躬 率之而已。或曰,孔子時,周禮具,故率弟子習禮,禮固必行乃明。今亦將若顏元、李塨之說,終日習六藝九容乎?曰,否。古禮不可行于今,禮又豈限于冠、婚、喪、祭。圣 人之教法異而道同。靜有功焉,動有功焉,匹夫婦與知能 也。若強以古制,是乖時宜也。騖于技能,是獨而不可眾 也,烏能與哉?此文舊作已久,今刪改入此,人格教育之說亦見 此旨者也?;蛟?,治國平天下焉得共行乎?曰,迂哉問也。治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由修身而齊家,而治國,而平天 下,自然之推。天子率諸侯,諸侯率卿大夫,卿大夫率士庶 人,故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舉皋陶不仁者遠矣,舉伊尹 不仁者遠矣,非家至而日見之也。不出戶知天下,夫何為 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堯、舜之時,比屋可封,萬國之庶 人豈皆直接于堯之人格而視聽之哉。佛氏有言,一指入水, 而四大海水皆動。謂其鄰近之相傳也?!缎⒔?jīng)》曰:“合萬 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形 于四海?!苯裰畬W者讀之,必譏為驅人奉己,自私不公矣。夫豈知一人之私,即天下之大公哉。 

《論語》曰:“切問而近思?!敝m當遠,行則在近。己近而群遠。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故學先 成己。小群近而大群遠,故教政始于家鄉(xiāng)。別有專篇論 之。西洋學說,個人社會兩義相傾。社會主義雖是,而 社會本位則非。個人主義雖非,而個人本位則是也。歐 洲向來教育之個人主義,以發(fā)達個人身心為主,其說甚淺,又不顧及眾人,不明萬物之感人,故后有社會主義反之,如 杜威一流是也。社會主義竟謂人為社會而生存,故人格教育 一派又反之。今人以人格教育為個人主義,而盛稱杜威,謂 其主發(fā)達個人即發(fā)達社會,乃兩主義之調(diào)和,此非也。杜威 雖言發(fā)達個人,而以適應環(huán)境為主,是社會本位之說也。倭 鏗一派雖偏重個人,而其學說乃主精神合和,此個人本位, 非個人主義也。若杜威為調(diào)和,則倭鏗亦調(diào)和也。二人之說 適相反,而皆主行。其優(yōu)劣判于主知主情意,上文已言。 

學者,學為人而已,非學為超人也??鬃釉唬骸傍B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陳仲茍以異于人為高,孟子非之。若損人以利己,固尤不足道也,故 曰個人主義非也。西方個人主義,有如陳仲之自異者,有如 楊朱之自娛者。有反抗習慣而自尊者,如詭辯派是;有傲物 凌人而自恣者,如尼采是。自娛者可憐,自尊者可笑,自恣 者妄而惡,自異者頗近于自立而實非道,皆非個人本位。個 人本位,謂以個人達于社會也。國家主義仇視他國,今其弊 見矣。吾中國從無此思想。日本淺人乃謂中國圣教乃教育之個人主義,孔子大學乃國家主義。彼徒見化家為國,而不知 成己成人,誠可笑也。

學者,學為人而已,非學為群也??鬃釉唬骸肮胖?nbsp;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编l(xiāng)愿生斯世為斯世,孟 子斥之。夫舍己而言群,又焉有群哉?故曰社會本位 非也。個人主義之弊易見,而社會本位之說難辨。其言曰, 人為社會之一員,當適應環(huán)境。教育非為個人,而存在實為個人所屬之群體而存在。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對于社會盡勞務,此巨謬也。人格教育派駁之曰,人自身即有目的,非為別的方便。社會教育家主張價值不存于人,在與外界交涉之 中,此僅以經(jīng)驗事實為基礎,是乖誤之論。此駁甚明。夫人 之行為,固無一不與外界相感應,而所以感應之者我也。此 固甚明,無待各走極端,標個人與社會也。個人本位亦豈不 顧外界哉!然有不可不辨者,則所謂社會的教育者乃徒隨外 界為轉移耳。果使杜威明于人道,則所謂適應環(huán)境,當為率 循宇宙大道,是不特與倭鏗無異,抑不背于圣人。乃其所謂 適應者不過知識耳,然則與物之生存何殊。滅內(nèi)心之是非而 隨大眾之毀譽,此則西人外德逐物之通弊也。

亞理士多德謂社會先個人而存在,其說謬誤顯然。人為 社會而生,將成為機械,而今之學者尚多稱之。其調(diào)和者則 曰我和社會是雙生。此語亦可笑。比利時人梅脫林克曰,無 力盲人的獻身,比較起來勇敢達觀人的自我主義,反有大大 的慈悲。你為著他人存在之先,須先為著你自己而存在。你 要給人之先,自己不可沒有所得之處。此語甚當。非惟不可無擇而以己隨人,抑不可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正心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己而后成人也。取 諸 人以 為 善 ,成 人 亦 即成 己 也 。 圣人 視 天 下為 一 體,初無群己權界之分。萬物與人互相感應,亦無使 而不受使者。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而已。不明人 道,則不知成己成人之一貫,是故有個人社會之爭。主個人者曰,為人所牽制,則我不得自由,安能犧牲我以為社會?不知自由自有限制。若非其道,則不得為成己。茍其道,則 成人與己無損,無所謂犧牲。主社會者曰,只知為己,則妨 害他人。不知無己焉得有社會。若非其道,是相率于亂。茍 其道,則成己乃可以成人,無所謂妨害。使而不受使,即所 謂絕對之主動,圣教不分權利與義務。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讀書=做人(一)
論語學研究 |《論語》所彰顯的生命境界
中國古代哲學術語
王國維:論政學疏
一德:“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孔子是怎么理解的?
老子傳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