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昏君、亂君、暴君與昏亂暴兼具之君出現(xiàn)如此頻仍,必有原因。也就是南朝本身與當時皇家的大環(huán)境,才能將環(huán)境的因素找出,得以充分解釋這種現(xiàn)象。
就南北朝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而言,東漢末年天下開始大亂,接下來的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都屬于亂世。在此期間,政治局勢變幻無常,戰(zhàn)爭與動亂持續(xù),加上佛教的傳入與流行,漢朝數(shù)百年來賴以維系政權合理、社會有序與文化平穩(wěn)的儒家思想沒落,導致政治、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的約束力都明顯降低。這個時代的人更因為身處朝不保夕的環(huán)境,容易產(chǎn)生得過且過、享樂為先的世紀末情緒?;实叟c皇族因擁有政治力量與經(jīng)濟資源,更容易把這種情緒發(fā)展到極端——永遠自以為是,行為當然失控,而且會達到離譜的地步。從南北朝的大環(huán)境看,這是顯而易見的理由。
然而即使社會大環(huán)境如此,如果南朝皇室家族本身具有某些自我控制的機制與能力,則可能偶而出現(xiàn)一些昏君、暴君,還不至于使昏君、亂君、暴君與既昏且亂且暴之君充滿這段歷史,成為常態(tài)。何況當時皇室之中雖然我行我素之輩是主流,卻也并非沒有守禮崇法、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成員,所以對南朝歷代的皇室家族必須另加分析,才能找出各個皇室家族小環(huán)境的影響。
這項分析應從南朝歷代的開國之君開始,因為國家的規(guī)模由他們創(chuàng)立,皇室家族的養(yǎng)成與教育方式也是由他們決定的。
南朝各代開國之君的資料如下表:
從此表可以看出宋、齊、陳三朝的開國之君,雷同性極高。他們都是以武將或邊郡太守起家,原來的職務就是爭戰(zhàn)或守邊,熟悉軍事,又在前朝后期的混亂中打過滾,能深切體會政治斗爭的三昧。這些條件使他們在混亂中逐漸累積實力,壯大自己,又經(jīng)過多年的征戰(zhàn)與謀劃,才能大權在握,篡位成功。但也因此,他們必須全神貫注,出生入死,身心壓力極大,其勞累倍于常人還不止。
這三位開國之君中,劉裕與陳霸先都是平民或低層世族出身,既無家族傳承來的地位亦無家學,從小必須以習武從軍為奮斗創(chuàng)業(yè)之路。蕭道成雖然出身僑姓世族的蘭陵蕭氏,但他的父親就孔武有力,一直擔任邊區(qū)地方長官,不斷與北朝及原住民作戰(zhàn),蕭道成十幾歲就追隨父親作戰(zhàn),也以武功起家。
這三位開國之君從青少年起,一直忙于爭戰(zhàn)、奪權與篡位,要長期面對艱苦的拼搏與變幻不定的環(huán)境,始終難以顧及家中子弟的教育。等到他們即位為帝,建立新朝時,年紀都已不小,作為開國之君,面對著內(nèi)部百廢待舉,叛亂隨時爆發(fā),外部北朝虎視眈眈的局面,還必須努力從公??梢韵胍姷腔院?,其健康必因長年征戰(zhàn)與操勞而迅速惡化,故這三位創(chuàng)業(yè)君主在位時間都很短。
古人結(jié)婚甚早,南朝宋、齊、陳三代開國之君即位時,不但他們的子輩已經(jīng)成年,孫輩都可能已經(jīng)成年,例如蕭道成于479年篡宋稱帝,當時他的兒子40歲,孫子22歲,曾孫7歲,兒、孫的人格早已定型,連曾孫的人格都在不斷塑形中。此時開國之君即使有心加強教育,也為時已晚,縱然他們希望以自己為榜樣,變化后代的氣質(zhì),但因在位時間不夠長,難免落空。這樣的皇室家庭實在難以培養(yǎng)出像樣的皇族后輩,所以南朝的這三朝,即使第二代的君主尚能勉強守成,第三代以后,家族的腐壞立即加速進行,可說無法避免。
南朝昏君、亂君與暴君輩出,不斷胡作妄為,充塞歷史,實有皇室家庭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們的家教太差。所謂家教不止于智育、體育與美育,作為絕對威權政府的儲備繼承人,德育與群育更為重要,而這二者恰巧是南朝皇室家族最欠缺的。南朝的昏君、亂君、暴君中不乏喜好讀書、文筆佳美、體能過人、手藝巧妙者已如前述,但這些能力發(fā)揮起來,只是使他們更昏、更亂、更暴。
至于蕭梁一朝,皇室出身蘭陵蕭氏,其開國之君梁武帝自幼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私德頗佳,加以得到皇位時38歲,屬于中年,后又篤信佛教,在位時間尤其長久,故梁朝皇室家教在南朝中名列第一。梁武帝長久在位,榜樣長久存在,也使其后的梁朝君主家教較為優(yōu)良,而且多成年即位,性格已告穩(wěn)定,才不至于出現(xiàn)類似其他三朝的青少年昏暴之君。
蕭梁的君主若有問題,不是因為家教太差、不學無術,而是有其他因素。例如梁元帝性格忌刻,行事極端,是因為從小失去一只眼睛的視力而影響到其心理,但他好讀書,學識、文才甚佳,與宋、齊的青少年君主昏暴得不知所云又有不同。
南北朝宮廷與社會風氣的改善,從北周始見端倪,但仍不時有昏君、暴君出現(xiàn),如北周宣帝、隋煬帝等。直至唐朝,傳統(tǒng)儒家的禮法仍然尚未完全恢復,社會的約束力仍頗為寬松,才會出現(xiàn)武則天可以稱帝的情況。
昏君、亂君、暴君輩出的社會原因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代,有其特殊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運作方式,所以南朝昏君、亂君與暴君輩出,還有一個消極性的社會原因。
在民主政治沒有到來之前,政治領袖不必擔心定期改選,卻仍然得接受臣子的勸諫與社會的風評。古代書寫工具、交通、通信都不發(fā)達,總?cè)丝谧R字率低,對君主的勸諫與風評,主要來自知識分子階層,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自我認定的使命,然而南朝卻顯得例外。
自東晉以來,知識分子最重要的來源是世家大族,然而魏晉以降,世家大族以九品中正制為靠山,世代高官,東晉時更在南方“封山占澤”,將原屬公有的山地與湖泊強占為私有,大面積營造私家莊園,已經(jīng)在南方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這樣百年以后,到南朝時,世家大族早已高高在上,其政治、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地位已無人能夠動搖。南朝開始于劉裕登基,劉裕篡晉時,世家大族普遍漠不關心,這正表示當時他們的地位已告穩(wěn)固,只要劉裕承認這種地位,則東晉的死活與他們何干?從此開始的南朝,世家大族僅僅對維系本身世襲的優(yōu)越地位在意,對于朝代更替,由誰出任皇帝,皇帝的表現(xiàn)如何等,其實并不關心;他們對于皇室家族也不甚看得起,甚至抱有不屑與之為伍的心態(tài)。
整個南朝都是世族稱霸社會、主導一切的時代,也就是因為世族的地位牢不可破,他們在朝廷沒有必要對昏君、亂君、暴君提出諫諍,在地方也沒有必要發(fā)表風評,在此種狀況下,南朝皇室成員遂成為不受政治諫諍與社會風評牽制的一群人。一旦缺少家教,失去自我約束的力量,南朝君主就必然成為不受任何社會與文化規(guī)范制約的狂徒,那些少年即位的皇帝,當然成為大權在握的頑童與狂童,也就身兼昏君、亂君與暴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