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統(tǒng)一北方為止。
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qū)由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前涼、成漢、前趙、后趙、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
“十六國”之稱源出于北魏史學(xué)家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并成、夏為十六。
下面小編按照他們的建立時間順序來介紹!
No.1
成(漢)(304年~347年)
西晉末年,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lǐng)袖李特率領(lǐng)難民起兵反晉。公元302年,自稱為使持節(jié)、大都督、鎮(zhèn)北大將軍。公元303年,李特率軍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羅尚拒守,李特戰(zhàn)死。其部眾先后由其弟李流、其子李雄統(tǒng)領(lǐng)。
公元304年,李雄攻下成都,自封為成都王,改元建興。306年,李雄稱帝,改元晏平,改國號為成。
公元334年,李雄病死,遺命其兄之子李班繼位,數(shù)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殺李班自立。公元338年,李驤之子李壽又殺了李期自立為帝,將國號改為漢。李壽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嚴(yán)酷的徭役壓迫。李壽死后,其子李勢繼位,大肆殺伐,國勢更加衰弱。
公元347年,東晉將領(lǐng)桓溫率兵攻打成漢,成漢皇帝李勢投降,成漢的殘余勢力在公元349年被晉朝消滅。
成(漢)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太宗 | 武皇帝 | 李雄 | |
- | 哀皇帝 | 李班 | |
- | 幽公 | 李期 | |
中宗 | 昭文皇帝 | 李壽 | |
- | - | 李勢 |
No.2
前趙(304年~329年)
前趙,亦稱漢趙,是西晉晚期由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政權(quán)。
公元304年,劉淵以復(fù)漢為名,在左國城即漢王位,改元元熙,國號漢。公元308年,劉淵正式稱帝,改元永鳳。公元309年遷都平陽,次年病死。長子劉和即位,卻被其弟劉聰篡位。公元313年劉聰奪取洛陽,俘殺晉懷帝。公元316年又滅亡位于長安的西晉殘余勢力。
公元318年劉粲繼立,但遭靳準(zhǔn)殺害奪權(quán)。同年,劉曜平定叛亂,期間劉曜稱帝,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公元329年初,前、后趙大戰(zhàn)于洛陽城西,劉曜被后趙擒殺。前趙滅亡。
前趙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高祖 | 光文皇帝 | 劉淵 | |
- | - | 劉和 | |
烈宗 | 昭武皇帝 | 劉聰 | |
- | 隱皇帝 | 劉粲 | |
- | - | 劉曜 |
No.3
前涼(318年~376年)
公元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課農(nóng)桑、立學(xué)校,多所建樹。
公元318年,司馬睿在建鄴稱帝,年號大興,但張寔(張軌之子)不用司馬睿的大興年號,還稱建興六年,這標(biāo)志著張寔已完全脫離司馬家的管控正式獨立,史稱前涼。
公元324年,漢趙封張茂為涼王。公元345年,張駿稱涼王。公元349年,張重華稱涼王。公元353年,張祚稱帝,即位后給前任諸王追加廟號、謚號。公元359年,張玄靚去除王號。
公元376年,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前涼,張?zhí)戾a被迫出降,前涼滅亡,苻堅封其為歸義侯。
前涼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高祖 | 昭王 | 張寔 | |
太宗 | 成王 | 張茂 | |
世祖 | 文王 | 張駿 | |
世宗 | 桓王 | 張重華 | |
- | 哀公 | 張耀靈 | |
- | 威王 | 張祚 | |
- | 沖王 | 張玄靚 | |
- | 悼公 | 張?zhí)戾a |
No.4
后趙(319年~351年)
后趙是羯族首領(lǐng)石勒建立的政權(quán)。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國自稱趙王,史稱后趙。公元329年石勒滅前趙,次年稱大趙天王,不久登基稱帝。
上圖-公元327年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形勢圖
公元333年,石勒去世,石弘繼位,但朝政大權(quán)掌握在石虎手中。公元334年,石弘被迫禪位于石虎,不久被殺。公元335年遷都鄴城。公元337年石虎自稱大趙天王,公元349年稱帝,同年病逝,其子石祗即位。公元351年,石祗被手下大將劉顯所殺,后趙滅亡。
后趙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高祖 | 明皇帝 | 石勒 | |
- | - | 石弘 | |
太祖 | 武皇帝 | 石虎 | |
- | - | 石世 | |
- | - | 石遵 | |
- | - | 石鑒 | |
- | - | 石祗 |
No.5
前燕(337年—370年)
前燕是鮮卑族貴族首領(lǐng)慕容皝所建立。
公元337年,遼東公慕容皝自立為燕王。公元342年,擊敗了后趙的二十萬大軍,并建都龍城。公元352年,慕容儁稱帝,建元元璽,遷都到薊城。公元357年,又遷都到鄴。公元369年,枋頭之戰(zhàn)中吳王慕容垂大敗桓溫。公元370年,前燕被前秦所滅。
前燕建國所在地為戰(zhàn)國時燕國舊地,故國號為燕?!妒鶉呵铩肥加谩扒把唷泵Q,為區(qū)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xué)家遂襲用之。
前燕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太祖 | 文明皇帝 | 慕容皝 | |
烈祖 | 景昭皇帝 | 慕容儁 | |
- | 幽皇帝 | 慕容暐 |
No.6
前秦(351年~394年)
公元350年,苻健占據(jù)關(guān)中,次年登基,定都長安。公元355年,苻健駕崩,其子苻生繼位,公元357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堅殺死苻生自立,稱大秦天王。
苻堅推崇儒學(xué),獎勵文教,知人善任,由王猛等人輔政,得以集權(quán)中央,國勢大盛,史稱“關(guān)隴清晏,百姓豐樂”。苻氏志在統(tǒng)一天下,派王猛、鄧羌滅前燕,取關(guān)東六州。公元371年,苻雅滅仇池國,俘虜楊纂,吐谷渾歸附。公元373年,攻占梁、益二州,西南夷皆降。公元376年,滅前涼、代國,后平西域諸國。此時前秦東鄰大海,南抵漢水,西到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東晉對峙,疆域成為五胡之最。
上圖-前秦與東晉對峙形勢圖
但自淝水戰(zhàn)敗后,前秦的統(tǒng)治隨之瓦解原先歸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紛紛乘機獨立,黃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狀態(tài)。
公元394年,前秦皇帝苻登在馬毛山以南跟后秦皇帝姚興交戰(zhàn),在廢橋之戰(zhàn)被后秦擊潰,被生擒后斬首,太子苻崇投奔湟中稱帝。同年,苻崇被被西秦涼州刺史乞伏軻彈斬殺,前秦正式滅亡。
前秦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高祖 | 景明皇帝 | 苻健 | |
- | 越厲王 | 苻生 | |
世祖 | 宣昭皇帝 | 苻堅 | |
- | 哀平皇帝 | 苻丕 | |
太宗 | 高皇帝 | 苻登 | |
- | - | 苻崇 |
注:公元357年,苻生被苻堅囚禁,廢為越王,處死于獄中,謚號為厲,史稱越厲王。
No.7
后秦(384年~417年)
后秦是羌族姚萇建立的政權(quán)。共歷三世三帝,享國三十四年。
前秦宣昭帝苻堅淝水兵敗后,關(guān)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族軍閥姚萇在渭北叛秦,公元384年,姚萇自稱萬年秦王,史稱后秦,次年擒殺苻堅。公元386年,姚萇在長安稱帝。公元393年,姚萇卒,太子姚興繼位,次年攻殺前秦皇帝苻登;又乘后燕滅西燕,盡占河?xùn)|之地;公元399年,姚興乘東晉內(nèi)亂,攻陷洛陽。
姚興在位后期,在柴壁之戰(zhàn)中慘敗于北魏,又逢赫連勃勃反叛,后秦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公元416年,姚興卒,太子姚泓繼位,隨后后秦皇室爆發(fā)內(nèi)戰(zhàn)。同年八月,東晉劉裕收復(fù)洛陽。次年,劉裕攻破潼關(guān),進而與王鎮(zhèn)惡(東晉名將,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圍攻長安,姚泓舉國投降,后秦自此覆滅。
后秦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太祖 | 武昭皇帝 | 姚萇 | |
高祖 | 文桓皇帝 | 姚興 | |
- | - | 姚泓 |
No.8
后燕(384年~407年)
后燕是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諸燕之一,建立者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
公元384年,慕容垂在滎陽自稱燕王,建立后燕。初期后燕實力強盛,曾打退東晉、擊敗前秦、討平翟魏、攻滅西燕,一度成為當(dāng)時北方最強大的政權(quán),但后燕在公元395年的參合陂之戰(zhàn)中慘敗于北魏皇帝拓跋珪,公元396年六月,北魏攻克都城中山。自此后燕被一分為二,一蹶不振。后燕遷都到龍城,此時的后燕內(nèi)亂不斷,宗室自相殘殺,最終在公元407年被北燕天王高云所取代。
后燕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世祖 | 成武皇帝 | 慕容垂 | |
烈宗 | 惠愍皇帝 | 慕容寶 | |
- | - | 慕容詳 | |
- | - | 慕容麟 | |
中宗 | 昭武皇帝 | 慕容盛 | |
高宗 | 昭文皇帝 | 慕容熙 |
No.9
西秦 (385年~400年、409~431年)
西秦是隴西鮮卑族首領(lǐng)乞伏國仁所建。公元385年,鮮卑酋長乞伏國仁在隴西稱大單于,改元建義,都勇士川(今甘肅榆中)。
公元388年,其弟乞伏乾歸立,稱大單于,河南王,改元太初,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公元400年被后秦所滅。公元409年復(fù)國,僭稱秦王,西秦再度復(fù)國,次年遷都苑川。
公元412年西秦發(fā)生內(nèi)亂,乞伏乾歸被殺,乞伏熾磐再平定叛亂后即位,改元永康,自稱大將軍、河南王。公元428年六月,熾磐病死,其子乞伏暮末即繼位,改元永弘。公元431年,被胡夏末代皇帝赫連定所滅。
西秦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烈祖 | 宣烈王 | 乞伏國仁 | |
高祖 | 武元王 | 乞伏乾歸 | |
公元400年,被后秦所敗,先降南涼,后降后秦;公元409年,乾歸復(fù)國 | |||
高祖 | 武元王 | 乞伏乾歸 | |
太祖 | 文昭王 | 乞伏熾磐 | |
- | - | 乞伏暮末 |
No.10
后涼(386年~403年)
后涼由呂光建立。歷4王,17年。以地處涼州為國號。
公元382年,苻堅在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后,命呂光率軍征討西域。肥水之戰(zhàn)前秦戰(zhàn)敗,后苻堅被殺的消息傳到正在西征的呂光那里后,于公元383年占據(jù)有姑臧,386年呂光自稱涼州牧、酒泉公。
公元389年2月,呂光自稱三河王,改元麟嘉。公元396年6月,呂光升號為天王,建國號為大涼,改元龍飛,史稱后涼。后涼這時達到全盛時期,統(tǒng)治疆域同前涼略同。
公元399年,呂光卒,嫡長子呂紹繼位,庶長子呂纂殺呂紹自立。公元401年呂光弟呂寶之子呂隆又殺呂纂自立,國勢日益衰弱。公元403年,呂隆因后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被迫降于后秦,后涼滅亡。
后涼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太祖 | 懿武皇帝 | 呂光 | |
- | 隱天王 | 呂紹 | |
- | 靈皇帝 | 呂纂 | |
- | - | 呂隆 |
No.11
北涼(397年—460年)
公元397年,段業(yè)被沮渠男成等人推舉為主,改元神璽,建立北涼。公元399年,段業(yè)自稱涼王,改元天璽。公元401年,沮渠蒙遜發(fā)動兵變攻殺段業(yè)。沮渠蒙遜仍稱涼州牧,改元永安。
上圖-公元409年形勢圖
沮渠蒙遜于公元412年定都姑臧,稱河西王。此時北涼控制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涼州一帶最強大的勢力。公元421年滅西涼。公元433年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公元439年拓跋燾率北魏軍團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
而沮渠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國,史稱高昌北涼。441年,高昌北涼乘鄯善國內(nèi)亂之機占領(lǐng)了鄯善,被南朝宋封為西域戎己校尉、涼州刺史、河西王。444年沮渠無諱病故,弟弟沮渠安周繼任。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遂亡。
北涼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 | - | 段業(yè) | |
太祖 | 武宣王 | 沮渠蒙遜 | |
- | 哀王 | 沮渠牧犍 | |
高昌北涼時期 | |||
- | - | 沮渠無諱 | |
- | - | 沮渠安周 |
No.12
南涼(397年—414年)
南涼,是河西鮮卑禿發(fā)烏孤所建,共歷三主,共十八年。
公元397年,禿發(fā)烏孤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政權(quán),史稱南涼。公元398年,乘后涼衰弱,攻取洪池嶺南五郡(廣武、西平、樂都、澆河、湟河)地,改稱武威王。
公元399年,禿發(fā)烏孤因酒醉墜馬受傷死,弟禿發(fā)利鹿孤即武威王位,遷都西平。公元401年,禿發(fā)利鹿孤改稱河西王。
公元414年,禿發(fā)傉檀率軍西擊乙弗鮮卑,西秦乞伏熾磐乘機襲取樂都,禿發(fā)傉檀降西秦,不久被殺,南涼亡。
南涼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烈祖 | 武王 | 禿發(fā)烏孤 | |
- | 康王 | 禿發(fā)利鹿孤 | |
- | 景王 | 禿發(fā)傉檀 |
No.13
西涼(400年~421年)
公元400年,李暠稱涼公,改元庚子,以敦煌為都城,史稱西涼。因其統(tǒng)治地區(qū)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于涼州西部,故名“西涼”。
公元405年,李暠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于晉,并遷都酒泉。公元417年,李暠卒,子李歆嗣位。公元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zhàn)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次年北涼軍繼續(xù)圍攻敦煌,李恂戰(zhàn)敗,乞降不成后自殺。西涼就此被北涼攻滅。
西涼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太祖 | 武昭王 | 李暠 | |
- | - | 李歆 | |
- | - | 李恂 |
No.14
南燕(400年~410年)
南燕,十六國時期慕容氏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歷二帝,國祚十一年。
慕容德原是后燕宗室范陽王。公元397年,當(dāng)后燕君主慕容寶在參合陂戰(zhàn)役為北魏擊敗后,后燕被截成南北兩部分。公元398年慕容德在滑臺自稱燕王。公元399年滑臺為北魏攻占,廣納眾議,大膽地放棄滑臺(今河南滑縣)穿越黃河定兗州、撥瑯琊、占莒城、克廣固,成功地控制了山東全境。公元400年,慕容德改稱皇帝。公元405年,慕容德病逝,侄子慕容超嗣位。
公元409年,東晉權(quán)臣劉裕率師北伐。公元410年,廣固被劉裕攻克,
南燕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世宗 | 獻武皇帝 | 慕容德 | |
- | - | 慕容超 |
No.15
北燕(407年~436年)
北燕是十六國時期高云、馮跋建立的政權(quán)。北燕因其都龍城,又名黃龍,因此南方的劉宋稱其為黃龍國。
公元407年,馮跋發(fā)動政變滅后燕,擁立后燕惠愍帝慕容寶的養(yǎng)子、高句麗人高云(慕容云)為帝,定都龍城,仍沿用燕國號,史稱“北燕”。
公元409年,高云被部下離班、桃仁所殺,謚號惠懿帝。馮跋平定政變后即位于昌黎龍城。公元436年被北魏所滅。
北燕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景宗 | 惠懿皇帝 | 高云 | |
太祖 | 文成皇帝 | 馮跋 | |
- | 昭成皇帝 | 馮弘 |
No.16
大夏(407年~431年)
大夏是南匈奴屠各種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建立的政權(quán),史稱“胡夏”。定都統(tǒng)萬城。
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叛秦自立,自稱天王、大單于,建元龍升,赫連勃勃認為匈奴是夏啟的后代,故國號大夏。
公元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公元426年,北魏攻取長安,公元427年攻取統(tǒng)萬城,公元428年又陷安定城,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jīng)龇Q帝。公元431年,赫連定滅西秦,又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
大夏帝王世系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世祖 | 武烈皇帝 | 赫連勃勃 | |
- | - | 赫連昌 | |
- | - | 赫連定 |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