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與地球較為相似,研究火星的演變將為人類研究地球提供幫助,火星也是繼月球后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一站,未來人類將在火星建立基地。
美蘇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地外探測的國家,蘇聯(lián)在1960年便向火星發(fā)射了探測器,不過都以失敗告終,只有美國在1964年成功向火星發(fā)射了探測器,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美國的火星3號在1971年成功登陸火星,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火星表面著陸的探測器。1997年,美國的“索杰納”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成為人類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車。在此之后,美國又先后將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這三輛火星車成功送往火星。
大約每隔26個月就會發(fā)生一次火星沖日,這個窗口期比較適合發(fā)射火星探測器。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和我國的“天問一號”于2020年先后奔向火星。
至今,發(fā)射于2011年的好奇號火星車仍在火星工作。它是美國的第4臺火星車,同時也是世界上第1臺搭載核電池的火星車。最新的毅力號火星車也搭載有核電池。
我國的火星探測始于2011年的“螢火一號”,不過在發(fā)射之初就失敗了。時隔多年,天問一號從設計之初,就計劃在火星實現(xiàn)軟著陸,還搭載了一輛火星車。天問一號的設計壽命只有90天,采用的是太陽能電池板供電,沒有核電池,這是否意味著它只能工作很短的一段時間?它能超預期工作嗎?
這并沒有定論。美國的“機遇號”自2004年著陸火星,至2019年失聯(lián),已經(jīng)在火星上運作了15年,是有史以來在火星工作時間最久的火星車。機遇號就采用的是太陽能電池板供電,并沒有搭載核電池,只是采用了同位素熱源。
下圖為美國機遇號。
機遇號的質(zhì)量大約是180千克,我國天問一號火星車的質(zhì)量為240千克,兩者體型和造型都相差不大。天問一號雖然沒有利用核能來保溫,但是也采用了自主研發(fā)的正十一烷相變保溫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保溫原理和衛(wèi)星上用的熱管類似。再搭配上氣凝膠保溫材料,天問一號足以在火星的寒冷夜晚堅持下來。
機遇號最初的設計壽命也只有90天,可卻堅持了15年。在火星上雖然充滿了各種變數(shù),但我國的天問一號未必不能超預期服役。為了保證達到預期壽命,它的質(zhì)量肯定是超標準的。只要沒有機械故障,火星車的質(zhì)量足夠硬,就算采用太陽能電池供電,天問一號在火星上工作幾年也是有可能的。
火星上幾乎沒有水,多沙塵天氣,這對采用太陽能供電的火星車確實是很大的挑戰(zhàn),一旦太陽能電池板被塵土完全覆蓋,火星車就會因為缺電而陷入休眠狀態(tài),甚至可能永久無法喚醒,美國的火星車就經(jīng)常遭遇這樣的問題。不過好在火星上還有大風可以為火星車的太陽能電池板除塵。
核電池并不是什么黑科技,幾十年前就有了,心臟起搏器中就用過核電池。航天領(lǐng)域的核電池一般是采用同位素溫差發(fā)電,一般首選的核材料是放射性核素钚238,它的半衰期為86.4年。放射性核素能自發(fā)衰變,一定質(zhì)量的放射性材料衰變時產(chǎn)生的能量就足以供一輛火星車使用。钚238被美國廣泛應用于各種航天器上,既可以為探測器保溫,又可以提供電力。
下圖為正在放出熱量的钚238。
核動力未來仍然是探索火星的最佳能源。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光照強度只有地球上的40%,在沒有陽光或者陽光不充足的情況下,核電池既能提供輔助供電,也能作為同位素熱源在夜間為火星車保溫,這能大大提高火星車的工作效率和壽命。而太陽能供電純屬靠天吃飯。
下圖就是火星天空中的太陽。
我國的火星探測之旅才剛起步,天問一號之所以沒有搭載核電池,首先是我國技術(shù)上不行。之前探月時就上了核電池,不過是和俄羅斯共同研發(fā)的,并且功率還很小,與好奇號上的核電池相比差距還很大。車雖然誰都能造,但性能和質(zhì)量還是有差異的。
而且钚238是放射性物質(zhì),比較昂貴。一旦發(fā)射失敗,運載火箭發(fā)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質(zhì)釋放到大氣中,必然會污染國土。并且天問一號是我國第一輛火星車,技術(shù)上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帶有一定的實驗性質(zhì),壽命不可能太長。雖然是摸著美國過河,但不管是為了安全考慮,還是從經(jīng)濟角度考慮,都不應該貿(mào)然上馬核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