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你去過廬山嗎?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內(nèi),山高1400多米,景色秀麗,有“匡廬奇秀甲天下”。
唐宋那會兒,江西省等南方地帶慢慢被開發(fā)出來,那些逛慣了北方山水的文人們就特別喜歡往南方鉆。
欣賞江南的煙雨朦朧,欣賞荊楚的鐘靈毓秀,也欣賞江西、廣西等地的風土人情。
關于廬山的詩,我最先想到的還是李白。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p>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p>
……
李白小時候在四川長大,風物與江西類似,廬山風景大概很合他的審美風格。
然而,唐宋詩人中,在廬山留下著名詩歌的還不止李白一人,還有與他隔代但是風格相似的大文人——蘇軾。
歷史上極少有人學李白作詩,蘇軾卻是其中之一。讀兩人詩歌,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天爺賞飯吃”,都是天賦奇才,也都有著充沛的生命熱情和想象力。
蘇軾這首寫廬山的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所以解讀的時候也不想太注重字詞結構,主要說說我們從這首《題西林壁》里能學到怎樣的作詩經(jīng)驗。
【詩篇】
題西林壁蘇軾 〔宋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誦析】
先聽聽詩的背景故事。
蘇軾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在黃州待了幾年之后又被貶到汝州,從湖北黃岡轉移到了河南的臨汝,但官職都是閑職。
去河南的過程中經(jīng)過九江,蘇軾就和舊友參寥一起去游玩了廬山。
游廬山的過程中,蘇軾沒有像現(xiàn)代人一樣拍照片,而是寫下了很多首記游詩。
《題西林壁》,就是這一系列詩歌中壓軸的作品,是蘇軾走到廬山山腳,回顧整個旅程時寫下的游記總結,也是廬山帶給蘇軾最大的收獲。
詩題《題西林壁》,也就是題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西林寺位于廬山西麓。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很好懂。
前兩句是蘇軾所親身經(jīng)歷:這站在廬山里面呀,總感覺很容易迷路,因為左看右看,山峰都是千奇百怪,不帶重樣的。最神奇的是,你換個位置之后,又會感覺所有的山峰都變了個模樣,“遠近高低各不同”。
喜歡爬山的朋友都會有類似的經(jīng)歷,在山中跟著階梯轉來轉去,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只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爬臺階機器。
后兩句寫的則是蘇軾的感慨與思考:唉,為什么就是認不清楚廬山真正的樣貌呢?大概是因為我現(xiàn)在身處山中吧。
“廬山真面目”現(xiàn)在是一個很普及的成語。常用句式:“久仰大名,這次終于見到你的廬山真面目啦?!庇袝r候好像也用作貶義。
還有一句類似的,叫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與蘇軾這最后兩句意思相近。小時候喜歡和爸爸下象棋,媽媽在旁邊看著,經(jīng)常會用到這句話。
【空青語】
下面說說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特色。
蘇軾提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并不刻意去走唐詩老路,而是希望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以才學為詩,以言理為特色。
這一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將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到通俗曉暢的語言中;追求的最終目標,則是平淡。
因為語言平易,所以讀起來容易;又因為哲理深沉,詩歌淡而有味,含蓄蘊藉,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題西林壁》便是代表之一。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煩請聯(lián)系,我會立即刪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chuàng)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快來關注空青詩詞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