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過去也稱作皮匠。在過去也是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行業(yè)。特別是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誰都不會把一雙鞋穿舊了就扔掉,而是會一直穿破了,然后修修補補再穿。而這個修補的任務(wù)就由修鞋匠來完成了。
修鞋匠也是走街串巷的。他們或推車,或騎車,沿著胡同邊走邊大聲的吆喝著:拾掇皮鞋——,修理皮鞋便鞋——。聽到吆喝聲,大家便紛紛的拿出需要修理的鞋子,請修鞋師傅給修理。
那時穿皮鞋的還是比較少,大多數(shù)都是穿的球鞋、布鞋。特別是孩子們,穿的鞋特別費,一雙布鞋穿不了多久,就有可能被大腳趾頂個窟窿,于是就需要縫補一下。修鞋的師傅會根據(jù)破洞的大小剪一塊合適的皮子,用錐子先扎一個眼,再把縫鞋的線用針穿過,一針一針的縫好。如果是靠著鞋底,還得把皮子與鞋底縫在一起,縫完的鞋子既平整又美觀,當然這是那時的眼光看了,現(xiàn)在誰穿帶補丁的鞋子啊。偶爾也會有修皮鞋的,比如給皮鞋釘個掌什么的。這時修鞋師傅就會拿出一個修鞋拐,把皮鞋鞋底朝上套在上面,先把鞋跟清理一下,再用一塊厚厚的膠皮,剪成跟鞋跟差不多大小,用釘子釘上。這種釘子叫做秋皮釘,釘身是四角形而不是圓形。師傅會捏幾顆釘子含在嘴里,然后用一顆從嘴里拿一顆。釘好后會用一個很鋒利的刀子,沿著鞋跟把多余的膠皮切掉,整個膠皮和鞋跟就渾然一體了。如果是鞋跟磨偏了,就得釘一個偏掌。記得那時的偏掌是鐵質(zhì)的,上面有幾個釘子。師傅會把這個偏掌定好了位置,然后揮起錘子釘下去,然后還得再另外釘幾個釘子。這種釘了偏掌的鞋子走路的時候咔咔的很響,大概也是為了適應(yīng)那時穿皮鞋的人喜歡炫耀的心理吧。現(xiàn)在的偏掌都換成了膠皮的,走路時沒那么夸張了。
有的修鞋匠還會幫人绱【shàng】鞋。所謂的绱鞋就是人家自己納好了鞋底,做好了鞋幫,請修鞋匠把鞋幫、鞋底縫在一起,這個工序就叫绱鞋。绱鞋的時候有從外面明縫和從里面暗縫兩種工藝,想想鞋子里面那有限的空間,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一針針的縫上的。绱好鞋以后,還得用鞋楦來定一下型。所謂的鞋楦就是用木頭制成的像腳的形狀的模型,放到鞋子里面來給鞋子定型的工具。師傅會把合適的鞋楦放到鞋子里面,把鞋子撐得滿滿的,放置一段時間后,鞋子就定型了。這時你再看這雙鞋子,整整齊齊的,就像一件藝術(shù)品。
現(xiàn)在年齡五十歲以上的人小時候沒少穿縫補過的鞋子,到了青年時代似乎也是這樣。倒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鞋子只要舊了就會淘汰,很少去修補了。偶爾釘個鞋跟還會和修鞋的師傅打個交道,可是和當初已經(jīng)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