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踏上瑯琊山,是在1045年。這年他38歲,和山野僧人智仙在此投緣,入世與出世握手,于是有了醉翁亭。歐陽修常來醉翁亭飲一杯小酒,聽山風(fēng),品山茗,公事也輕巧地打發(fā)了,似乎遠(yuǎn)離了官場,也遠(yuǎn)離了紅塵,其實(shí)他正在官場之中,正是紅塵中人?,樼鹕讲桓?,低淺未必不名山,歐陽修站的絕對是高處,宦海輕舟一帆高掛,塵中細(xì)事不了了之。
醉翁亭的醉態(tài),不是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的醉,不是柳永忍把浮名換得淺酌低唱的醉。一杯半盞,歐陽修醉也,看禽鳥樂也,觀眾賓歡也,這種情趣,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閑適灑脫。他的人生觀里擯棄了大紅大紫的滿足,酷愛人生而不過度,洞徹著塵世的成功和失敗的空虛,平息了內(nèi)心一絲一毫的沖突,站到了超越官場超越人生的地位。
作文是他的生命,做官也是他的生命,舉輕若重,舉重若輕,那么自然,那么從容。在飲少輒醉里,歐陽修釀造了人文主義的哲學(xué),這就是不必逃避社會和人生,永葆快樂本性的人。他在滁州只待了兩年又四個(gè)月,發(fā)端于瑯琊山水的“樂”與風(fēng)流為政的“樂”,珠聯(lián)璧合,貫穿以后的宦游歲月。他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有夫子自道:“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六一?!?/p>
今日所見的醉翁亭,是1881年滁州鄉(xiāng)賢薛時(shí)雨主持修繕而成。依山而起的園林庭院建筑群,布局緊湊,高低互讓,迂回疏闊,有九處風(fēng)格各異的建筑,為“醉翁九景”。在中國四大名亭中,醉翁亭坐了第一把交椅,其余三亭是蘇州的滄浪亭、湖南岳麓山的愛晚亭、北京的陶然亭。
醉翁亭沒有傲慢,沒有夸張,流溢和諧。歐陽修做滁州太守,實(shí)行“寬簡”政策,就是寬容和簡化,辦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博取政績,這是他為政的風(fēng)格。他后來掌開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鐵面”包拯,而他則持以寬簡,同樣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清朝時(shí),在開封府衙東西側(cè)各豎一座牌坊,一邊寫著“包嚴(yán)”,一邊寫著“歐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