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傳說與真實:中國文化在東南亞 ——從鄭和下西洋說起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但中國文化對東南亞社會和人民影響比較深遠的,仍是明代鄭和下西洋的事件。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影響及效應在數(shù)百年后仍不斷擴散,對于我們了解東南亞華人的歷史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在東南亞留下大量的傳說,甚至被神化和塑造為華人開拓東南亞的先驅,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憶成了東南亞華人精神寄托的象征。另馬來亞重要史籍《馬來紀年》記載了有關明朝公主漢麗寶遠嫁馬六甲和番的故事,也成了當?shù)赝辽A人的身份認同的證據。本文剖釋東南亞華人歷史傳說的真實性,從而探討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




歷史中的鄭和下西洋



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和認識,往往要靠時人或后人的記述和追憶,但這對認識歷史事實卻不一定有幫助,有些時候甚至使我們更加迷惑。


明清史籍記載,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約于洪武四年(1371)出生于伊斯蘭教家庭,幼年時已開始接受伊斯蘭教的教義。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


詳參明永樂三年鄭和為其父親馬哈只立的《故馬公墓志銘》。鄭和七下西洋的年份為:


①1405年(永樂三年六月) 34歲:奉成祖命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回國。


②1407年(永樂五年九月) 36歲: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③1409年(永樂七年) 38歲: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④1413年(永樂十一年)42歲: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⑤1417年(永樂十五年)46歲: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⑥1421年(永樂十九年)50歲: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⑦1431年(宣德六年)60歲: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參考李焯然主編《鄭和與海洋亞洲》,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2005年,第8—15頁。



宣德八年(1433)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時年62歲。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政治史、航海史、中外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間,鄭和七次率領28000多人、300多艘船的船隊遠航西洋,經過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對于鄭和的遠航活動,不少史家都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


《明史·鄭和傳》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清)張廷玉等:《明史》,卷30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766頁。成祖得以登大統(tǒng),是篡位而來。雖然《明史》又記載成祖攻陷南京都城,“出帝后尸于火中”,但顯然在明朝時已經有人不相信,建文出走之說已經不脛而走。此所以明人朱國楨在《皇明大政紀》卷九提出反駁:“建文仁弱,帝座一傾,竄入蠻夷中,其何能為?文皇豈見不及此,乃搖于聲影,有此舉動?”其后清初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更有建文流亡云南行程的記載,詳參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81—285頁。而今日北京西郊尚有建文帝衣冠冢,可見傳說在明清兩代一直未有中止。成祖疑心重,派鄭和下西洋以確定事實,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明清以來,一直是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課題。詳參李焯然《迷失于歷史記憶之中——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見李焯然、熊秉真編《轉變中的文化記憶——中國與周邊》,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年,第2—19頁。



近代史家的評價與聯(lián)想



近代學者對鄭和的研究,首推新史學大師梁啟超。1904年梁氏在《新民叢報》上以筆名“中國之新民”發(fā)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文,為20世紀初興起的新史學的一篇代表作。梁氏在文中說:


舊史稱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于是有命和航海之舉。但其動機安屬,勿具論,吾征諸史文,于鄭君首途之前,有深當注意者二事。一曰其目的在通歐西也。《本傳》云:“命和及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庇衷疲骸八讉魅LO(jiān)下西洋,為明初盛事?!睋藙t此本行志非南渡而西征也。蓋自馬可·波羅入仕以來,歐人讀其書而知中國有文明,始汲汲謀東航,此印度新航路之所由發(fā)見也。彼此皆未克達最終之目的地,而今東西通道之鍵鑰,實胎孕于是。二曰航海利器之發(fā)達也。《本傳》云:“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容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蔽嶙x此文,而嘆我大國民之氣魄,詢非他族所能幾也。



梁啟超認為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志在西征,通歐西。但他并沒有提出充分的證據,所以未引起后人的太多關注。然而,這篇文章對傳統(tǒng)史學有著突破性的意義,梁啟超主張新史學的作用在于啟蒙國民意識,所以他對鄭和的研究就不可以視為純粹的歷史探討。梁氏充分肯定鄭和是中國偉大的航海家,他對鄭和的關注絕非偶然,這是他對中國在世界上所處空間位置的定位思考。



對于幾百年前中國人鄭和七下西洋,吳晗于1936年在《清華學報》第11卷第1期發(fā)表的《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是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吳晗認為明初對南洋諸國的態(tài)度,從明太祖的消極的保境安民政策,突轉為成祖的積極經營海外政策,有其內在的原因。明初連年征戰(zhàn),分封諸王,使國帑空虛,民生凋瘁。他說:


到成祖繼位后,國家財政已經到了沒有辦法的地步,不難不改變政策,掉轉頭來向南洋發(fā)展,從國際貿易的收入上來解救當前的難關。



吳晗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通過貿易增加政府收入,盡管他沒有否定隨之而來的其他成就。他對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結果,有如下的看法:


成宣間(1402—1435),努力向南洋發(fā)展之結果,第一為經濟上之收獲,用瓷器、絲、茶諸貨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兩受其益。第二是政治上的成功,國威遠播,南洋諸國王,稽首來庭,甘為臣屬。第三是文化的傳播,寶船迭出,信使往來,使南洋諸國均染華風。第四是華僑移植之增加及勢力之發(fā)展,因航路之開辟及航海技術之進步,加以鄭和一行使人在南洋之成功,使中國人在南洋之地位徒然提高,在各方面均得便利;因之渡海博易及居留之人數(shù)頓增,以其靈敏耐勞的手腕,漸得當?shù)厝酥叛?。華商遂取得南洋經濟上領袖之地位,同時參與當?shù)卣?,有為當?shù)貓?zhí)政者,甚至有為國王者。


吳文發(fā)表后不久,許道齡便在《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1期的通訊欄致函顧頡剛,批評吳文所說“經營國際貿易”為最大使命,并認為成祖命鄭和下西洋之主因實為“鞏固帝位”。當時加入論爭的尚有李晉華,討論頗為熱鬧。1937年童書業(yè)在《禹貢》半月刊第7卷1—3期發(fā)表《重論鄭和下西洋事件之貿易性質》,指出鄭和下西洋有“國際貿易”的成分,但并未主張鄭和下西洋之主要使命為“經營貿易”。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政治還是貿易,跟我們這次的討論沒有關系。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過去的學者論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時,往往慨嘆當時的明朝政府沒有把握良機以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的對外關系。


如梁啟超便說:


天下之事失敗者不必說,其成功者亦不必與其所希望之性質相緣,或過或不及,而總不離本希望之性質近是,此佛說所謂造業(yè)也。哥氏之航海,為覓印度也,印度不得達而開新大陸,是過其希望者也。維氏之航海,為覓支那也,支那不得達,而僅通印度,是不及其希望者也。要之其希望之性質,咸以母國人滿,欲求新地以自殖,故其所希望之定點雖不達,而其最初最大之目的固已達。若我國之馳域外觀者,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故其所以成就者,亦適應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質則然也。故鄭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躊躇滿志者,然則以后雖有無量數(shù)之鄭和亦若是則已耳,嗚呼!此我族之所以久為人下也。


梁氏認為鄭和下西洋只是為了滿足君主個人的私欲和懷柔遠人的虛譽,雖然出使在當時有一定的成就,但對中國的發(fā)展則未見有何裨益。吳晗的《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更認為:


從成宣時代積極經營南洋以后,南洋已成為中國之一部,無論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均為中國之附庸。南洋之開拓及開化,完全屬于中國人努力。假如政府能繼續(xù)經營,等不到歐洲人的東來,南洋諸國已成為中國之地,合為一大帝國,或許世界史要從此變一樣子??墒钦艞壛诉@責任,且不愿繼承前人的偉績,退嬰自守,聽其自然。


從吳晗惋惜明朝政府沒有進一步把南洋變成中國的一部分,可以知道當時明朝根本沒有這樣的意圖。反而吳晗的“天朝上國”意識,并沒有因他所處的時代而被洗刷干凈。類似的想法,每當中國人在面對時代的困境、文化的危機的時候,都會重新涌現(xiàn)。


鄭和在東南亞的傳說與崇拜


關于鄭和的資料,外國很少有記載,但他踏足過的國家,都有不少他的傳說。他那龐大的船隊和數(shù)以千計的船員,所到之處,必然引起轟動。鄭和的事跡和故事,在當?shù)氐娜A人社會中世代相傳,歷史事實往往與民間傳說互相混淆。



在馬六甲就有許多關于鄭和的傳說。馬六甲人民相信寶山亭是為了紀念鄭和而建,寶山亭內的三寶井,被認為是鄭和留下來的取水井,當?shù)厝嗣褚匀龑毦鳛閼涯钹嵑偷臍v史遺物。而實際上馬六甲的寶山亭是由華社領袖甲必丹蔡士章所建,作為當?shù)厝A人在華人墓地三寶山(BukitCina)祭拜祖先時歇腳的地方。


馬六甲還有另一個傳說,當?shù)睾@镉幸环N魚稱為“三寶公魚”(Ikan Talang),魚身兩側的奇異斑紋據說源自鄭和的掌印。傳說當年有一條受困的魚,鄭和把它抓起來放回海中,因此在魚的身上留下掌印。


馬六甲鄭和像


傳說是隨同人物被“神化”而來。東南亞的華人也有把鄭和看作神靈供奉的。在印度尼西亞的三保壟(Semarang),數(shù)世紀以來人們都把鄭和供奉為神。在位于爪哇三寶壟市中心的大覺寺內供奉了鄭和的神像,兩旁還有他的兩位得力助手王景弘和馬歡的神像。神壇上有“三保大人”字樣牌匾。


在泰國(古稱暹羅),華人稱鄭和為“三寶佛公”。泰國舊皇都大城府(Ayuthaya)的帕南車寺(Phanan Cheong Buddhist Monastery),是當?shù)胤鸾绦磐侥ぐ萼嵑偷牡胤?。見李焯然主編《鄭和與海洋亞洲》,第82—83頁。其實,早在明張燮所著的《東西洋考》中,卷二記載的暹羅的名勝古跡,部分便與鄭和有關,其中也有供奉鄭和的三寶廟?!缎蝿倜E》節(jié)記載:



三寶港(是港無鱷魚。)


金城(在王宮。)


金塔(在殿內,其中金佛無數(shù),高七八尺,小一二尺。)


三關(其中為程盡所轄,其二為木夷所轄,其三為佛郎機、日本所轄。)


錫門(華人出入必經之處,鄭和為建卓楔,扁曰天竺國。)


禮拜寺(永樂間鄭和所建寺,甚宏偉,佛高與屋齊。)




東南亞的鄭和信仰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使這位伊斯蘭教信徒的宗教歸屬和地位,更加令人難以理解。根據孔遠志和鄭一鈞的考察,供奉鄭和及其隨員的寺廟可說遍布東南亞各地,包括:



印度尼西亞:


三寶壟三保廟


耶加達三保水廚廟


井里汶三保廟


泗水三保廟


泗水鄭和清真寺


馬來西亞:


馬六甲寶山亭


登嘉樓三保公廟


檳城三保廟


砂勞越義文宮三保廟


吉隆坡三寶廟


泰國:


大城府三寶公廟


吞府三寶公廟(彌陀寺)


北柳三寶公佛寺


菲律賓:


蘇祿白本頭廟


柬埔寨:


磅湛市三保公廟


東南亞有眾多供奉鄭和的廟宇,是頗為特殊的文化和宗教現(xiàn)象,而且對鄭和的信仰,跨越了儒、佛、道、回四教,成了文明與宗教融合的人物。




歷史研究的最大問題,是分析和評價受制于環(huán)境或當前的政治立場。借古知今當然是學習歷史的價值,但以古為今用,便常常導致歷史被誤解,或甚至被歪曲。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在“國家”觀念還不是很明確的時候,中國與當時各國間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古代的“朝貢”制度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產物,明成祖將被動地等待外國來朝,轉為積極派人下西洋去“招貢”,進行“赍賜”貿易。為了日后航行的便利,鄭和船隊在安南、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等地均設立“官廠”,派兵駐守,并聘用海外華裔幫助制訂和實施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活動。地處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一帶的忽魯謨斯(今伊朗格什姆島),位于亞歐非三洲的中央地帶,又是海上要沖,是鄭和下西洋航線西部的貿易基地。



處于東西方貿易福地的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是鄭和實施東西方貿易的另一大本營。上述這些貿易基地在鄭和下西洋期間呈現(xiàn)一片繁榮。綜觀歷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期間的確曾協(xié)助一些國家加強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力量。他曾嚴厲打擊了東南亞地區(qū)的海盜活動,維護了南海交通要道的暢通;擒殺了圖謀篡奪蘇門答臘王位的蘇干刺,穩(wěn)固了王權,維護了東南亞地區(qū)的穩(wěn)定;調解和緩和了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使馬六甲和鄰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沖突得以解決,并發(fā)展壯大,成為東南亞地區(qū)貿易繁榮、經濟發(fā)達的強國。


從以上的歷史事實,不難明白為何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對鄭和有深厚的情感,以至民間把他的事跡神化,甚或建廟供奉,把他視為保護神,保佑家宅興隆、出入平安。


明末清初及19世紀初,移民及華工大量南來開拓東南亞。早期海外華人缺乏中國政府的支持,面對當?shù)卣膲浩群蛯亦l(xiāng)的思念,鄭和被塑造為華人開拓東南亞的先驅,漢麗寶公主被視為馬六甲土生華人的祖先,這是當時海外華人的主觀意愿。鄭和下西洋和漢麗寶公主和親的歷史記憶和傳說,也成了人們身份認同和精神寄托的象征。本來是虛構的傳說,但在當?shù)厝A人的不斷改造和不斷肯定下,這些傳說已經變成事實般世代相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東南亞奉他為神,但在中國歷史課本上,他只是個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后勤供應基地
東南亞神廟,供奉的中國人(組圖)
東南亞國家有不少鄭和廟(圖)
匪夷所思:鄭和在東南亞挖了一口井,為何被4個國家搶奪500多年?
【三寶井】三寶井的由來,鄭和和三寶井的關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