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活著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存在著生存的危機。只不過在未成年之前,所有的風雨都是父母長輩承擔著,自己感受不到。離開父母的羽翼或成家后,就能切實感受到生存的壓力無時不刻的存在著。
離開父母長大的青年人,雖然還只是一個人,卻也難免有壓力。有些人感慨從學校畢業(yè)出來,就面臨失業(yè)的危險;有些人感慨,父母切斷了生活來源,曾經(jīng)的吃香喝辣、無憂無慮,變成了吃糠咽菜,為生活奔波……
看到大城市城中村蝸居的年輕人嗎?看到大城市地下室那些蟻族嗎?拼搏努力,只是為了能逃離城中村,進入好一點的小區(qū),多攢點錢,逐步融入城市的生活,最終成為城市的一員,而多少人耗費青春后夢碎了。
是否還記得,因丟失快件而在雨中哭泣的年輕快遞員,起早貪黑,卻也抵不住一次失誤的賠償。是否還記得,被車撞了后,馬上起來趕去送餐的送餐員,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一個差評。
更為凄慘的是那些步入中年的人,面對上有老和下有小,你的生活過得怎么樣?有人感嘆,答應給另一半的好日子還來不及過上;有人嘆息,子女的受教育壓力還在不斷蔓延;有人擔憂,職場危機隨時都可能爆發(fā)……
是否還記得,42歲的中年中興公司程序員歐某,拼盡全力,還是輸給了生活。當職場危機到來,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現(xiàn)狀和高昂的房貸,他不得已選擇了輕生,來獲得最終的解脫。
是否還記得,36歲的唐山中年收費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招手、微笑、收費、再見”,以至于當突然失去了這安穩(wěn)工作,家庭失去了支柱,生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仿佛整個世界都坍塌了。
不管是青年還是中年,都希望自己能功成名就、指點江山,讓自己和家人過上無憂無慮、歲月靜好的生活,然而現(xiàn)實卻不盡人意,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壓迫的如此滿身傷痛、狼狽不堪?
其實,原因并不復雜。通過了學業(yè)、度過了激烈的職場動蕩期,大部分人在感覺一切安穩(wěn)后,逐漸習慣呆在自己的舒適區(qū),選擇享受相對安逸的生活,越來越不思進取,而是選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殊不知,世界發(fā)展太快,知識更迭太迅猛,如果長久的不充電、不學習,無論是剛畢業(yè)的年輕人還是有職場經(jīng)驗的中年人,不管是學校所學的還是曾經(jīng)所學的,都已經(jīng)趕不上時代的發(fā)展,最終在危機爆發(fā)時,竟無路可退。
所有人的危機,大都從不學習、不充電開始。知識需要不斷更新?lián)Q代,知識需要不斷鞏固加強,如果只是躺在曾經(jīng)的功勞簿上,遲早會被新人替代。沒有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如何n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同樣年紀的人,有人失意,也有人得意。當有人在學校拼命讀書,而有些人卻在宿舍安逸的睡覺和玩游戲。當有人下班后在家里不斷看書學習新東西的時候,而另一些人卻在花天酒地、打牌唱歌。
年紀輕輕的愛因斯坦,在二十出頭就提出相對論理論,成為科學巨匠。年僅十二歲的甘羅就成為秦國宰相。他們都是年輕就讀書萬卷,從不放松,沒有知識的深厚底蘊,如何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新東方的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即使在大學畢業(yè)后,也不忘繼續(xù)讀書學習,就怕自己趕不上時代,在他看來,一個擁有夢想、積極個性、專注能力、學習能力的人,會更容易在人生奮斗中取得成功。
娛樂名人高曉松,沒有過人的顏值,卻靠著自己的才華,成就自己的事業(yè),更入職哈佛成為研究員。他說,閱讀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對自己而言,讀書就像吃飯,不是一種追求,也沒有太多的意義,就是一種正常的生活。
無論是俞敏洪也好,高曉松也罷,他們盡管人到中年,但始終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仍然一步步努力向前,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保持學習力,懂得隨時“輸入”,才能讓自己在中年活的更從容瀟灑。
大學者錢穆先生早就告誡我們: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職業(yè),便不再想到要進修,也不再想到業(yè)余還可再讀書。我希望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書不妨交換讀,有意見可以互相傾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