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和平的年代,讀書是幾乎是唯一能改變個人命運的方式。不管是官宦之間,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條件,讀書都是必不可少的。讀書是學文化、學知識、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不管怎么讀書,學歷都是讀書的一個成果體現(xiàn)。在工作或與人交往時,學歷往往會成為人際交往中一項極其重要的資源。因此,為了學歷而造假也大有人在。既然學歷成為資源,那與之相對應的也就產(chǎn)生了學歷鄙視鏈。
在錢鐘書的小說《圍城》里有這樣一段話:在大學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國語文學瞧不起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瞧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瞧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的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學歷鄙視鏈由來已久,這不是中國首創(chuàng),也并非中國獨有,而是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并會持續(xù)下去的。學歷鄙視其實也是歧視中的一種,如同其它歧視一樣,都是以自己擁有的資源看不起別人所擁有的。
錢鐘書小說中的鄙視只是學科,中國的學歷鄙視鏈大致是這樣的:海歸博士>國內(nèi)博士>國內(nèi)碩士>全日制本科>大專>中專>民辦職高;清北復交浙>985高校>211院校>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專>中專>高職。
還有人直言,國內(nèi)本科不是985,可以統(tǒng)稱為三本。當然由于每個時代對院校的建設要求不同,現(xiàn)在大多提倡“雙一流”了。是不是感覺有點不爽,是不是心里感覺不舒服了?殘酷嗎?比這更殘酷的是大學生職場。
在HR圈默認的招聘潛規(guī)則,簡單粗暴,卻普遍適用,而且被大多數(shù)HR奉為圭臬。HR人士在校招時,把985院校和非985院校的大學生簡歷分開放,在招聘結束離開時,帶走985院校學生的簡歷,非985的簡歷等待被清掃阿姨清理。
這是故事嗎?不,這是職場赤裸裸的現(xiàn)實。是HR們有嚴重的名校情結嗎?也不算是,有些HR本身也并非出身名校。他們秉承的邏輯卻出奇的一致:越在鄙視鏈頂端越能表明一個人的優(yōu)秀,名校對應的就是更好的教育、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寬廣的人脈。
事實也是如此,越是名校出來的,擁有的資源和人脈是普通學校無法比擬的,在校享受的教育也是更好,就如各院校的藏書一樣,名校的藏書量和文化底蘊是普通院校拍馬也趕不到的,這就是優(yōu)勢。
也許你會問,企業(yè)招人,不是要求能力嗎?難道能力就不重要嗎?對于同時的畢業(yè)生來講,能上名校,本身就說明別人的起點更高,學習能力更強。學歷不等于能力,但學歷是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體現(xiàn),難道不是嗎?
在名校畢業(yè)生面前,非名校畢業(yè)生的人生時蒼白的。HR有什么不去選擇更好的,而要選擇非名校的你呢?為什么要去花費更多的物力和財力去培養(yǎng)一個非名校的學生,你的學習能力如果更強,當初考取的就是名校,而非普通院校了。
不是HR和企業(yè)對名校熱衷,也不是他們的有意歧視,是現(xiàn)實讓他們不得不如此。如果你是HR或企業(yè)老板,你也會選擇兩個中更好的哪一個,畢竟企業(yè)不是慈善機構,他們必須考慮企業(yè)的運營成本。
生命的法則,叢林法則,優(yōu)勝劣汰,這是亙古不變的進化信條。也許人會有憐憫之心,但社會的發(fā)展不存在憐憫。如果在鄙視鏈的底端,被鄙視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也沒有什么科抱怨的。
其實,所有人都在某條鄙視鏈上,無論你承不承認,這都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區(qū)別僅僅在于,你是處于哪條鏈上,是學歷,還是財富、長相、身高、家世、地域、人種、國別,或者一些其它鏈上。
所以,被人鄙視或者鄙視他人的,都免不了。在千差萬別的世界,每個人的立場和角度不同,鄙視就必不可少。即使你富甲四方,即使你功成名就,即使你權傾天下,都免不了有人鄙視你。即使你一無所有,也可能被人看重。
當然,學歷并不完全是能力,卻是很好的參考。在工作中,確實有一些名校加身卻眼高手低的人,也有一些非名校出身卻能臥薪嘗膽成功逆襲的人。學歷不是坐吃山空的理由,也不是知難而退的借口。學歷是敲門磚,但做不了攻城錘。
要想不被學歷羈絆,要想不淪落為鄙視鏈的底層生物,那就要時刻警醒,要保持終生的學習,不要得過且過,更不要自暴自棄。人生就是各種選擇,有舍也有得,不要過于物質(zhì)化,保持一個平淡的心,一切才能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