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煙臺市優(yōu)質課評選所選的兩節(jié)課都屬于科學探究課,一節(jié)是《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另一節(jié)是《焦耳定律》。在新課程標準中關于科學探究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將科學探究列人“課程內容”,旨在讓學生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的相似的探究過程,主動獲取物理知識,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2.通常,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茖W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學生的科學探究中,其探究過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學探究的要素應靈活滲透在教材和教學課程內的各個方面。
應該說這兩節(jié)課中《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相對比較難講,故而在新課標中關于《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科學探究過程,主要側重于發(fā)展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和“分析與論證”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收集實驗數據,并對其進行比較和分析,并據此總結出科學規(guī)律。
昨天聽了四位老師的課,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進行實驗之前已經將物距與焦距的關系提前給學生進行展示,學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師提供的導學案一步步進行驗證性實驗。
這樣一來學生探究的難度和思維度就大大降低了,學生并沒有真正在實驗的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為教師已經將實驗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和學生都已經解決了。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就幾乎沒有問題了,因此在最后學生交流合作期間幾乎提不出問題就不足為奇了。
今天上午聽了蓬萊市潮水中學薛若巖老師的課,感覺比較實在,所設計的思路基本和新課標的要求是一致的,學生真正體驗了一次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讓人感覺不是在作秀,這樣的課能夠在優(yōu)質課評選中展示,也足以看出老師的智慧和勇氣,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瑕疵存在,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下面把這位老師的課堂思路整理一下:
第一步:情境導入
做一做:
(1)利用桌面上的圓筒,保持筒壁上的開口向上,透過圓筒開口的一端,向著光亮的地方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2)將凸透鏡由遠及近插在不同的位置,描述出你所看到像的性質(“放大”、“縮小”、“正立”、“倒立”)有什么變化,并準備交流。
觀點:這位老師的情境設計比較獨特,既可以導入新課,又為后面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前的猜想做了充分準備。另外學生使用的圓筒也是教師自己自制的教學器材,很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
下面是趁著學生實驗期間,自己也親自做了一下這個實驗,感覺效果真的不錯,并且現(xiàn)場很多老師也忍不住動手操作,可見這一步的設計很新穎獨特。
由于這個實驗的現(xiàn)象很有趣,故而學生的興趣很高,在引導學生匯報交流的時候,學生很積極踴躍地發(fā)言,并且有的學生還在繼續(xù)觀察,不得不佩服這位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巧妙之處。
第二步:想想議議
想一想:同樣的物體,同一個透鏡,由于什么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性質的像。
觀點:由于剛才學生已經通過親身體驗看到了不同性質的像,并且是通過移動凸透鏡的位置,從而看到了不同性質的像。學生很自然的得出:由于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不同,所以看到了不同性質的像。
第三步:閱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解決以下四個知識點:①物距;②像距;③實像;④虛像
觀點: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自讀課本來完成,當時的課堂異常安靜,學生都在積極閱讀課本,因為做一做中實驗現(xiàn)象已經吸引了學生,學生也急于知道實驗現(xiàn)象的原理,所以求知欲很強烈,課堂的沉默不是空白,恰恰給了學生一段思考的時間。
第四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第一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進行猜想
猜想:影響成像性質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觀點:學生對于成像性質變化的原因之前已經有了猜想,只是以前的猜想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由于通過剛才的自學,學生已經明確了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其實就是物距,從而將影響因素進行語言規(guī)范,即:物距。
第二環(huán)節(jié):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
由于課本中已經給出了實驗方案,并且該實驗方案如果讓學生自己設計未免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師采用讓學生閱讀課本,并且可以將實驗方案進行細化。
觀點:設計實驗方案并不是該實驗探究需要學生主要做的,所以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并細化課本實驗方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在進行實驗和搜集處理數據上。
在學生閱讀實驗方案以后,進行交流匯報,并且教師將細化以后的實驗方案進行展示。
第三環(huán)節(jié):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學生分組實驗的積極性很高漲,參與度也很廣泛,教師也在積極參與其中。
觀點: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就是為了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所以這個實驗探究過程其實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之前適當點撥,不能過多代替學生解決問題。
可是在這次評選中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實驗方案太過細化,學生只能按部就班進行操作,思維度大大降低了,這樣的探究其實就是在進行實驗驗證,已經失去了探究的意義。
第四環(huán)節(jié):交流數據與分析論證
學生在進行一定實驗探究以后,很快就完成了數據的搜集。
觀點:本節(jié)課實驗探究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分析論證”,教師引導學生在總結出規(guī)律以后,可以引導學生用更簡潔的語言進行整理:規(guī)律的陳述應該是簡潔、有條理的。學生嘗試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通過對各種陳述方式的對比,大家認為按物距u的三種情況(u<f、f<u<2f、u>2f)依次描述像的性質最為簡潔, 也最有條理。
不過本節(jié)課感到有點遺憾的是:對于u=2f和u=f這兩種情況,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而是采用了動畫演示的方式,難免有點瑕疵。
一點建議:如果將發(fā)光體換用二極管,能夠直觀地測出物體和像的長度,就可以解決當u=2f時成等大實像的情況。至于u=f時,可以讓學生先實驗再結合動畫,這樣效果會更好。
第五環(huán)節(jié):交流與合作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是引導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如何快速找到清晰的像。學生由于親身經歷了整個探究過程,所以很容易得出解決方法。
觀點:其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還有兩個問題可以進行深化:(1)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實像時,保持透鏡位置不動,把蠟燭和光屏對調一下位置,你將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2)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時,用手遮住透鏡的一半,觀察像有什么變化,分析一下為什么?
這兩個問題是本節(jié)課很好的拓展實驗,教師沒有挖掘到位,如果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探究進行解決,就會錦上添花。
總之,通過今天上午薛老師的這節(jié)課感覺是一節(jié)比較實在的探究課,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在這種如此緊張的氣氛中,教師能夠靈活駕馭課堂,實在是難得,也可以看出教師對于新課標的把握比較到位。
當然這僅僅是自己的一點看法而已,僅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在這里,聆聽一線草根教師的教育心聲!
作者簡介:潘書朋,中學物理教師,在《當代教育家》、《光明日報》、《中國教師報》、《中學物理》、《新課程評論》等國家、省級報刊、雜志刊物、教育網站上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50余篇。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讓物理教學回歸實驗室”的課題研究,所申報的教育部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子課題榮獲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