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位作家寫道,年輕的時候認為自己就是天地的中心,可當(dāng)年老了才明白,自己不過是人間的塵埃罷了。
沒有什么經(jīng)歷之前,我們大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我的命運完全由我來做主,而不由其他人來安排。
這種想法,可以說是較為積極有為的。但是,它真的就正確嗎?
等我們出了社會,遭受到社會的毒打之后,我們才猛地發(fā)現(xiàn),自己連賺錢都成問題,又何談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這么說來,難道說命運是既定的,是不能夠改變的嗎?
這兩個問題,其實自古以來就困擾著我們每個人。
支持人能夠改變既定命運的人,一般都是較為年輕有活力,還未經(jīng)受過任何挫折的人。
而支持人只能順從命運的人,一般都是生活的滄桑磨礪者,都吃過大苦,有著別樣的人生體會。
尤其當(dāng)人到了五十歲之后,這種感覺就會愈發(fā)深刻起來。那時候的我們面臨著無盡的生活壓力,而我們就會思考,人的命運真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嗎?
也許,你當(dāng)下的命是由你來把控的,而你未來的一切,則是你所無能為力的地方。
02
呂蒙正他曾在《破窯賦》中寫道:“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p>
當(dāng)一個人難以得到時機,而且運氣較為差勁的時候,那么這個人無論多有本事,都不可能順風(fēng)順?biāo)?,而是磨難重重。
另外,一個人一生能吃多少,能得到多少的事物,都是早有注定的,一切都是不能夠改變的。
就像是一位學(xué)生,他只能夠控制當(dāng)下的情緒,讓自己去拼命地讀書??墒?,他是否能用一分付出,換來一分收獲,這就得看人之命運了。
如果這個人的命運指向他走向光輝的未來,那么他的努力就能夠換來“金榜題名”的卓越成果。
可要是這個人的命運并非指向這一方,那么這個人再努力,也都只能換來“名落孫山”的遺憾。
在很多人眼中,人上了一定的年紀(jì),終究還是要信命的。因為人之命運就是一個定數(shù),而人的努力,只是為了去觸碰這個定數(shù)而已。
就連復(fù)旦的某一位哲學(xué)教授也坦言,到了40歲之后,要是人不信命,還信力,就證明這個人的覺悟不夠。
對此,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過分相信命運,而不相信人力,是否過分消極了呢?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03
明朝有一本奇書名為《了凡四訓(xùn)》,它當(dāng)中有句話說得很好,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我們命運是由上天所塑造的,可它能夠有著怎樣的走向,關(guān)鍵還是要看我們自己。
大自然造就了每一種不同的生物,也造就了無數(shù)的人類,但它并沒有讓每個人的命運都相同,而是遵循每個生命本體的選擇。
《了凡四訓(xùn)》的作者袁了凡,他年輕的時候被某相士說中了自己的命運,而且別人說得分毫不差。
每當(dāng)他想到相士的話時,他自己都感覺到人生無望了??墒牵谠乒榷U師的開導(dǎo)下,他最后還是重振旗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后來,袁了凡自己也在想,為何相士說中了自己前半生的命運,卻沒有說中自己改變想法后的命運呢?
他頓悟出了這么一句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人這一生所有的福氣,都是源自于自己的內(nèi)心。而只要人之內(nèi)心發(fā)生了改變,那么人自己的命運軌跡就會發(fā)生相對應(yīng)的變化。
對此,袁了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既然人活著,就不能夠過分消極,而是要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能改變的一切,這才是人生最好的態(tài)度。
04
說到這里,我們也都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句話,便是上文所言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這種思想,隨著人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會格外體會深刻。
為何孔子所言“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因為只有人到了五十歲,半百之年之后,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本大書,明白其真正的含義。
所謂的知天命,就是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明白何為自然的規(guī)則,明白何為人生的奧秘。
無論是呂蒙正的《破窯賦》,還是袁了凡的《了凡四訓(xùn)》,它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道理。
前者偏向于讓人活在當(dāng)下,順著自然去做事兒。而后者呢?它偏向于讓人去追求內(nèi)心所期望的一切,去涵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隨心而動,讓心的改變促使命運的改變。
還是那個問題,人的命運真的能夠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嗎?
我想,可以從這兩點去看,如果你還沒做這件事,那么你就努力去做,讓天道酬勤的理念為你加持。
可如果你已然做完這件事兒,而且已經(jīng)盡力了,那我們就把結(jié)果交給上天,把順其自然交給自己。
這便是我們常言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義。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