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化化,是指一種狀態(tài)或形式。比如“現(xiàn)代化”,“科學化”.......
全身肝素化,是指將肝素注射入血管后,全身血液循環(huán)內肝素皆已到達遍布時的狀態(tài),是由英文單詞heparinization翻譯過來的。
我寫過一段文字:
普通肝素,又稱為未分級肝素、非片段肝素。其來源于豬或牛小腸等組織的膜相關葡萄糖胺聚糖的異質性混合物。2008年初,美國曾報道多例患者使用肝素鈉后死亡。FDA隨后通報,發(fā)現(xiàn)部分普通肝素鈉產品含有名為“多硫酸軟骨素”的雜質,并推測其是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和80多名美國患者死亡的可能原因。
普通肝素由于其分子量在5000~30000 d,其特異性和效力也因此而不同,具有抗凝活性的肝素只占30%,故商品肝素均以抗凝活性效價單位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guī)定,每1 mg干燥肝素鈉粉末的效價不得低于150單位。肝素帶有大量負電荷,口服不吸收,靜脈給藥后立即產生作用。
肝素可與許多血漿蛋白結合,如富含組氨酸糖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肝素主要通過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及腎臟代謝消除。此外,肝素還經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和肝素酶清除,其代謝特點也決定了肝素消除半衰期隨劑量而不同,靜脈注射肝素100、400和800 u/kg后消除半衰期分別為1 h、2.5 h和5 h。
肝素的抗凝效應來源于其增強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繼而促進對凝血因子Ⅱa的滅活。在心肺轉流或介入性心血管操作時,則常監(jiān)測ACT來判斷其抗凝效應。由于只有1/3的肝素分子含有決定其與ATⅢ具有高度親和力的戊糖片段,因此其在心肺轉流中的肝素劑量有時需憑經驗給予,CPB中肝素常用量一般為300~400 u/kg。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應可通過魚精蛋白予以快速逆轉。
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抗凝血藥物,于1987年首次在歐洲應用,1993年美國開始應用。它是普通肝素經過化學分離方法制備的一種短鏈制劑,分子量小于7000 d,因糖鏈長度縮短,在減少對凝血酶抑制活性的同時,保留了對Xa因子的抑制活性。其所引發(fā)的出血并發(fā)癥減少,一般無需檢測抗凝活性。其血漿半衰期為4.5 h,是普通肝素的2~4倍,經腎臟代謝,魚精蛋白只能部分逆轉其效應。
臨床上常用的LMWH包括依諾肝素鈉(克賽)、那屈肝素鈣(速碧林、速避凝)。LMWH的優(yōu)點是生物利用率高達90%(標準肝素為30%),不與內皮細胞或血漿蛋白結合,不被PF4抑制,對血小板功能影響小,不增加血管通透性,具有較強的抗血栓作用,出血危險性低。普通肝素與LMWH的特點及區(qū)別見表1。
按照美國區(qū)域麻醉與疼痛學會的相關指南,對肝素抗凝期間硬膜外麻醉鎮(zhèn)痛的要求如下:1.應在硬膜外置管前4 h停止使用肝素;2. 硬膜外置管與心肺轉流全量肝素化之間的時間間隔應超過60 min;3. 硬膜外導管應在凝血功能恢復后才能拔除。換言之,若術后需使用肝素,應在停止使用肝素后2~4 h再拔除硬膜外導管。
2013年底,美國發(fā)布低分子肝素與椎管內出血和癱瘓風險的更新建議。該建議的出爐,緣于依諾肝素的生產商向美國FDA提交了1992年7月20日至2013年1月31日期間,170例與依諾肝素血栓預防、椎管內阻滯、腰椎穿刺相關的脊髓或硬膜外血腫病例。FDA評估后認為,建議醫(yī)療專業(yè)人員應慎重考慮在使用抗凝藥物(如依諾肝素)患者中實施相關操作的時機,如放置或取出導管、腰椎穿刺術。
FDA對醫(yī)療人員建議:進行椎管內阻滯的醫(yī)療專業(yè)人員和機構,應確定患者是否正在使用抗凝藥物,確認導管置入或移除時給予依諾肝素的適當時機,并將其作為術前檢查清單的一部分。給予深靜脈血栓預防性劑量的依諾肝素后,硬膜外導管置入或移除通常應延遲12 h。而正在使用較高依諾肝素治療劑量(1 mg/kg每天兩次或1.5 mg/kg每天一次)的患者需要延遲更長時間(24小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