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花心思做好父親,教養(yǎng)好孩子,才是父母最正確的投資。
作者:四月薔薇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chuàng)
最近,一則熊孩子在超市惹禍的新聞上了熱搜。
徐州一個超市里,一名七八歲的女孩將雜糧區(qū)的豆子作為玩耍的對象,結果將豆子全都混在一起,導致超市無法售賣。
超市沒辦法,只得通知家人,要不全部買下,要不把豆子全部挑出來。
女孩聽了超市的說法,似乎也認識到了錯誤,選擇了和家人一起撿豆子來彌補。
熊孩子惹事,屢有發(fā)生:電影院里踢壞屏幕,博物館里破壞展品,公交車上大喊大叫,景區(qū)內(nèi)踢壞植物,服裝店里點燃衣服等等。
之前也曾有人做過民意調查,許多人表示現(xiàn)在的熊孩子越來越多了。
其實,熊孩子變多的原因是熊家長多了,家長缺席孩子的成長或只知道寵溺孩子,帶出來的孩子自然會變成熊孩子。
孩子熊不熊,關鍵在于其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
養(yǎng)而不教,寵出熊孩子
電影《包氏父子》里面的主人公老包是秦府的下人,收入微薄,但對于兒子,老包卻極盡溺愛,兒子要手,他不敢抬腳。
老包為了兒子能有好的前途,省吃儉用借高利貸送兒子去最好的省立中學。
生活上,窮人老包給兒子的是富人標準:其它窮人的孩子破衣爛衫,光腳走路,小包卻身著平袍,腳蹬最時髦的球鞋。
富豪同學用昂貴的頭油,小包也要同款,老包也咬牙借錢滿足兒子。
然而,老包的寵愛,并沒有換來小包的發(fā)奮圖強,小包的所有文化課都不及格,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在路上以欺負女同學為樂,被學校勒令退學。
老包傾其所有送兒子去最好的學校,卻不告訴他出人頭地需要刻苦努力,拼盡全力給兒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卻沒有教給他做人的教養(yǎng)。
父母養(yǎng)而不教,再好的物質也無法養(yǎng)出有教養(yǎng)的兒子。
《變形計》有一期的主人公名叫趙迪,讓整個節(jié)目組都特別頭疼。
他不但在學校打架、頂撞老師,回到家里,對著父母也是搬起椅子就往地上砸,叛逆得不像話,父母對其束手無策。
趙迪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看了他的成長過程,一切都明了了。
孩子出生時,家里窮,父母只好外出打拼,將兒子丟在老家,讓爺爺奶奶撫養(yǎng)。
等兒子回到家,孩子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種種問題,根本不聽爸媽的管教、只有拿錢的時候會主動找爸媽、要不到錢就鬧事。
但趙迪的父母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沒有下功夫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彌補對孩子愛的虧欠,卻只知道拿錢去填補孩子成長的窟窿。
古人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
孩子成長,需要父母的引導。
需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缺失的教養(yǎng)過程,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重新教育孩子,習得做人做事的規(guī)則,金錢不能代替父母,更無法填滿教養(yǎng)缺失的黑洞。
父母養(yǎng)有原則,孩子才能行有規(guī)則
養(yǎng)育孩子,不只是吃好喝好,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社會的運轉規(guī)則。
《世界青年說》有一期關于熊孩子成長經(jīng)歷的話題,來自加拿大的詹姆斯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經(jīng)歷。
13歲時,有一次他說了臟話,這在他們的國家的信仰里是大不敬的,所以當臟話第三次出口,父親狠狠地教育了他。
父親的這次教育讓他印象很深,也讓他從此再不敢說這樣的話。
給了孩子規(guī)則,孩子的行為才能有法可依。
《卡爾·威特的教育》記錄了老卡爾·威特教育小卡爾的一件事。
小卡爾5歲時,老卡爾帶兒子一起出去買東西,快到家時,他發(fā)現(xiàn)兒子手里拿了一只蘋果,當時他并沒有買蘋果。
老卡爾告訴兒子:“拿了別人東西后要付錢,這叫做買,如果不付錢,就叫做偷,買東西是正常的事,而偷東西是邪惡的事?!?/span>
小卡爾不以為然,超市里那么多蘋果,拿一個也沒說什么關系。
老卡爾繼續(xù)開導兒子:水果店里是有很多水果,可那是用來賣的,水果商必須把水果換成錢才可以維持生活,如果都被人拿走不付錢,那么他以后靠什么生活呢?
在父親的教育下,小卡爾明白了父親的意思,承認了錯誤,表示以后再也不這樣做。
一個蘋果事不大,但教育孩子的過程,卻是關乎今后的成長的大事。
老卡爾說:“孩子的任何一點惡習都可能成為一座堤壩上的蟻穴,若不及時填塞,就會在未來的某個日子里出現(xiàn)洪水泛濫的情形?!?/span>
父母堅持原則,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清除孩子心靈管道上的污垢,植入正確的行為標準,孩子才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事才不會源于情緒和沖動,而是考慮行為的正確與否。
父母的原則,是孩子行為的參照物。
教孩子行為得體,父母責無旁貸
孩子被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孩子小時候的他律由誰來完成,只能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這樣做:
1、學習養(yǎng)育知識,做到心中有譜
昔日的黑社會青年胡斌的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胡斌的母親專門學習了傳統(tǒng)教育課程。
等再面對孩子的時候,改變了原來的教育方式,這個浪子終于在母親重新教育下,改邪歸正。
舒天丹說過:“教育孩子如同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
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養(yǎng)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yǎng)花的經(jīng)驗與藝術”。
教育孩子,不能全憑感覺行事,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才能找到育兒的正確路徑,澆灌出最美麗的花朵。
2、錯誤不袒護,愛有邊界原則
前段時間,江蘇泰州一家超市內(nèi),一個小男孩,將綠豆倒在了大米內(nèi),導致大米無法賣掉。
孩子的父母知道后,批評了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將里面的綠豆一粒粒全部撿出來。
看著孩子撿豆子實在費勁,超市員工勸孩子別再責罰孩子了,但孩子的父親卻堅持讓孩子承擔責任。
不袒護孩子,讓孩子擔責,孩子經(jīng)歷了麻煩,才會學會換位思考,今后就不會胡作非為。
3、父母以身示范,孩子耳濡目染
孩子就像是水泥,父母的行為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印跡,成為孩子后來的行為參照。
河南鄭州的一輛公交車上,一位孩子把牛奶撒在車上,父親趕緊掏出紙巾擦干凈,同時向司機道歉,孩子也學著父親的樣子,和父親一起擦拭地面。
旁邊的孩子從父親的做法中,理解了自己造成的麻煩,學會了處理自己的麻煩。
父母的優(yōu)秀言行,會像雨露滲入孩子的身心,化成孩子內(nèi)在的認知,成為孩子將來行走世界的方式。
央視記錄片《鏡子》里有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么樣,關鍵在父母?!?/span>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偷懶,孩子這張白紙就不可能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而是一幅充滿粗糙的線條、糟糕的色彩搭配、毫無章法、劣跡斑斑的成長地圖。
父母不缺席孩子的成長,孩子就不會在需要他律的年紀任性自由。
父母用心學習養(yǎng)育知識,懂得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對癥下藥。
父母心有原則,孩子才能了解社會的運轉規(guī)則。
父母做好榜樣,孩子就有可以學習的模板。
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說:我不可能一輩子當總統(tǒng),但會一輩子做父親。
點個在看,花心思做好父親,教養(yǎng)好孩子,才是父母最正確的投資,好孩子就是最好的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