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邊塞詩,總有一些熟悉的名字印入我們腦海:岑參、王昌齡、高適,這些邊塞詩人為唐詩帶來的不僅僅是無限奇雄的邊塞風光,更重要的是一種更壯闊的胸懷。在這些邊塞詩人中是有一位風格不只蒼涼,更多了幾分俊逸和灑脫,他就是王之渙。王之渙,字季凌,罷官后去北方各地游歷,感受到了邊塞的風物人情,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
不過殊為可惜的是,他的傳世之作僅有6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登鸛雀樓》和《涼州詞》,《登鸛雀樓》的大氣磅礴自然不必,而《涼州詞》更是堪稱唐代最著名的邊塞詩之一,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所謂《涼州詞》就是涼州歌的民歌,屬于樂府舊題。這首詩豪邁奔放,奔涌的黃河水和天上浮動著的白云相互對照,給人曠達之感。萬仞山邊出現(xiàn)了一座塞上孤城,黃河、白云是遠景,萬仞山是近景,而特寫就是這座孤城,險峻而獨立。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片古城之上,一曲哀傷的《折楊柳》將無端的離怨悠揚地傳達。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慨之情。這種笛聲充滿了哀怨之情,在空曠的山野當中回蕩。然而詩人突然筆鋒一轉(zhuǎn),說你們何必用楊柳枝來抒發(fā)滿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因此從格調(diào)上而言,這首邊塞詩堪稱一時之冠。真可謂是千古絕唱。
這首千古絕唱傳到清代,曾經(jīng)被紀曉嵐,巧妙地一改,在當時傳為佳話。原來當時紀曉嵐正在編修《四庫全書》,由于天熱,就光著腳,可是萬萬沒想到,乾隆皇帝突然駕臨。紀曉嵐來不及穿鞋,于是在無奈之下躲進了桌子底下的桌圍布之中。原本想乾隆一會就會走的,沒想到皇帝看出了紀曉嵐的破綻,就是不走。
最后紀曉嵐受不了了,居然問“老頭子走了沒有”,這下麻煩大了。敢叫乾隆老頭子,這可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不過紀曉嵐鐵齒銅牙,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只能自圓其說。紀曉嵐說:“‘老’,年長者為尊。‘頭’,萬物之首?!印亲鸱Q啊,古代有孔子、孟子、老子、孫子,這‘子’是對圣賢人的一種稱呼。所以連在一起叫‘老頭子’?!?/p>
乾隆也很受用,放過了他,于是讓紀曉嵐在御扇上題詩,并且點名要王之渙《涼州詞》。沒想到紀曉嵐因為緊張少寫了一個字,就是那個“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此事那是可大可小,往小了說,就是筆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是往大了說呢,像紀曉嵐這樣的大學士,出這樣的錯,是不是故意的啊,如果是,那可是欺君之罪!乾隆一看,臉色都變了,不過紀曉嵐處亂不驚,他把少了一個字的《涼州詞》巧妙地改成了:
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改動的天衣無縫,乾隆看后大喜,就不再追究紀曉嵐的責任了。這樣改雖然機智,但也有人認為失去了古詩的意境,算不上高明。對此筆者的想法是當是紀曉嵐是即興所作,能憑才華為自己解圍,已令人佩服了。對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