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家中像個潑猴一樣,上蹦下跳,可愁壞了各位家長,于是家長們就會采取不同的措施,有些父母對孩子進行“唐僧”式教育,有些父母對孩子進行“三打白骨精”式教育,還有的父母直接“如來神掌”式教育,這些教育真的會讓孩子變得乖乖聽話嗎?當然不會,體罰式教育終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如何正確處理親子教育問題呢?
情緒不佳,冷靜后再教導
有些家長反饋說自己的孩子脾氣火爆,說不到兩句,就會吵起來,這個“超長假期”,朝夕相處的時間更長了,對親子關系就更是大的考驗。其實,親子關系的相處過程中,最忌諱帶著情緒教導孩子了,有些家長情緒一上來,嘴巴就收不住了,各種難聽的話劈頭蓋臉就來,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忍不住動手。
在看見孩子出現(xiàn)一些不當?shù)男袨橄胍肛熕麜r,如果此刻作為家長的你不是處于一種較佳的情緒狀態(tài)。那么建議不妨深呼吸一下,轉移一下注意力,先做一些別的事情,短暫離孩子遠一點,等情緒平復后,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坐下來談話。
這樣,說起話來才會更加客觀,而不容易導致矛盾升級。
孩子的行為沒有絕對的對錯
有時候站在父母的角度,孩子做的事情是極其錯誤的,但于孩子而言,他們這種做法是非常符合情理的。比如說玩游戲便是如此。所以父母應該樹立這種觀念——孩子的行為沒有對錯。在此基礎上,父母才能正確的理解孩子的行為含義,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要允許孩子犯錯誤
孩子只有在小時候經(jīng)歷過痛苦的折磨,才能在長大后避免再次錯誤。而且孩子有父母的保護,犯錯時也能給孩子指導和幫助。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
學會與孩子“共情”
站在不同的位置能夠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處于不同的立場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家長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那么,溝通,也許就會變得更加順暢一些。
教育很重要,但錯的教育方式反倒適得其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希望孩子能夠改掉錯誤,但往往不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是不愿意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更別提家長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孩子一定是不會接受的,與其教育孩子,不如先搞好親子關系,有了和諧的關系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