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早期釉里紅的色調有深濃與淺淡兩種,深濃者有凝厚感,淺淡者呈粉色至紫色。細筆線條的描繪細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繪就的釉里紅三果、三魚可達到明宣德時期的水平。這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器主要為官窯燒造,且燒造較為成功。由于康雍乾的制瓷工藝更加成熟,釉里紅制作較明朝更為理想,但也有局部銅綠特征??滴跄┢谂c雍正、乾隆前期制品存在一定共性,用放大鏡觀察,一般會發(fā)現(xiàn)釉里紅內部有團絮狀凝聚物,此特征是康末、雍、乾隆早期制品所獨有的
元代的釉里紅器與同期青花相比,有一些區(qū)別。一般來說釉里紅的裝飾紋樣簡單而題材狹,與元青花瓷的層次多,畫面滿的特點成鮮明對照。元釉里紅顏色大多呈灰色,很少有純正的鮮紅色,線條也常見暈散,沒有濃淡不等的幾個色階。
青花和釉里紅顏色淡雅,會隨著筆力呈現(xiàn)深淺變化,呈現(xiàn)出水墨畫的感覺。因此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不僅考驗畫師水平,也考驗燒窯水平。
青花釉里紅是素雅與艷麗的和諧統(tǒng)一。它猶如牡丹,葉青花紅,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它的色調比重具有廣泛的可變性,或濃汝淡抹,或寫實寫意,都意境深遠,巧奪天工。
開光內花卉形似鏤空,其實嚴格意義上應是貼塑。已發(fā)現(xiàn)的此類器物很少,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鏤雕大罐的有幾個部分是模壓成型,然后組合粘貼完成,整個過程不存在鏤雕過程。
“青花”是使用鈷礦物作彩料,先在坯件上著色繪畫,后罩以透明釉汁,經(jīng)高溫一次燒成的白地藍花瓷器。顏色鮮艷,釉下紋飾經(jīng)久不變,具有明凈、素雅之美。作為與“彩”不同概念的色釉品種紅釉和藍釉,則是含銅或含鈷而呈現(xiàn)不同顏色的釉料。釉的燒成技術難于掌握,所以元代紅釉絕 佳作品甚為少見。元瓷一般胎骨厚重,器形大,顯出雄壯渾厚的氣勢。這是與制胎原料的進步、燒成溫度的提高分不開的,因此減少了器物變形,在制瓷工藝上有所創(chuàng)新。這件蓋罐不僅器形大,而且彩、釉皆精,出土時又保存得如此完好無損,實為可貴。
成化以后,釉里紅其實已經(jīng)慢慢被釉上紅彩替代,基本上已經(jīng)完全難覓蹤影。釉上紅彩是在燒成的白瓷之上繪上紅釉二次燒烤而成,在對工藝技術的要求上更加簡單和容易,不過同時也反映的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1200℃到1300℃還原焰將氧化銅燒成釉里紅或紅釉的技藝失傳或無法滿足達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