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是說唱的藝術(shù),是中國曲藝的一個曲種。最早的雛形是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
說白了,其實一開始唱快板就是乞丐沿街乞討時使用的一種方式,乞丐們手里拿著七塊竹板伴奏,走街串巷通過唱快板討飯、要錢。
他們使用的那七塊板被稱作呱噠板兒,也有叫嘎噠板兒的。后來,這種演唱形式慢慢演變發(fā)展成叫做'數(shù)來寶'、'溜口轍'、'順口溜'的民間藝術(shù),不再局限在乞丐要飯的概念里。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快板正式成為曲藝表演藝術(shù)的一種形式。這門藝術(shù)在建國后取得極大發(fā)展,形成了著名的三大藝術(shù)流派,即:高派(高鳳山)、王派(王鳳山)、李派(李潤杰)。
高鳳山(1921.5.20--1993.8.6),北京曲藝團。
王鳳山(1916-1992),天津曲藝團。
李潤杰(1917-1990),天津曲藝團。
快板藝術(shù)在發(fā)展的同時,受地域環(huán)境、方言語音、表演風格的不同,衍生出很多地方特色的分支,比如天津快板、陜西快板、四川金錢板、大同數(shù)來寶、蓮花落、說鼓子、小快板、蘭州快板、武安快板、紹興蓮花落、東口(張家口)數(shù)子等表演形式。
別的不多說,今天單表高、王、李。這三大流派各具特色,不論是從開場板還是內(nèi)容形式或是表演風格等各方面都特點鮮明。
聽一下德云社高峰展示的高、王、李三派的開場板打法。中間穿插有郭德綱的解說。
三派開場板 來自霄霄筆記 00:00 02:39
下面對三位的特色一 一進行簡單介紹,技術(shù)層面不做過多探討。(個人理解,可能不是太準確,不喜勿噴)
高鳳山的快板,特點就是數(shù)來寶的演唱。嗓音高亢,口齒清脆,善于演唱數(shù)唱類的節(jié)目。這是他的代表風格。高先生的演唱,給人一種很痛快很熱烈的感覺,整個情緒是一直往上走,直到結(jié)束,達到頂峰。代表作《同仁堂》、《數(shù)來寶》、《諸葛亮押寶》、《武松打店》等。
王鳳山的口風特點就是是典型的快板口風。不像數(shù)來寶那樣歡快熱烈,也不像快板書那樣沉穩(wěn)。是一種自然,輕松,悠閑的狀態(tài)。王先生的演唱,節(jié)奏多變,但情緒渲染上很平穩(wěn),平平地走下去,但就是讓人欲罷不能,給人一種綿綿密密的那種感覺。代表作《張羽煮?!贰ⅰ峨p鎖山》、《繞口令》等。
李潤杰的快板,特點就是被稱做快板書,注重講故事,像說評書一樣。他的演唱激昂慷慨,鏗鏘有力,融合了評書、戲曲、鼓書等藝術(shù)特色,改變了順口溜的那種油滑風格。李先生的演唱,由于是講故事,代入感強,所以情緒隨著劇情發(fā)展時有起伏。代表作《劫刑車》、《三打白骨精》、《魯達除霸》等。
欣賞一下三位老先生在八十年代的珍貴視頻,掐了三個片段合編到一起了。從前到后分別是高鳳山與徒弟王學義的《同仁堂》、王鳳山的《十八愁繞口令》、李潤杰的《魯達除霸》。
視頻都是八十年代的,錄制質(zhì)量不是太清晰。三位大師彼時年齡都已在六十開外,歲數(shù)不饒人,可能氣力上略跟不上,但精氣神兒絕對飽滿十足,氣場仍然強大,絕對的大家風采!
高派演唱時,多由乙貼板,顯示其火爆,襯托出甲的輕快。王派橫端小板,難于偷氣換氣不露痕跡,給人以一氣呵成之美感。李派演唱時間或加擊大板,烘托渲染氣氛,也是為演唱做氣口。
這就是高、王、李三派的藝術(shù)風格的一些簡單介紹。三者藝術(shù)特色總結(jié)起來可以歸納如下:
高派--氣勢磅礴、高山流水、京腔京調(diào)、京字味兒。
王派--閃板奪字、眼起板落、連綿不絕、百唱不累。
李派--有人有事、有情有趣、唱打多變、平爆脆美。
順帶著提三位老師幾個徒弟:
高鳳山:梁厚民、崔 琦、石富寬
王鳳山:金文聲、張金銘、何德利
李潤杰:張志寬、王印泉、袁武華
封面人物即為張志寬?。ㄔ妓?/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