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又被稱為《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具有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中國史學“前四史”。老黃為您講述精彩的《漢書》故事。
人生在世,必須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人民,敬畏賢人,否則會遭報應和天譴。人為縱火為火,天降火就是個“災”字。俗話說,人茌做,天在看,是否迷信,自有公論。請看《<漢書 >研讀》第107章:
志·五行志上(二)
魯桓公被殺
《春秋》中記載,魯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9年),“八月壬申日,御廩火災”。董仲舒認為,之前四國共同出兵討伐魯國,在龍門一戰(zhàn)大敗魯軍。百姓所受的傷害還沒有痊愈,怨恨之氣還沒有平復,但魯國的君臣卻都安于現狀,對內怠于政事,對外受辱于四鄰,他們不能能保守宗廟終其天年,所以上天通過降火災燒毀御廩來進行告誡。劉向認為,魯國的糧倉是國君夫人和八妾舂米收藏用于奉獻宗廟祭享的,當時的魯國夫人有淫亂丑行,挾藏叛逆之心,上天的告誡似乎在說,夫人不能再奉祀宗廟。但魯桓公卻不醒悟,還和夫人一起到齊國去會見齊侯,夫人還趁機向齊侯說魯桓公的壞話,齊侯殺掉了魯桓公。劉歆認為,魯國的糧倉是魯國君主親耕籍田所得用來奉獻黍稷的地方,御廩被燒是對其廢棄法度不遵守禮制的報應。
魯莊公二十年(公元前675年),“夏季,齊國大災”。劉向認為,齊桓公好色,唯女人之言是聽,把妾當成正妻,嫡庶多次更改,所以造成大災。但齊桓公一直不醒悟,到他臨死前夕時,太子和其他幾個兒子爭奪君位,齊桓公死后九個月還沒下葬。《公羊傳》上說,大災是一場疫病流行。董仲舒認為,魯桓公的夫人到齊國和齊侯淫亂,齊桓公的七個姊妹都沒能出嫁。國君是庶民的父母,夫婦是生育繁衍的根本。根本受到傷害末梢就會夭折死亡,所以這是天災給他們的報應。
魯釐公二十年(公元前641年),“五月乙巳日,西宮遭災”。《谷梁傳》說是魯閔公居住過的宮室,從謚號上來說關系疏遠,所以稱為西宮。劉向認為,魯釐公追立身份為妾的生母為夫人并祭祀宗廟,所以天降災于魯閔公的舊居宮室。這似乎是在說,要廢掉這位身份卑賤的人,因為她會影響正常的宗廟祭祀之禮。董仲舒則認為,魯釐公聘楚國女人為夫人,把齊國的女人作為媵妾,齊國脅迫魯僖公立齊女為夫人。西宮是較小的寢宮,為夫人所居住。這似乎是在說,妾怎么可以住到這個宮中!這是懲罰驅逐的意思。因為天降災于此宮,《左氏傳》認為西宮是國君所居的地方。之所以夸大其名叫做西宮,是因為有西宮肯定會有東宮,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宮室。如果只說宮而不加區(qū)別指出,那就是全部都遭火災了。
魯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4年),“夏季,成周洛陽的宣榭著火”。榭是用來存放樂器的地方,宣是榭的名稱。董仲舒和劉向都認為,魯宣公十五年時,王札子殺掉成周的召伯、毛伯兩位大夫,周天子沒有辦法誅殺王札子報仇,所以才引起這場火災。上天發(fā)出的告誡似乎是說,政令都不能行使了,還存放這些禮儀樂器有什么用處呢?《左氏傳》中說:“成周洛陽的宣榭著火,是人為縱火。人為縱火叫作火,因天災降臨的火叫作災?!遍窟@種建筑,本來是講習武藝的坐屋。
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二月甲子日,新落成的宮室發(fā)生火災”?!豆攘簜鳌氛J為這座新宮是魯宣公居住的,之所以不按謚號稱為宣宮,是出自于對魯宣公的恭敬。劉向認為,當時魯國三桓的子孫開始把持國家政權,魯宣公想要除掉他們,擔心不能成功,就派遣大夫公孫歸父到晉國去求助。公孫歸父還沒有返回時,魯宣公就死掉了。三桓這三家就向魯成公誣告公孫歸父。魯成公竟在父親去世還沒埋葬時,聽信讒言驅逐了公孫歸父,他被迫逃奔到齊國。因此,上天降下火災燒毀了魯宣公的宮室,象征魯成公不遵行父命。另外一種說法是,魯宣公的這三家是親近的宗室卻不遵守禮義,就像當年魯宣公殺掉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前太子赤而自立為君一樣,都是不守遵禮義殺害至親的人。上天降災燒毀魯宣公的宮室,就是要除掉這三家的意思。董仲舒認為,魯成公在為父服喪期間并不哀痛,竟然多次興兵打仗,所以上天降災燒了他父親的廟堂,揭露有失為子之道,不能尊奉宗廟。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次火災是在告誡人們,魯宣公殺掉國君后自立,是因為魯宣公本來就不應該居于魯國列祖列宗之位。
魯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春季,宋國發(fā)生火災”。劉向認為這是因為先前宋公聽信讒言,放逐了大夫華弱,華弱被迫投奔魯國而引起的?!蹲笫蟼鳌分姓f:宋國發(fā)生火災。當時樂喜擔任宋國司空,他事先做好各項滅火準備:拆除小房子,不便拆除的大屋子全部涂上泥巴防火,擺列好盛土、裝土的簸箕等工具,備齊汲水用的繩子和瓦罐,準備好盛水的大缸等容器,池塘也都蓄好水,堆積好沙土,修繕防火設備,甚至于標明明火所來的方向。調集役夫,命令郊外村鎮(zhèn)農民趕赴火災現場。還命令各官員,要謹慎執(zhí)行各自職責。晉侯聽說后,問他的大夫士弱:“宋國發(fā)生了火災,從他們的應對來看,是他們知道天道,這是怎么回事?”士弱回答說:“古代的火正之官,有的配祭于心宿,有的配祭于味宿,分別管理用火和禁火。這是因為味宿是鶉火星,心宿是大火星。陶唐氏和帝堯時的火正是關伯,他住在商丘,負責祭祀大火星,用大火星來做標志計算時節(jié)。后來相土沿用了這一做法,所以說商朝以大火星作為祭祀主星。商朝人觀察到他們的災禍或者敗亡的端倪及征兆都先從大火星的變化上表現出來。因為這樣,所以他們知道了天道?!睍x侯又問:“這是必然的火災嗎?”士弱回答說:“這還在于人道。如果國家動亂,上天就不再顯示天象,所以會看不到?!?/p>
其中的解釋是:古代的火正叫做火宮,掌管祭祀火星之事,執(zhí)行有關用火防火政令。在暮春晚上心宿會出現在東方,而味宿、七星、鳥宿等星正在南方,這時可以用火;到了晚秋季節(jié),火星不見,這時就不要用火,這樣才能順應天時,解救百姓疾苦。帝嚳時期的火官是祝融,帝堯時期的火官是閼伯,黎民百姓依賴于他們的恩德,所以在他們死后被敬為火祖,配祭火星,所以說“有的配祭于心宿,有的配祭于味宿”。相土是商朝始祖契的曾孫,接替閼伯主持祭祀火星。宋國是商朝人的后裔,世代相襲負責用火星進行占卜,所以能預見到火災發(fā)生。賢德的君主看到天象變化,能以道治國來防止災兇;昏亂的君主則看不到天象,上天不會預先警告他,所以說并不能預見天道。
魯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五月甲午日,宋國發(fā)生火災”。董仲舒認為,魯國伯姬嫁到宋國五年,宋恭公去世,伯姬幽居深宮守節(jié)三十多年,還一直為國家發(fā)生的患亂憂傷,這樣就積陰而生陽,所以就發(fā)生了火災。劉向認為,這是先前宋恭公聽信讒言殺掉了太子痤,從而應驗了火上為炎的懲罰。
魯襄公求雨
黃其軍
作于2021年6月21日(古歷辛丑年五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