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8
提起鄭和下西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曾多次提及這次大規(guī)模的遠洋航行。明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遠航,他率領龐大的船隊出發(fā),經(jīng)過并訪問了三百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一直到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遠洋航行的旅途中病逝。鄭和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遠洋航行,不僅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還大大加深了中國同世界的聯(lián)系。
鄭和下西洋在二十八年的時間里遠航了七次-,除了隨行人的記載之外,這次遠航還留下了大量的檔案資料。然而這些資料卻在幾十年的明朝檔案庫中不翼而飛,時至今日仍然不見蹤影。近百年來,鄭和下西洋檔案的去向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對于鄭和下西洋檔案丟失,一直有這樣一直說法:劉大夏擅自燒毀檔案。
萬歷年間嚴從簡出版一本書,名為《殊域周咨錄》。在書中提出,劉大夏燒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其原因是遠洋航行勞民傷財,劉大夏為了阻止皇帝再次下西洋而燒毀檔案。嚴從簡是當時著名的外交家,他所著的《殊域周咨錄》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人們大都對書中所載之事十分信服,因此劉大夏燒毀鄭和下西洋檔案的事件被后世廣為流傳。
近些年來,隨著對這件事的進一步研究,諸多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嚴從簡書中記載之事可能有誤,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不可能被劉大夏所燒毀。原因之一在于,《大明律》中明確規(guī)定,對毀壞檔案者進行嚴厲的懲罰,如果劉大夏真的燒毀了檔案,他不能安然無事,甚至還不斷升官,這與法律相違背。原因之二在于,劉大夏曾經(jīng)為了阻止皇帝攻打安南,將攻打安南的檔案私自藏了起來,皇帝沒有見到檔案就放棄了攻打安南的想法。劉大夏藏匿攻打安南資料和劉大夏燒毀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存在著驚人的相似,確實像是同一人所為。然而在劉大夏的墓志銘中,只記載了劉大夏藏匿安南資料之事,卻對燒毀鄭和下西洋資料的事情只字未提,未免有些奇怪。
時至今日,鄭和下西洋檔案的最終去向仍然沒有定論。小編認為檔案一直保存于明朝檔案庫中,一般人基本看不到,更不要提藏匿或者燒毀了,因此劉大夏燒毀鄭和下西洋檔案的觀點尚有值得商榷之處。小編認為能夠讓檔案徹底消失不見無外乎兩種情況:天災和人禍。
何為天災?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檔案保存并不像現(xiàn)代這樣小心翼翼,《明宮史》中曾記載,明朝當時的檔案管理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和不當之處,大量的檔案因為蟲蛀、鼠咬、發(fā)霉甚至火災而遭到破壞,損失嚴重。其中很有可能包含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何為人禍?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數(shù)量眾多,且意義重大,一般人自然是不敢輕易下手藏匿或者銷毀,然而位高權重的皇帝卻不是一般人。鄭和下西洋雖然宣揚了國威,開拓了視野,也加強了與世界的聯(lián)系,然而這些都是后人的觀點。當時人們對鄭和下西洋事件的看法卻是過大于功的。鄭和下西洋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站在百姓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于百姓沒有絲毫的好處可言的,甚至還重重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因此當時大多數(shù)人對遠洋航行持反對態(tài)度。在這種壓力之下,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和威嚴下令秘密燒毀檔案也是極有可能的。
然而這些也都只是猜測而已,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這些觀點,有興趣的可以深入研究一下,沒準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喲。歷史的真相總是藏在層層迷霧之下,常常真假難辨,不過這也許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不翼而飛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呢?大家對鄭和下西洋檔案的去向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