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飽腹感一段時間之后,我按個人體驗,想給這個模糊的說法加上一個比較容易操作的定義,在這里和大家交流,看看是否妥當。
所謂十成飽,就是一口都吃不進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所謂九成飽,就是還能勉強吃進去幾口,但是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里已經(jīng)脹滿。
所謂八成飽,就是胃里面感覺到滿了,但是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所謂七成飽,就是胃里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jīng)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習慣性地還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的事情。最要緊的是,第二餐之前不會提前餓。
所謂六成飽,就是撤走食物之后,胃里雖然不覺得餓,但會覺得不滿足。到第二餐之前,會覺得餓得比較明顯。
所謂五成飽,就是已經(jīng)不覺得餓,胃里感覺比較平和了,但是對食物還有較高熱情。如果這時候撤走食物,有沒吃飽的感覺。沒有到第二餐的時間,就已經(jīng)餓了,很難撐到下一餐。
再低程度的食量,就不能叫做“飽”了,因為饑餓感還沒有消除。
七成飽,就是身體實際需要的食量。如果在這個量停下進食,人既不會提前饑餓,也不容易肥胖。但是,大部分人找不到這個點,經(jīng)常會把胃里感覺滿的八成飽當成最低標準,甚至到了多吃一口就覺得脹的九成飽。這樣,如果餐后沒有足夠的運動,必然就容易發(fā)胖。
很多人說:你怎么能感覺出來這么細致的差異呢?我根本不知道到了幾成飽???這是因為吃飯的時候從來沒有細致感受過自己的飽感。如果專心致志地吃,細嚼慢咽,從第一口開始,感受自己對食物的急迫感,對食物的熱情,吃的時候速度的快慢,每吃下去一口之后的滿足感,饑餓感的逐漸消退,胃里面逐漸充實的感覺......慢慢就能體會到這些不同飽感程度的區(qū)別。然后,找到七成飽的點,把它作為自己的日常食量,就能預防飲食過量。
對飽的感受,是人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天生具備。不過,這種飽感的差異,一定要在專心致志進食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如果邊吃邊說笑,邊吃邊談生意,邊吃邊上網(wǎng)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那么,為什么很多人從小都不曾知道七成飽的理念呢?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父母規(guī)定食量,必須吃完才能下飯桌,從來不曾按自己的飽感來決定食量。這樣,他們漸漸喪失了感受饑飽的能力,不餓也必須吃,飽了也必須吃完。因為父母通常都希望孩子多吃一些,總是多盛飯,多夾菜,使孩子以為一定要到胃里飽脹才能叫做飽,結(jié)果打下一生飲食過量的基礎(chǔ)。
在外就餐時,食物的分量通常也都是按照胃口最大、口味最重的人來設(shè)計的。很多人習慣于給多少吃多少,把食物吃完的時候,實際上也已經(jīng)過量了。一些加工食品也一樣,都盡量把一份設(shè)計得大一些,讓人們習慣于多吃。這樣對商業(yè)銷售有利,但是對于消費者控制體重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