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回歸到我們初時的話題,關于語文教育,語文教學,“須臾不能離也”的是我們教語文需要教知識,更要教文化。在中國,教文化就是教育孩子變成真正的中國人,而不是變成外國人,或者變成外星人,更不是變成沒有思想、沒有人格、沒有作為的人。因為文化,尤其是先進的文化是生生不息且趨于上進、適于發(fā)展的。
不僅中國文化,世界上有著悠久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都是如此,通過教育得以傳承,得以優(yōu)化,得以發(fā)展。印度奧修在他的《天下大道》里解說老子的《道德經》,他的那種發(fā)自心靈深處的述說,是很多學者難以望其項背的。因為一些學者只是在解說知識,而奧修則用自己的生命感悟來談老子的生命之悟,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猶太人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但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最多。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猶太人對于自己的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親近在世界是罕見的。在傳統(tǒng)的猶太社團里,兒童很小就接受了讀經教育。根據猶太經典《密西拿》的規(guī)定:兒童六歲開始學習讀經,最通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背誦,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讀成誦?!栋⒉兀邯q太智慧書》寫道:“學問,不進則退;不讀經,毋寧死?!痹趯W者們當中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圣經》是最值得夸耀的事。
猶太人的兒童教育盡管是超世俗的,浸潤著濃厚的宗教神學氣氛,但正是這種早期教育的封閉性和傳統(tǒng)型特征,才能使四處漂泊的猶太人抗拒驅逐的壓力與同化的潮流,使其不同化、不消亡,并保持了這個民族特有的謙遜、誠信、勤奮、好學、自信等高貴的品質。而且,猶太人的女性即使工作再好,薪水再高,生了孩子以后一般就不工作了,因為她們的任務就是教育孩子,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她們必須全力以赴,而教育的很大內容就是教導經典、傳承品格。
猶太人熱愛讀書學習的文化可謂歷史悠久。在古代,不少猶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擺放著各種書籍,因為他們相信,在夜深人靜時,死去的人會出來讀書。猶太人家庭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那就是書櫥一定要放在床頭,要是放在床尾,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會遭到人們的鄙視。猶太人愛書但從不焚書,即便是一本攻擊猶太人的書,也不會遭到被焚毀的厄運,這也從一個方面看出猶太人的大度和涵容。
由此可見,經典文化便可以增長人的智慧。智慧能夠穿透時空而一直閃耀著光芒,就是因為它是文化之根,生命之本。如果沒有經典的指引,人是不可能有智慧的。如果沒有文化的浸潤,人是不可能體會生命的精彩的。
語文教學就是要有文化、有品位,讓生命流動其間,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體會真真正正的成長,并達至審美的生命狀態(tài)。
王崧舟:有文化的語文課堂,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中國文化精神,更是中國思維、中國智慧、中國情懷、中國美感、中國氣派、中國意識,那便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靈魂。神州之“神”,神在“文化”。晚清詩人王湘綺有詩云:“不信神州尚有神?!标愐〗釉娫疲骸罢l問神州尚有神?”我不揣淺陋,歪對一句:“喜看神州尚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