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隱 《安定城樓》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譯文】 我平生一直想在年老頭白時歸隱江湖,自在地安度晚年;但希望是在建立一番回轉(zhuǎn)天地的大事業(yè)之后,才駕一葉扁舟歸去。

  【出典】 晚唐  李商隱  《安定城樓》

   注:


   1、  《安定城樓》 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  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  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雛竟未休。


   2、注釋:

     安定:郡名,即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唐代涇原節(jié)度使的治所。

     迢遞:此形容樓高而且連續(xù)綿延。謝朓《隨王鼓吹曲》:“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font>

     枝外:一作“枝上”。

     汀洲:汀指水邊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此句寫登樓所見。

     賈生:指西漢人賈誼?!妒酚洝べZ生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庇帧稘h書·賈誼傳》載:賈誼認為“時事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太息者六。“因此”數(shù)上書陳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并未采納他的建議。后來他嘔血而亡,年僅33歲。李商隱此時27歲,以賈生自比。

     垂涕:一作“垂淚”。

     王粲:東漢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度龂尽の簳ね豸觽鳌份d:王粲年輕時曾流寓荊州,依附劉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樓賦》,其中有句云:“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李商隱此以寄人籬下的王粲自比。

     永憶:時常向往。

     江湖歸白發(fā):年老時歸隱。

     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乘扁舟歸隱五湖。李商隱用此事,說自己總想著年老時歸隱江湖,但必須等到把治理國家的事業(yè)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不知”二句:鹓雛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像鳳凰的鳥?!肚f子·秋水》:“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谑腔葑涌郑延趪腥杖?。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l(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李商隱以莊子和鹓雛自比,說自己有高遠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祿之輩,但讒佞之徒卻以小人之心度之。


    3、譯文1:

    高大城墻上有百尺高的城樓,在綠楊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為的賈誼徒然地流淚,春日登樓的王粲再度去遠游。常向往老年自在地歸隱江湖,要想在扭轉(zhuǎn)乾坤后逍遙扁舟。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對鹓雛的愛好也猜忌不休。

   譯文2:

   高大綿長的城墻上,有百尺的城樓。在那綠楊林子外面,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為的賈誼徒然流淚,春日登樓的王粲再度遠游。常向往老年自在地歸隱江湖,要想在扭轉(zhuǎn)乾坤后逍遙扁舟。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對鹓雛的愛好也猜忌不休!

   譯文3:

   登上高聳百尺的安定城樓,綠楊樹邊的洲渚眼底盡收。賈誼上書未售淚涕流,王粲春日登樓思遠游。一生淡泊名利老時歸隱,功成名就以后再乘舟。俊鳥那里會去吃臭鼠肉,我根本無意與你們爭斗。

   譯文4:

   獨自登臨安定城樓,汀洲美景盡收眼底。想起當(dāng)年賈誼作《治安策》痛陳時事,王粲遠游避禍荊州,卻都是一身抱負空投,英才埋骨于荒冢。雖然如此,先賢往事歷歷,但我仍盼望他日能得君垂顧,作一番報國安邦以籌天下的大事,等到白發(fā)皓首,發(fā)疏齒搖,也就學(xué)陶朱公放一小舟縱情江湖,豈不快哉?可是,可是如今天下小人之心橫肆。就如那鴟鷹嘴含腐鼠,一心一意的提防鵷雛要來搶奪,卻不知那鵷雛其實根本不屑一顧啊。


   4、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  ,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shù)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xué)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fēng)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李商隱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歲登科進士,位終安陽令,祖父李俌,位終邢州錄事參軍。父親叫李嗣  。李商隱出生時,其父李嗣正任獲嘉縣令。三歲左右,李商隱隨李嗣赴浙。不到十歲,李嗣去世。李商隱只得隨母還鄉(xiāng),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zé)任。李商隱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李商隱“五歲誦經(jīng)書,七歲弄筆硯”,回鄉(xiāng)后曾從一位精通五經(jīng)和小學(xué)的堂叔受經(jīng)習(xí)文,至十六歲,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此外,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一手好文章。

    幼年的環(huán)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于儒家體系,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同時,他頗能獨立思考,很早便對“學(xué)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說教不以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樣大膽的想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賀奇崛幽峭的風(fēng)格和南朝輕倩流麗的詩體,曾仿照它們寫了許多歌唱愛情的詩篇,如《燕臺》、《河陽》、《河內(nèi)》等。待屢次下第和被人譖毀的遭際向他顯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嶇不平,他的詩便開始表現(xiàn)出憤懣不平之氣和對社會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變以血淋淋的現(xiàn)實打開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創(chuàng)作上都大進一步。這時他寫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詩,批判腐朽政治已相當(dāng)深刻有力。

   

    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占廿二首,數(shù)量位列第四。據(jù)《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傳。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占了相當(dāng)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于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fā)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

   李商隱詩歌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后,唐代七律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隱繼承了杜甫七律錘煉謹嚴(yán)、沉郁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艷色彩、李賀詩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獨特風(fēng)格。如《重過圣女祠》借愛情遇合,于寫景中融合比興象征,寄寓困頓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將李賀古體詩的奇艷移入律詩,語言綺麗而對仗工整,音律圓美婉轉(zhuǎn),意象極美。但他的詩中因愛用僻典,詩的整體意旨往往隱晦。其次,李商隱將人生慨嘆的抒寫向更深細隱晦方面發(fā)展,善于用艷麗精工的藝術(shù)形式表達惆悵落寞的情緒,詩中充滿了迷茫與悲涼的體驗,作品深婉精麗、韻味深厚,“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種朦朧美。如《錦瑟》,關(guān)于其詩意,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寄托說、戀情說、聽瑟曲說、編集自序說、自傷身世說等多種解釋,表達幽微深遠,具有朦朧美。再次,他的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心靈的象征,是一種純屬主觀的生命體驗的表現(xiàn)。李商隱的七絕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夜雨寄北》、《夕陽樓》等,較多抒寫身世之感,感情細膩,意境婉約,詩中貫穿著身世和時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調(diào)和憂傷美,在藝術(shù)上更是細美憂約、沉博絕麗,在精工富麗的辭藻中,朦朧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思,成為傷感唯美文學(xué)的典型。

    李商隱的詩歌有廣泛的師承。他悲愴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詩歌意旨的遙深、歸趣難求的風(fēng)格與阮籍有相通之處。杜甫詩歌憂國憂民的精神、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齊梁詩歌的精工艷麗以及李賀詩歌的幽約奇麗的象征手法和風(fēng)格都影響了李商隱。李商隱的一些長篇古體,雄放奇崛又近于韓愈;他還有少數(shù)詩歌清新流麗、純用白描,脫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隱善熔百家于一爐,故能自成一家。


   5、《安定城樓》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抒發(fā)了作者雖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并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的堅定胸懷,充分地體現(xiàn)了作者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fā)精神。全詩語言含蓄犀利,痛快沉著,用典工麗典雅,極富神韻。頸聯(lián)兩句寫平生抱負,筆力遒勁,境界闊大,意味深長,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句。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王茂元拜涇原節(jié)度使。開成三年(838年),李商隱考中進士以后,便到?jīng)茉垂?jié)度使王茂元幕下當(dāng)了一名幕僚,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兒。安定城,故址在現(xiàn)今甘肅省涇川縣以北,是唐代涇源節(jié)度使的治所。在持續(xù)于中晚唐歷史上達數(shù)十年之久的“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曾經(jīng)得到作為牛黨重要人物的令狐楚父子的幫助,而王茂元卻偏被人們看成是李黨人物。因此,這一年李商隱繼進士及第后參加吏部博學(xué)宏詞科考試時,便受到朋黨勢力的排斥,不幸落選,失意地再回到?jīng)茉?。正是春風(fēng)吹柳、楊柳婆娑的季節(jié),詩人登上涇源古城頭——安定城樓,縱目遠眺,看到朝政的混亂,腐敗勢力的橫行,有理想和才干的人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國憂時和自傷身世的無窮感觸,于是,寫下這首七律遣懷。

   

    此詩首二句登樓即景:登上高聳百尺的安定城樓,遠處綠楊樹邊的洲渚盡收眼底。按涇州城東有“美女湫”廣袤數(shù)里(見《太平廣記》),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樓;望最遠之處,高瞻遠矚,氣象萬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壯志、無窮感慨都由此生發(fā)。

    三、四句先以兩位古人自比。賈誼獻策之日,王粲作賦之年,都與作者一般年輕。賈誼上《治安策》,不為漢文帝所采納,因《治安策》開頭有“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之語,故謂“虛垂涕”;作者應(yīng)博學(xué)宏詞科試而名落孫山,其心境與賈誼上書未售,同樣縈紆抑郁。王粲避亂至荊州,依劉表;作者赴涇州,入王茂元幕,都屬寄人籬下。用兩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當(dāng)前的處境和心情,取擬于倫,十分貼切。這是第一層。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負。作者的遭遇雖然困頓,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減損。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時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踐,“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見《史記·貨殖列傳》)。意謂:自己早有歸隱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轉(zhuǎn)坤之時,頭飄白發(fā),身入扁舟。永憶江湖,即懷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業(yè)之志。兩者似相反,實相成。因為如果沒有永憶江湖的志趣,便成為爭名逐利的祿蠹巧宦,就不會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這里,這個“永”字下得很好,這個字,有力地表達作者畢生的抱負。這兩句詩,既灑脫,又遒勁。清代查慎行謂“王半山(安石)最賞此聯(lián),細味之,大有杜意”(《查初白十二種詩評》)。從詩的表達形式著眼,錘字堅實,結(jié)響凝固,工力固頗近社詩;而更為關(guān)鍵的,這兩句詩反映了封建社會里才志之士的積極向上思想,既懷著恬淡的心情,又有擔(dān)當(dāng)事業(yè)的志氣,這與杜甫的胸襟懷抱,極為相似,因為王安石也從這兩句詩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擊節(jié)稱賞。這是第二層。

    七、八句借莊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祿,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測。寓言謂:惠施相梁,生怕莊子爭奪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莊子去見惠施,坦率地對他說;鵷鶵(傳說中與鳳凰同類的鳥,莊子自比)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從來不會把鴟(鷂鷹,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當(dāng)美味而希羨?。ㄒ姟肚f子·秋水》)意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顧,你切莫杞人憂天,自相驚擾。這兩句詩,既闡明自己沒有患得患失的私心雜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寧靜,為上面“永憶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論證;又表示對世間一切惡濁事物,睥睨蔑視,決不妥協(xié)容忍;還尖銳地批判那些捧住權(quán)位不放的祿蠹,對他們盡調(diào)侃奚落的能事。據(jù)近人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作者應(yīng)博學(xué)宏詞試被擯,是由于牛黨的打擊,誠如是,這時句詩乃是有的放矢的。這是第三層。

    這首詩,筆力健舉:風(fēng)骨清峻,結(jié)構(gòu)嚴(yán)謹,而語句靈活變化,特別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賈誼、王粲的身世遭遇與作者有相似之處,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賈生垂涕、王粲遠游,比擬自己的憂時羈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奮發(fā)有為又遭受壓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躍然紙上。復(fù)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達出來,現(xiàn)在借助莊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榮利的猖介品質(zhì),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狀態(tài),還反擊了政敵的惡意中傷,如此用典,既靈活,又確切,既含蓄,又銳利,充分發(fā)揮了典故的功能。

    紀(jì)昀:“江湖”、“扁舟”之興,俱自“汀洲”生出。故次句非趁韻湊景。五六千錘百煉,出以自然,杜亦不過如此。世但喜其浮艷雕鐫之作,而義山之真面隱矣。許印芳:五六句,上四字須作一頓,下三字轉(zhuǎn)出意思,方有味。言己長念江湖不忘,而歸必在白發(fā)之時,所以然者,為欲挽回天地也;天地既回,而后可入扁舟,歸江湖耳。句中層折,暗轉(zhuǎn)暗遞,出語渾淪,不露筋骨,此真少陵嫡派。(《瀛奎律髓匯評》)


   6、《安定城樓》的全詩是: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這首詩是李商隱于開成三年在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府中寫的。其時他飽受朋黨傾軋之苦,心情十分沉重。詩中他以西漢漢文帝時的青年政治家賈誼和東漢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自比,抒發(fā)了他要干一番大事(欲回天地)的心情和干完大事后退隱江湖(入扁舟)的愿望。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是說長期打算,永遠向往在年老后回歸民間,回歸自然。當(dāng)然在回歸前希望做一番回天轉(zhuǎn)地的大事業(yè)。

    中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基本上都脫不開儒家文化的處世思維:“達則兼濟天下,貧則獨善其身”。就是說如果運氣好,事業(yè)發(fā)達,可以做官的話,就為國家,為老百姓做一番事業(yè),如果運氣不好,自己也貧困潦倒的話,就想辦法退身江湖,保全自己。范仲淹所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本褪沁@種想法的寫照。

   因此知識分子無不在廟堂和江湖,即朝庭和民間尋覓棲息所。朝庭可以做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作威作福,因此常常有很大的引誘力,但官場險惡,,因此江湖有時也有很強的感召力。

   比如陶淵明,在官場不舒服,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守拙歸園田”,走向了江湖。,并且自認為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痹诮兴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憋@得非常自在愉快。

   又比如李白,起先削尖腦袋拼命想做官,后來做了官之后才知道官味并不好,于是他長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币不貧w了江湖。

   總之江湖永遠是知識分子的避難所和棲息地,在官場操勞,疲倦了,厭煩了,就走向江湖,伸展一下疲憊的筋骨,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又是一番新的天地。除非江湖也被官場控制和壟斷,像建國后有幾個歷史時期那樣,官場上把你驅(qū)逐出來了(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取消工資。)但在江湖并不給你自由和尊嚴(yán)(戴上帽子,交給群眾管制,監(jiān)督勞動。)許多知識分子最后只好選擇自殺,因為在官場和民間他遭到了全面專政,已經(jīng)沒有了路。

   當(dāng)然這種情況只是在很少的特殊歷史時期出現(xiàn)。一般情況下江湖的大門永遠暢開,永遠四通八達。因此許多人都“永憶江湖”,希望年老后回歸和投入(歸白發(fā))江湖。


    7、每讀史至一個王朝的末期,歷史的記載常給人留下一堆雜亂無章的印象。民生的困苦觸目驚心,宮廷上走馬換燈式的變局似一幕幕層出不窮的鬧劇。世相的紛繁無序令人眼花繚亂,一種無力回天的敗落近乎宿命般難以理喻。有唐一代因其輝煌的文治武功引后人無限遐想,而它耗散心魄的過程就尤其使人扼腕長嘆。


    安史之亂無疑是中華民族千古之痛,歷史從燦爛的頂峰開始跌落。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擅權(quán)一次又一次重挫帝國的元氣。及至晚唐,國運變得愈來愈撲朔迷離,整個民族仿佛是漂流在大海上的航船失去了目標(biāo)。政治上舊弊未除而新患又生,一場持續(xù)了四十年的“牛李黨爭” 加重了朝綱的腐敗。這一次朋黨之間的傾軋就連晚唐最偉大的詩人也莫名其妙地深陷其中無以自拔,給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史添上了悵惘的一筆


    這位大詩人就是唐代詩壇的殿軍入物李商隱,他身后家喻戶曉的聲名比之其一生的坎坷遭遇常令人不勝唏噓。詩人早年的經(jīng)歷就頗值得同情,九歲喪父,家無長物,生活困窘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 作為長子且身后尚有弟妹五人,他肩上的擔(dān)子也夠沉的了。為了全家的生計,他在歷世擇業(yè)上沒多少選擇的余地。這位家無恒產(chǎn)且出生小官僚家庭的讀書人,做官成了唯一的出路。在那個以詩文取仕的時代,所幸的是他從少年起就練就了一手好文章,以至于因擅長古文早早就與一些士大夫開始了交游。


    李商隱十七歲時,不知是因為父執(zhí)的關(guān)系還是文章出眾,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聘李商隱入幕任巡官。這對飽受艱虞困頓的李商隱來說,無疑是一次無法推拒的機會,他欣然入幕,躊躇滿志,而未來的遭際也在此埋下了伏筆。


    所謂“牛李黨爭”,就是以牛僧儒,李宗閔為首的一派與李德裕,鄭覃為首的一派,長期而激烈的政治傾軋。他們在政見上并沒有什么真正大的分岐和對立,而主要為派系之間的意氣和權(quán)力之爭。他們互相攻訐弄得朝廷上烏煙瘴氣,以至唐文宗都慨嘆說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而令狐楚就是牛黨的重要成員,曾官拜宰相,權(quán)傾一時。


   令狐楚其人倒頗有才具。唐代官方文書通用今體(四六),善于做駢文是仕進的順利條件之一。而令狐楚則是做今體章奏的高手,就連愛好文墨的唐德宗也對其稱許有加。李商隱入幕后,令狐楚對他格外關(guān)照,親自指導(dǎo)他做今體文,并讓他與其子令狐绹交往。很快李商隱就青出干藍,以擅長今體文而名聞當(dāng)世。此時的科場也為朋黨之爭所滲透,李商隱曾兩次赴京應(yīng)進士舉都名落孫山,直到李商隱二十五歲第三次應(yīng)考時,才由己成為朝廷重臣的令狐绹的力薦下登進士第。應(yīng)該說令狐一家是有恩于李商隱的,李商隱對此也心存感激。他曾在<<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中寫道“百生終莫報,九死諒難追”,表達了自己對令狐楚的知遇之恩的深深謝意。到后來與令狐绹疏遠和反目時,他每憶起當(dāng)年的交游和情誼就傷感不已。


   導(dǎo)致李商隱后來處境尷尬并終身郁郁不得志的原由是:李商隱在令狐楚死后不久,入了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幕府,而王茂元當(dāng)時被視為李黨。更以其對李商隱的賞識,把自己美麗聰明的女兒也嫁給了他。由此遭到令狐绹的忌恨,視之為“背恩無行”。其實當(dāng)時的李商隱位微年輕,對朝廷顯貴們之間的恩怨未必知情,何況他也急需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差事,他從來對黨派之爭毫無興趣,也沒料到以后竟如此為他人所不容。而令狐绹純屬一位政客,既無乃父之能又心胸狹窄。李商隱雖為此反復(fù)向他解釋,令狐绹仍一直耿耿于懷不予諒解。李商隱在<<九曰>>這首詩中曾因此感嘆道:


   曾共山翁把酒時, 霜天白菊繞階墀.


   十年泉下無消息, 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學(xué)漢臣栽苜蓿, 空叫楚客詠江蘺.


   郎君官貴施行馬, 東閣無因得再窺.


   就詩歌而論, 李商隱是晚唐詩人中成就最高的, 而且今體章奏的水平赫赫有名. 以唐代對詩文的重視, 他被擢拔而列居顯宦應(yīng)該不是難事. 何況他滿腦子忠君報國的思想, 一心渴望建功立業(yè), 也頗留意于官場上的進取. 他輾轉(zhuǎn)于各幕府之間, 雖所任吏職都不高, 卻常為主政者器重并委以重任. 如鄭亞出為桂州刺使, 桂管觀察使期間, 李商隱被延聘為幕府中的支使掌書記. 鄭亞不僅在重要章奏上依仗他, 還為了交通諸侯爭取援助, 曾派李商隱出使江陵, 與任荊南節(jié)度使的鄭肅發(fā)展緊密的關(guān)系. 當(dāng)鄭亞治下的昭州缺乏刺使的適當(dāng)人選時, 竟派只有幕職的李商隱暫攝昭州. 這些都說明李商隱是頗具政治才干的. 象他這樣一位有抱負的杰出人才, 在朝中每次只能得到一個不過六品的閑官. 逼得他屢次離開長安而側(cè)身幕府浪跡天涯. 唐代士大夫是重視朝官輕視外任的, 由此可以推斷出他在朝中所遭受的排擠有多大, 一首<<安定城樓>>道盡了個中滋味:


   迢遞高城百尺樓, 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淚, 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鵷雛竟未休.


   不幸和苦難雖難免令人意氣消沉, 但憤而為文也使李商隱的詩歌不同尋常起來. 政治上的忌諱導(dǎo)致他的詩朦朧晦澀, 意旨幽遠. 心中的郁悒所孕育的慷慨之氣, 使他的詩風(fēng)沉郁頓挫直追杜甫. 王安石說:” 唐人知學(xué)老杜而得其藩籬者, 唯義山一人而已”, 可謂不刊之論. 在他詩中時常表現(xiàn)出來的纏綿悱惻之情, 是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富于審美意味的流露. 而他化用典故之妙, 能指和所指渾然一體所營造的意境之美, 從古至今無人能出其之右.


    縱觀李商隱凄苦的一生, 也許對他最大的打擊來自夫人王氏的早逝. 夫妻倆感情相當(dāng)好, 對處處受挫長期漂泊在外的李商隱來說, 這個美滿的家庭無疑是他精神上的重鎮(zhèn). 王氏的去世不但使李商隱失去了一位相依為命的伴侶, 也使兒女們幼失慈母孤苦無依. 他沉痛地嘆道:” 更無人處簾垂地, 欲拂塵時簟竟床. 嵇氏幼男猶可憫, 左家嬌女豈能忘.” 從此以后李商隱變得意緒蕭然, 情緒大大低落. 他在梓州刺史, 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孤獨自憐, 很少與人來往. 柳仲郢舉行的宴會和游樂, 他也常常稱病不去. 甚至為排遣愁悶一度以佞佛相慰,自己出錢在長平山慧義精舍經(jīng)藏院創(chuàng)建了石壁五間,并用金字勒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大概因為看到李商隱中年喪妻,生活孤獨,柳仲郢曾打算賜一名樂伎給他,但李商隱卻婉言辭謝,這可以看出他對亡妻的感情之深。刻骨銘心的痛苦加深了他獨特的凄美憂傷之情,在他千古傳頌的名篇《錦瑟》一詩中臻于極致。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這首李商隱晚年所作的自敘詩,是他最令人著迷也被人詮釋最多的佳作。這是他一生詩化的概括,其意蘊深致,斑駁陸離,朦朧凄美的藝術(shù)形象,可謂詩史上晚唐鐘聲最動人肺腑的鳴響。不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此后詩唐之風(fēng)就一撅不振了,而帝國在千瘡百孔中也加快了衰亡的步伐。


   與李商隱同時代的兩位大詩人,其命運也與他有相似之處。一位是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的杜牧,他不僅詩文卓異,也極富政治頭腦,還熟知兵法。他作的《難言》一文針對時政鞭辟入里。武宗朝討劉稹時,他上書李德裕言兵事,史載討平劉稹的過程“略如牧策”。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終其一生也未能出將入相列位高官。原因是他曾入過牛僧儒的幕府,被視為牛黨,遭到李黨的排斥。他因此漸趨頹廢,以至于后來不無自嘲地寫道:“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嬴得青樓薄幸名?!崩钌屉[很贊賞杜牧的才華,曾賦詩道:“高樓風(fēng)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桃鈧簭?fù)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勛”。這不僅是對杜牧的辨護和安慰,也是夫子自道。


    溫庭筠也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是唐代最重要和帶開創(chuàng)性的詞宗,與李商隱情同手足,時人號為“溫李”。這位生活浪漫又性格傲岸的文人,也是因得罪了權(quán)貴而不得志。《唐詩紀(jì)事》里載:“宣皇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绹假其(庭筠) 修撰, 密進之, 戒令勿泄, 而遽言于人, 由是疏之?!?這種剽襲他人詩文而后惱羞成怒的行徑, 可看出令狐绹人品之低劣。


   李商隱晚境之凄涼真讓人不忍去想象, 歷史的記載對此僅片言只語, 語焉不詳, 只能從他詩文中才能找到令人黯然神傷的心跡.


   燕雁迢迢隔上林, 高秋望斷正長吟.


   人間路有潼關(guān)險, 天外山惟玉壘深.


  日向花間留反照, 云從城上結(jié)層陰.


  三年巳制思鄉(xiāng)淚, 更入新年恐不禁.


   <<寫意>>


   世道艱難之嘆, 窮愁末路之悲, 融入這如畫的詩境之中,其迷茫悵惘之情, 與早年奮發(fā)有為之慨恍如隔世. 詩人四十六歲就在貧病交加中結(jié)束了懷才不遇的一生, 他死后僅僅四十八年, 大唐帝國就在風(fēng)雨飄搖中轟然坍塌.

 

 

   8、"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潛藏其中的無奈與時間沉淀后透出的滄桑感,讓人感慨。

 透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小孔,也許不難看出,大多數(shù)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古代的一些文人似乎總有一種隱逸情結(jié).造成這種情結(jié)的也許有各個時代的客觀原因,或者文人自身的心態(tài),但是也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某些無法化解的遺憾.

 于丹說:讓我們用一生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其實,有很多遺憾是一生也化解不了的

 比如說: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

 比如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遺憾,

 比如說:"數(shù)風(fēng)流人物俱往矣"的遺憾.沒有誰可以超越時間的力量去化解無法化解的遺憾,而某些遺憾有時卻可以穿越時間的長度,把那些遺憾中的滄桑感概傳遞到今天.比如說廉頗老矣的遺憾.縱使有一腔碧血,滿懷熱誠,可是歲月不饒人,怎樣去克制自然生命衰竭的力量去展現(xiàn)自己的赤膽忠心呢?也許此時只有無奈而認命的搖搖頭,悄然走遠.于是也就有了"永憶江湖歸白發(fā)"的遺憾.是的,歲月不等人,沒有人可以改變?nèi)松拈L度,即使在以前所有的歲月里無限的添加了生命的厚度,仍然沒有可能改變這個殘酷的事實.那么即使白發(fā)歸去,未必就是甘心的.也就正是由于不甘心才會永永憶江湖。

 

   9、李商隱的用典,是出于不得已。在政治理想上,他受儒道兩家綜合影響,“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想要像范蠡一樣做出一番回旋天地的事業(yè),然后歸隱江湖。然而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籬下,輾轉(zhuǎn)于牛李黨爭兩派之間,科考受排擠,又失去政治自由。長期的幕僚生活,壓抑了他的身心。他的愛情之路更多痛苦與憂郁,與洛陽柳枝、玉陽宋真人、妻子王氏的三次戀愛,均多波折與阻隔。政治的失意、愛情的多折在那個禮教社會中都是敏感話題,再加上處境的惡劣,身份的卑下,抑郁、感傷、內(nèi)向的個性特質(zhì),使詩人經(jīng)常心事鉗口難言,“幾欲是吞聲”。把這些不得已表現(xiàn)在詩中,他多用典故、隱語等曲折表達自己的思想、說明當(dāng)前的問題。


    出于表現(xiàn)內(nèi)在情感的必須,圍繞主題,在政治詩、詠史詩中李商隱多用那些與自己身世相似或自己十分仰慕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融入詩中。譬如賈誼,這一寄托了詩人政治理想的人物,在義山詩中多次出現(xiàn)。有詠史題材的《賈生》,全篇用史事,僅選取漢文帝召見賈生長談卻“不問蒼生問鬼神”一事來推陳出新?!百Z生年少虛垂涕”,“賈生游刃極,作賦又論兵”,“空聞遷賈誼”,“賈傅承塵破廟風(fēng)”等等,各自用賈誼生平一事切合主題,烘托詩人感于身世、不失上進又受壓抑而產(chǎn)生的時刻不同的內(nèi)心情感體驗。詩人的主觀感受與依據(jù)它選取的典故本身的意蘊達到渾然天成之境,令讀者感覺新鮮、真實、貼切、完美。


    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令詩人身心頹廢,茫然不知所措中他陷入一個夢幻世界。他的愛情詩,就選取了一系列來自神話傳奇的非現(xiàn)實色彩的典故意象,諸如珠淚、玉煙、蓬山、青鳥、彩鳳、神女、碧城、靈風(fēng)、夢雨、紫府、瑤臺、秦樓等等,構(gòu)筑他那虛無縹緲的仙境或不可抵達的夢境。這些典故包含有凄迷的情緒色彩和象征意蘊,把詩人朦朧、迷離、虛無、執(zhí)著、傷感的內(nèi)在心境展露無疑、烘托到位。同樣,他們是為主題--對愛情的熾熱追求和追求幻滅的悵惘服務(wù)的,把主客觀意識融于一爐,于婉曲之中見深摯,詩歌的形式與意境統(tǒng)為一體,相得益彰。


   10、中國的讀書人一直有一種情節(jié)呢——仕或者隱。


   中國知識分子想要“出仕”的傳統(tǒng)應(yīng)是出自儒家?!墩撜Z》?子張篇第十九,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試想一下,古代讀書人既不耕作,也不經(jīng)商。但“士農(nóng)工商”,知識分子反而是最高的一個階層,這是為何?就是因為讀書人有一種兼濟天下的抱負,讀圣賢書,所為何事?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的理想。因此,知識分子讀書就是要“致仕”,這是從始至終儒家的教義。


    但是“出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在大多數(shù)時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君不見,古代有多少讀書人為了金榜題名而白頭神傷,具體可讀一讀《儒林外史》。政治清明時期還好,最多是多參加幾次科舉,考上了就出頭了。若是在政治腐敗或是國破家亡之際,那可真是“憂端齊終南”了,有抱負的讀書人有志難伸,看著國家一天天衰亡,人民飽受苦難。知識分子們沒有辦法平天下,就只好退居山林,也就是“隱”。因此“隱居”看似是瀟灑,實則包含了讀書人的痛苦和辛酸,他們不是不想出仕,而是無可奈何。


    但也不是沒有真的喜歡隱居的人,最出名的就是陶淵明了,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他寫的詩文是真的瀟灑。但陶淵明瀟灑的同時也有一種對天下人的仁愛之心。我們所熟悉的《桃花源記》表明上看起來是記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實則包含了陶淵明的一種悲嘆。文章最后一段說:“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人問津。”那個人人怡然自得的桃花源終究只是世外,俗世之人無法尋得。劉子驥是一個高尚的人,他想去找這個桃花源,為了離開這個痛苦的俗世。但是“尋病終”。之后更加悲哀,桃園已“無人問津”了,這是多么讓人悲嘆的事情。所以“隱”不是因為不想“仕”而是不能“仕”。


   這樣看來仕與隱似乎是相對立的,其實不然,古人都有一種功成身退的想法,就好像張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之后,便歸隱山林了。這是儒家知識分子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坝缿浗w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所以中國的仕與隱表面上看起來相反,其實二者也可以相成。


   但無論是仕還是隱,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是一個真正有理想有抱負的讀書人才能做得選擇,滿腦子功名利祿的人不會為此而痛苦而選擇,他們只會投機取巧,貪圖富貴。這樣的議題根本他們根本不會考慮。

 

   11、那日于午間行走,匆匆掠過兩旁春色,一江柔波,只覺腳步急促不得停閑。忽逢一翠枝拂面,才凝神細想緣何而奔走,不過作業(yè)之事云云。況時值周末,韶光正好,閑時尚多,我追趕的不過是了卻任務(wù)之后的下一次任務(wù),忙碌的不過是結(jié)束之后的下一次忙碌。如果說這是一種現(xiàn)代疾病,料想不只我一人有此頑疾。在此,并不是質(zhì)疑奮斗與創(chuàng)造不好,只是奮斗往往會成為人無限擴張的欲望的遮羞布,不光蒙住了別人的眼,更蒙住我們自己的心。我們便是沒有腳的一群飛鳥,不知何枝可棲,更忘了如何而棲。


    那日偶然見語文老師在洋槐樹蔭下躲著抽煙,晨霧未散,草露猶掛,一縷青煙從他指間逸出,飄飄然融化在濕潤的水汽里?;蛟S他是因為躲避檢查才來這邊一解煙癮之快,又或許此刻他并不如面上一般平靜自在。但他吞云吐霧之間分明透著一種閑適,然后滅煙轉(zhuǎn)身,步履略略遲緩地走來。可貴的是,雖身處如此緊鑼密鼓的天地間,而步調(diào)依舊穩(wěn)健緩慢,而這樣的人又能有幾個?也許清歡就是那一支煙的長度、一杯茶的溫度、幾頁書的厚度、一段石路的寬度。由心而生的清歡彌足珍貴,固若金湯。


   清歡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清淡的歡愉,清明的歡愉,清凈的歡愉……哪種解釋合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是不濃烈不厚重的。剔去了癡貪枉念,剔盡了榮祿功名,來不了轟轟烈烈,亦受不起驚天動地。清歡不過是守著一角的安適,偷一份閑暇,賒一點自在,滿足于如春筍般爽口的人生,如漿液般鮮嫩十足的原味。只需六七分飽,然后搖椅一躺,做一場精致的春夢。


   現(xiàn)在想來,單單抱怨這擁擠的天地倒成了人心喧囂的借口了。何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只需“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就夠了:何須“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只需窗外“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足矣。清歡,清歡,清歡,清凈的心底自生歡娛。


   人間有味是清歡,有味的是原來就美的塵世,有味的是安之若素的人心。

 

  12、江湖由來已久,似乎淡泊名利者,便攜手相忘于江湖。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江湖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與處于陸,相掬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此時,兩條魚便緬懷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識的生活。

江湖在中文中的本義是指四處流浪、賣藝、賣藥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這個詞也經(jīng)常與朝廷(官方政府)相對。如《岳陽樓記》中就用到江湖一詞。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追溯莊子,歷來以寓言的形式闡述玄妙的真理,可謂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為溪水不能容納更多,給人的感覺更是潺潺細水、清澈見底,我們不能忍心看到渾濁;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駭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覺望而卻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現(xiàn)意境,江有溪之雋永綿長、且有奔渤之勢,復(fù)雜的水境泥沙混雜;湖,另有海之深沉,無窮的生命蘊涵之中。人之悲哀,就在于江湖。

江湖也是熱血的,正所謂俠之江湖。數(shù)天下英雄,誰又不想成為風(fēng)清揚、張三豐、、郭靖、楊過這樣的傳奇人物?或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十年求一敗而不可得;或開山立派,成為萬人景仰的一代宗師。江湖人從來不乏激情。

此外,江湖還無時不充滿著憧憬和夢想。像風(fēng)一樣瀟灑,象云一樣自由;去象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去揮舞著刻有自己名字的寶劍,去完成屬于自己的那個夢想。江湖原來也可以是這樣美的!

但在武俠小說里描寫的江湖,多的卻是無奈。看著自己的師友至愛喋血黃沙,為報仇也只能效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報仇豈有那么容易的?投師訪友,是江湖人提高技藝得以報仇的關(guān)鍵,但江湖技藝是不能輕傳于人的,更不能濫授給他人。江湖人常說,藝業(yè)不可輕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要想把師傅的技藝學(xué)到手,不光人要勤懇,要靈醒,更重要的還要講機緣?!段饔斡洝防飳O悟空學(xué)藝一段對此有很細致地描述。

大多數(shù)江湖人都信命,所以劉皇叔在時運不濟時便說:“安心守份,不與命爭?!?。

而古龍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背蔀橐粫r經(jīng)典。至此,江湖的稱謂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廣的內(nèi)涵。

其實江湖說白了無非就是一個交際環(huán)境,對于武林江湖來講,不就是和一些武林人士打交道嗎?在大多數(shù)武俠小說中,似乎離開了八大門派的統(tǒng)一指揮,那些人就叫做邪惡組織。這樣江湖就有了門戶之爭。其實什么正派邪派,無非是同樣的利益驅(qū)使下做的一些無謂之爭,唐寅有句詩說的好:“不見古今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背蓴∏Ч攀?,不過是一時的意氣之爭罷了。

江湖!什么是江湖?江湖又在哪里?其實,只要你愿意,不論什么地方,都可以叫做江湖。江湖不是什么地方,它不過是人的意愿。社會進步到了今天,網(wǎng)絡(luò)也是一個江湖。君不見那些天天灌水的大蝦,有幾個不是通宵達旦、日以繼夜的?他們?yōu)榱税鸭野苍诰W(wǎng)絡(luò),直把雙眼熬成了二筒。

我們時下所說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但你脫離了一個交際圈包括從事的事業(yè)。就相當(dāng)于你脫離了這個江湖,但是依然會有另一個江湖等著你。因為,一個人是不可能一個人存在的。社會便是一個最大的江湖。所以嚴(yán)格講:我們每個人都生處江湖之中。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13、一直舍不得去無錫,因為無錫在我的夢里很美。因為那里有美麗的太湖,有我的偶像范蠡,有隨他扁舟而去的西施,有我喜愛的詞人秦觀,還有我喜歡的那句詞“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

但我終究還是來了,還來不及作任何準(zhǔn)備,五月二十一日,我就這樣灰頭土臉、蓬頭垢面的來了。仿佛要見初戀情人一樣,我的心既憧憬又害怕。她真如我想象中那么美嗎?她真的是我夢中“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的江南嗎?那首傳唱大江南北的《太湖美》,仍時時激蕩著我心頭柔軟的情懷。當(dāng)車從吳江駛過蘇州,到達無錫境內(nèi)的時候,我忍不住向窗外望去,只見一座座青峰在煙雨中若隱若現(xiàn),有的似含羞的少女梳理著發(fā)髻,有的如哀怨的少婦眺望遠方的情郎,而我仿佛就成了一騎翩翩少年,噠噠的馬蹄聲不經(jīng)意間撞入她們的夢里,彼此還來不及回眸,就已經(jīng)匆匆擦肩而過。

一路的蒼翠盛情的將我邀入太湖,一大片水域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我分明清晰地看到了它秀麗的輪廓。啊,朝思暮想的太湖啊,我終于見到它了。見過了洞庭湖的漁舟唱晚的詩意,仿佛一輩子不會再被別的湖水迷住,然而望見了你,我還是情不自禁的愛上了它。它的美是一種江南的秀美,是一種“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的婉約之美,也許湖水本身都是一樣的,是點綴的山色不同,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區(qū)別。站在岳陽樓上仰望八百里洞庭,心中念的是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站在黿頭渚上俯視三萬頃太湖,心中念的是那句“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大小情懷,也許自古就有之。

楚亡國破,屈子悲沉洞庭,可謂之大情懷;越終滅吳,范蠡扁舟而去,可謂小情懷。前者如唐詩一般波瀾壯闊、莊嚴(yán)肅穆;后者如宋詞一般婉約纏綿、嫵媚妖嬈。前者是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一種民族骨氣的體現(xiàn);后者是以小我成就大我,是一種人性彰顯的覺醒。正如一個男人一樣,應(yīng)該同時具備大情懷與小情懷,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太湖這種小我的情懷,可以追溯到三以天下讓的泰伯,這一開國君主的個性深深地影響了太湖文化,逐漸形成了它追求自由、崇尚個性的氣質(zhì)。而對像我這樣癡迷于宋詞的人,又怎能不喜歡它的那般清麗、明媚的小我情懷。

人應(yīng)該于天地之間尋求功名,建功立業(yè),若是不能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來,隱居太湖對于古代文人未必不是最好的選擇。而如今富庶的太湖岸邊,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連隱居此地也不過成了一份遙遠的夢。無錫的快速發(fā)展讓中國震驚,無錫的快速崛樹立了蘇南模式的成功典范,勤勞奮進的無錫人后來居上,讓一塊貧窮落后的土地變成了富庶之地。這其中不能不提到容氏家族的貢獻,讓這里成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源地,讓無錫真正走上了工業(yè)發(fā)展的道路,成為名副其實的“小上?!?。

站在船上,風(fēng)愜意的吹過臉頰,望著現(xiàn)代而秀美的無錫,又怎能不被它的美打動,怪不得秦少游去世后會選擇長眠于此,因為這是一塊詞人的理想之居,是一塊具有小我情懷的人性之城,也是一座包孕吳越的洞天福地。

愛無錫,也愛它“太湖西畔隨云去”的小情懷。


   14、“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想起文人騷客的感嘆,卻抵不過江渚之上漁樵的自在。有為是行動上的積極,無為是精神上的超越。許多時候,我們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結(jié)識更多出色的朋友,以為這些都是成功的必須經(jīng)歷??墒?,成功又究竟是什么?


  或許,成功只是給心找一個歸宿,并讓它變得豐盈。來做一個能與天地對話的人吧,投身一場美的歷程。這樣的歷程可以讓人學(xué)會孤獨,在孤獨中貼近自然。這樣的歷程可以讓人變得平和,用平和面對世界。這樣的歷程可以讓人懂得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美,用美來詮釋一生。


  我知道,一場風(fēng)景,一段路程,并不太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它只是存在腦海里的一段記憶。這些點滴積累的記憶,或許在某一天,會讓你發(fā)現(xiàn),最持久的快樂,不過是與自然心意相通。

 

   15、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

如果瑣碎庸碌的生活,已使你日漸厭倦,無奈雁陣南飛、冬去春來,走不出歲月既定的循環(huán)。如果傳奇人生,觥籌交錯里,壯志消磨、激情漸逝,不經(jīng)意已是人海浮沉,事故多于浪漫。如果翻涌心事、未曾說出的話語,已若浮云聚散、無所憑倚,不妨?xí)呵覕R下手邊的事物,隨我去做一次心靈的遠游。

大時代有大時代的機遇與困窘,小人物有小人物的離合悲歡。同看明月繁星,日出日落,有所求,無所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