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和“真”的關系,二者皆是兼該有無,對照著一種“存在”。只不過道側重于無的本體性,故有時是超驗的;真?zhèn)戎赜谟械膶嵲谛裕食J强芍筛械?。道是隱而之顯,道之極玄之又玄,將化生萬物。求索道會發(fā)現(xiàn)道無處不在,日用而不離。真是顯而之隱,真之極不可言、不可知。探究真會發(fā)現(xiàn)“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所以真即是道,道即是真,道側重于體,真?zhèn)戎赜谟?。道之虛無容易使人陷入迷茫和焦慮,真之實在則處處喚醒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由此也可見,莊子所提出的“真”的概念極大地完善了道家的理論。
在具體的運用中,《二十四品》直接引用《道德經(jīng)》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有三處。
8.勁健
守中:出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18.實境
希音:出自“聽之不聞名曰?!?,“大音希聲”。
20.形容
同塵:出自“和其光,同其塵?!?/p>
與此同時,直接引用《莊子》之處則甚多,現(xiàn)將《二十四品》引用《莊子》各篇之處列之如下。
1.雄渾
環(huán)中:出自《齊物論》:“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庇帧秳t陽》篇:“冉相氏得其環(huán)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p>
2.沖淡
飲之太和:出自《則陽》:“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并立而使人化。”
5.高古
畸人:出自《大宗師》:“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p>
窅然:出自《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p>
7.洗煉
體素:出自《刻意》:“能體純素,謂之真人?!?/p>
返真:出自《秋水》:“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p>
8.勁健
存雄:出自《天下》:“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p>
10.自然
俱道:出自《天運》:“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天鈞:亦作天均。出自《齊物論》:“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又《寓言》篇:“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是謂天均?!?/p>
11.含蓄
真宰:出自《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p>
13.精神
死灰:出自《齊物論》中有“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p>
14.縝密
造化:出自《大宗師》:“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
15.疏野
率:出自《山木》:“形莫若緣,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天放:出自《馬蹄》:“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p>
17.委曲
圓方:出自《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
18.實境
泠然:出自《逍遙游》:“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二十四品》直接引用《莊子》之處達16處,涉及到12品。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作為一本藝術美學著作,《二十四品》的作者非常認同莊子追求精神的自由逍遙和萬物齊同的思想。藝術本質上就是精神真實而自由的表達,這是藝術之所以能夠穿透種種有形和無形的障礙,直抵人心的原因之所在。也是藝術能夠產(chǎn)生無限魅力,綻放永恒光彩的根源。
大美者無過于天地,從廣義上來說人其實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但作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精神只有在人類這里才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現(xiàn)和實現(xiàn)。所以《二十四品》中的很多品都是按照天、地、人的結構加以展開的,而貫穿其中的則是精神,揆其本原,則又無不同,因為它們都是“道”和“真”的某種展開,這也是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思想的一種具體表達。而以上這兩方面的思想內(nèi)容都是在《道德經(jīng)》中未予充分展開的。
同時,通過《二十四品》對于《莊子》相關知識點的運用可以發(fā)現(xiàn)其是深得《莊子》之個中三昧的。甚至不夸張地說,《二十四品》與《莊子》可成表里,讀懂《二十四品》對于理解《莊子》是大有裨益的,反之亦然。
注:本文根據(jù)大愚觀點整理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真”,《二十四品》中的道家思想
「美學標準二十四品之形容」藝術對于“形”的提煉加工和重新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