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微博@
這兩天“你為什么推人那小女孩”火爆網(wǎng)絡,今天一度被推上了微博熱搜。
此梗源于《鄉(xiāng)村愛情故事》謝廣坤問孫子的一段話,謝廣坤問他孫子:“你為什么推人那小女孩?”圖片來自視頻截圖當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出現(xiàn)一些摩擦和碰撞,可能是互相爭執(zhí),也可能是大打出手。當孩子自己感覺受委屈后,回到家里,就會向父母訴苦:“我被誰誰打了?!?/span>來自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今年61歲的李玫瑾在央視綜藝節(jié)目中說:肯定要打回去啊,我支持!對于這一問題,100位父母可能會有100種處理方法。
但在家長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因與別人打架而受傷、被排斥或被孤立,是很痛苦的。作為父母,我們一般都會先嘗試著告訴老師,或者通過與對方家長協(xié)商,來解決問題。在最近一期的訪談類節(jié)目《你好媽媽》中,霍思燕提及到了兒子嗯哼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事情。嗯哼放學回家后,和媽媽一邊玩一邊聊天,無意之中,他告訴媽媽:我在學校被同學打了。當她聽到自己的寶貝在學校被打了時,簡直萬箭穿心,霍思燕本來想說“打回去”,但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因為她覺得這不是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她選擇先讓自己放松下來,之后問嗯哼是怎么被打的?為什么?然后,去跟他溝通這個問題,分析對錯。再之后,給老師發(fā)郵件,讓老師多留意一下這個情況。霍思燕表示:因為我沒有在場,并不能辨別誰對誰錯。有時候孩子對媽媽的表達會很夸張,所以要和老師了解情況。
但是,有時候,這個解決辦法或許還不夠,結果會不盡如人意。霍思燕就表示,在跟老師取得聯(lián)系之后,老師說,“其實在正常范圍內,他們是不管的?!?/span>“如果小孩子打的過分會跟家長聯(lián)系,隨后就沒有下文了?!?/span>所以,作為父母,令我們困擾的是:孩子被欺負后怎么辦呢?自己該如何介入呢?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學校,每個班級,都會有那么幾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相應地都會發(fā)生欺凌這類的事情。即使孩子在吵架或者打架后似乎很痛苦,但他們通常都能很快從痛苦中恢復過來。如果你想保護孩子免受經(jīng)歷生活中的的這些問題,那就錯了。一名大人帶孩子在長春寬城某廣場玩耍,看到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發(fā)生肢體沖突,很生氣,就讓別人家孩子在烈日下跪在廣場上。被罰跪的男孩稱,事情的起因是他不想和那名家長的孩子一起玩,拌了兩句嘴,并沒有打架。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利用成人心智與力氣上的優(yōu)勢,以大欺小,就讓人難以接受了。當孩子被打時,要先看看孩子的態(tài)度。如果只是輕微沖突,不妨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父母只要適當引導,聰明的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應對方式,還能提升社交技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或許,父母偶爾的“不介入”才是最好的姿態(tài)。
任何一位家長,都不可能一天24小時看著自己的孩子,尤其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小學以后。家長只有取得孩子的信任,當孩子被欺負時,才能與家長溝通,才敢于說出事情的真實情況。一位初中女生因為遭遇了學校同學的霸凌,選擇離家出走,被公交司機發(fā)現(xiàn)帶到了派出所。當她爸爸趕來的時候說:別怕,爸爸替你做主,天塌下來了,爸爸頂著!不管孩子受了什么樣的欺負、什么樣的委屈,有父母在背后支撐,孩子就會感受到愛和力量,也就不會畏懼傷害。父母一定要做孩子強有力的后盾,而不是在孩子求助的時候,不咸不淡地說一句“為啥他欺負你不欺負別人?”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如果一個孩子被欺負了而沒有遭到反抗,那么,很容易就形成了習慣,總會被欺負。但,善良并不代表著懦弱。反而,因為站在了正義的一方,應該更有強烈的自信和反抗精神。很多家長都會教導孩子“我們不欺負別人,也不允許別人欺負你”,“一旦遇到別人欺負你,就要立即打回去”。但實際上,被欺負的一方,往往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那么,大聲地說“不”,嚴厲地譴責,從聲勢上壓倒對方,然后尋求安全的避讓方法,比硬碰硬的效果更好。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無論對方有多么強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被嚇退的。可是,孩子本身就很柔弱,怎么才能使他有說“不”的勇氣呢?這其實是可以鍛煉的,譬如在家里進行場景模擬的游戲,家長去欺負孩子,讓孩子說不。逐漸讓孩子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樣應對。家長不要一聽孩子受欺負就著急上火,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前段時間,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熱播,其中一集的武丹丹被朱露莎等人毆打、欺負。武爸爸發(fā)現(xiàn)后,他的反應是:“我傾家蕩產我弄死她們.......”從話語中可以看出,武爸爸很氣憤,甚至失去了理智,可是這樣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家長在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不大發(fā)雷霆,不破壞性地干預,而是建設性地思考問題,要本著解決問題的方式去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跟對方家長溝通的時候,也應多站在對方孩子的立場上,問題才有可能解決。綜藝節(jié)目《媽媽是超人》中,賈靜雯在女兒咘咘和小朋友Mia發(fā)生爭執(zhí)時,總是泰然自若地在一旁默默觀察。她說:“這是她們的世界,有些時候你讓她去面對不同的狀況,其實對她也是一種成長。小孩子有著自己的劇場,沒有到最后關頭,都要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不要沖動性地處理問題,不僅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使問題更加糟糕面對欺凌,要教孩子學會寬容,學會承擔責任,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當然,也要學會分析打人孩子的心理,對癥下藥,才能真正解決自己孩子被打的問題。“心理營養(yǎng)”首創(chuàng)者、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林文采老師在《教你為下一代營造幸福的原生家庭》課程中,提出了“欺負人的孩子,都有一個受傷的自己”這一問題,深入剖析了孩子打人這一行為背后的原因,將會給你很大的幫助。參考文獻:《通往幸福的教育》,作者:三川玲、白滔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