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9)
在社會生活中,常有些俗話、典故、成語被誤解廣傳。有的被一傳再傳以致造成較深的不良影響?,F選取了幾個社會上流傳較廣的進行了查證、學習,感到收獲滿滿,現于交流,以便共享。
(九)“陳世美蒙冤奇案”
提起陳世美,人們自然想到《秦香蓮》《鍘美案》中那個喜新厭舊、企圖殺妻誅子被世人唾棄的敗類形象。
其實,此乃一樁“千古冤案”。
陳世美,前清人氏,原名年谷,又名熟美,是湖北均州人。自幼聰明伶俐,敏而好學,經寒窗苦讀很有才華。
清順治八年,京城開科會考,陳世美雖胸懷滿腹才志,但苦于家境貧寒,不能前去趕考。正巧,均州一向為人慷慨而且很有文采、家庭又富足的胡夢蝶知道后,便答應資助陳世美,并與其他幾位學子一同赴京趕考。
結果,陳世美高中辛卯進士,派往河北去做知縣。胡夢蝶與其他幾位都名落孫山,怏怏回鄉(xiāng)。后來,陳世美又升為陜西學道,專事為國家選拔人才。胡夢蝶等人找到陳世美,欲求官謀職。陳世美告訴他們,需湖北學道舉薦才合理合法,胡等便掃興而歸。
幾年后,陳世美由于清廉品高,并屢有建樹,被康熙帝提拔為貴州按察史,兼任布政司參政(相當檢察長),官居三品。胡夢蝶等人知道后,又找到陳世美來求官謀職,又被陳世美一口回絕。
胡等便惱羞成怒,大罵陳忘恩負義,不講人情,欲要尋機報復。
胡夢蝶與仇夢麟二人路經河南南陽并在此落腳,正遇當地小劇場演出《琵琶記》。該劇作于元代,劇情是河南一考生蔡伯楷,辭別父母、妻子進京趕考,幾經應試,終于高中狀元,被牛丞相看中,便入贅牛府,成了相爺的愛婿。從此,蔡便貪圖榮華富貴,早忘了老家的父母與妻子。不想,他的家鄉(xiāng)遭大旱,父母因饑餓而亡,妻子趙五娘生活無著,只有懷抱琵琶沿街賣唱乞討。
胡夢蝶二人看到劇中忘恩負義的蔡伯楷,便計上心來,龜縮在客棧里,將《琵琶記》的情節(jié)加以改造,并把其中忘恩負義者改成了陳世美,將女主人公換成了秦香蓮,編成了一出新戲,名為《秦香蓮抱琵琶》。
此劇一上演,便起了轟動效應。此后又經胡夢蝶幾次修改,又起名《秦香蓮》。為了顯得真實,便將劇情搬到宋代,有意請出了包青天,并用了“狗頭鍘”行刑,故又有了《鍘美案》。
此劇引發(fā)無數百姓的同情與共鳴,于是該劇首先從河南一直流傳到陜西、山東、四川、安徽等地,并越傳越廣,一直流傳至今,陳世美就這樣蒙受奇冤達百年之久。 (待續(xù))
作者:李冬鑾
◆李冬鑾:溫故知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