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圪粗
有一種美食叫做"稀" 有一種烹飪叫"圪粗"
在我們這兒,有一種美食叫做“稀”。
“ 稀” 就是“稀”, 不是“湯”。
“湯” 是和面條有關(guān)的,如豆面湯、好面湯、掛面湯、揪片湯圪碌面湯、圪瘩湯,等等。
“湯” 的烹飪方法叫“滾”——“ 滾口湯喝”!
而“稀” 不是“湯” ,“稀””的烹飪方法叫“圪粗(音)”——“圪粗口稀喝”!
而正因為“圪粗”這種特有的烹飪技術(shù),才造就了這一種美食。
那時候,我們這兒家家“圪粗稀”。
“稀”, 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漿水菜稀,一種是豆葉菜稀。
如果單從用菜來講,它用的是經(jīng)過加工儲存的菜,而不是小瓜、豆角之類時令鮮菜,這就決定了它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當然最常食用期還是時令蔬菜未收獲之時。
要說漿水菜,現(xiàn)在也不稀罕,因為超市里還有賣的,小包,不過叫酸菜。要說豆葉菜,現(xiàn)在可就稀罕了,沒人做。豆葉菜是用大豆葉漚制的。在大豆走向成熟但還未完全成熟、而豆葉正開始發(fā)黃但還未全黃時采摘,回來洗凈切成絲,在小缸小罐里漚制。
要我看,豆葉菜沒有什么營養(yǎng)。但老輩人都說豆葉菜“下火”,、“ 去陰”。因此,盛夏時還專門沖上一大碗豆葉菜水喝,下火氣,防中暑,而冬天,假如誰感冒不舒服,準會給你圪粗碗豆葉菜稀喝。從這個意義上講,豆葉菜稀就比漿水菜稀多了一項食療功能。
其實不管漿水菜稀,還是豆葉菜稀,都還有一樣必須的食材,這就是大黃豆,這是必須的。
先是將鐵鍋(別的地方多叫鐵鐺)坐火上,將鍋燒熱,抓把黃豆放鍋炒,炒至發(fā)香欲脆,舀些食油進鍋(家有油的話多許,缺油的少許),頓時,油香和豆香奪鍋而出,趁這香氣迸發(fā)之時,挖一團漿水菜或豆葉菜,水中淘凈濾干,立即放入鍋中,“喳”的一聲,連豆同炒,油香、豆香、菜香一齊襲來。炒至熱火之時,倒半壺溫水入鍋,又聽“喳” 的一聲,熱氣立馬蒸騰起來,然后蓋鍋將水煮開。這個過程大概就是“圪粗” 的來歷。除漿水菜、豆葉菜和大豆外,其它用材就不是很講究了,家庭條件要的可放些豆腐、粉條,條件差點的不放也無礙。等水開后,抓點白面,或者玉茭面,或者豆面,用水攪成稀糊狀,一點點地滴拉在鍋內(nèi),等它煮熟。一般戶,這就能喝了,但差不多的家庭都要再烘一次鍋,即將油放鐵勺,燒熱,放蔥姜蒜,燒出香,放入鍋內(nèi),又是“喳”的一聲,鍋里一層油花,家里一片油香。我想,所謂“圪粗”是不是就這三次“喳”的烹飪來的?
看似容易,真要圪粗好一鍋稀可也不容易。至少兩個關(guān)鍵要把握。一是炒豆。除了選用好豆外,炒到甚時放油、甚時放菜,火候很關(guān)鍵。早了,透不出豆香,豆香和油香也不能很好地融合、匯聚,放的遲了,黃豆營養(yǎng)被破壞,色澤被毀,香味流失,整鍋稀就毀了。第二個關(guān)鍵是調(diào)面糊,要調(diào)勻調(diào)透,不能有生面。稀稠要調(diào)到似流似滴,入鍋后似顆似粒,無大塊,無硬塊。
這里必須說一下“稀” 和“圪塔湯” 的區(qū)別。
“圪瘩湯” 也是我們這里的一道美食。區(qū)別至少有這么幾點。一是圪瘩湯用菜廣泛,豆角、小瓜、土豆都可入湯。二是圪塔湯用面時放水少,在小盆中撥拉成干干的面圪瘩入鍋。三是因為干面圪瘩入鍋,導(dǎo)致成型后整鍋湯較糊,不像稀那樣寡湯利水,清凊爽爽。
“稀”, 真的是一種有特色的美食。尤其是吃過干飯再來一碗,那叫一個爽!假如我要做這趟美食,我就命名“稀湯不離”。好像是外國話,英語、俄語記不清了。
圖片:網(wǎng) 絡(luò) 文章:馬栓貴 排版:頑 石
文字凝固時間鄉(xiāng)土永連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