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許晨魯獎長篇《第四極》連載|第二章:華夏“海洋夢”(4)尋回失落的“海洋”

四   尋回失落的“海洋”

歲月的大潮洶涌澎湃,此起彼伏……

公元2005年7月9日,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8集電視專題片《鄭和下西洋》首映式。來賓大都是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和海洋工作者。這時,一個走上前臺的非洲姑娘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記者和與會者的照相機、攝影機啪啪地拍攝著。一位研究鄭和史料多年的老專家久久端詳著她,繼而激動地說:“太像了,她是我們的孩子!”

她叫姆瓦瑪卡,來自東非紅海之濱的肯尼亞,是當年鄭和船隊水手的后裔。經(jīng)過600年的滄桑演變,她身上流淌著華夏民族血脈。雖然也是黑皮膚、厚嘴唇、卷頭發(fā),但姆瓦瑪卡卻具備典型的東方人的臉型,甚至皮膚的黑色與其他非洲人亦有所不同。她的音容笑貌里隱藏著亞細亞的影子。

兩年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肯尼亞帕泰島采訪時,得知上加村有個名叫姆瓦瑪卡·沙里夫的“中國學生”,興趣大增,進一步了解到:600年前這里是當?shù)刈罘比A的港口,一艘明朝船只滿載貨物前來,不料觸礁沉沒。水手們紛紛帶著能拿走的貨物跳上小船逃生,在距離出事地點最近的上加村登陸,并且定居下來。本來中國人曾規(guī)定:在娶了黑人妻子后,兒女之間要相互通婚,代代相傳延續(xù)祖先血統(tǒng)。后來,由于中國后裔大都離開帕泰島,遷移到外地,他們之間通婚也越來越難,就只好與土著人結婚,漸漸融入當?shù)厣鐣?/span>

姆瓦瑪卡就是這樣一個帶有中國基因的非洲姑娘。她為此感到驕傲和神往。2003年7月,她鼓起勇氣向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寫信,表達了到中國上大學并尋根的愿望。中國大使郭崇立迅速將這一情況報回國內(nèi)。各方面被遠在東非的“中國情”深深打動。教育部特批了一個公費留學名額,支持姆瓦尼卡來華上大學。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出發(fā)地---江蘇省太倉市的領導得知此情后,當即表示全程資助這位“中國女兒”。

從上海一下飛機,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姆瓦瑪卡開心極了,兩只明亮的大眼睛閃動著,不停地看這看那:“太好了,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中國比我想象的更大、更好。能夠回到老家,我非常高興”。不僅僅是她,參加接待的工作人員和記者們也都十分興奮。的確,鄭和船隊的后裔600年后終于踏上故國的土地,人們怎能不為之激動呢?

“祖國”是如此美好,“故鄉(xiāng)”人民是這樣熱情!姆瓦瑪卡時時沉浸在歡樂與感動之中。她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鄭華”,以表明自己是鄭和船隊水手的后裔,表達熱愛中華的心情。她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將來想嫁給一個中國小伙兒……

屈指一算:2005年7月,距離大明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整整600年了。如今的神州故國早已發(fā)生了巨變。然而我們與海洋的血緣還遠遠沒有續(xù)接,我們的周邊海域還橫貫著所謂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封鎖線”。好在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洗禮,國家實力在增強,中國人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海洋對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如今,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就是要重新?lián)P起一個民族的遠航征帆。

7月11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而熱烈的紀念大會,將此活動推向了高潮。會上當場宣布,每年7月11日為中國法定的“航海日”。主題是“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九時正,交通部部長一聲令下,中國各海域的二十一萬艘運輸船舶掛滿旗,并齊聲鳴笛,整整持續(xù)了一分鐘之久,熱情豪放的慶祝中國首個“航海日”的到來。

與此同時,臺灣地區(qū)也把7月11日定為“航海節(jié)”。海峽兩岸在同一天紀念并慶祝鄭和航海功績,必將成為聯(lián)結兩岸華人的感情紐帶,促進海峽兩岸文化和經(jīng)貿(mào)交流,有利于實現(xiàn)“三通”,推進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

毋庸諱言: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洋文明發(fā)展的集中顯現(xiàn),也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經(jīng)典篇章。中國是個海陸文明兼具的國家。海洋文明發(fā)端久遠,但后來卻一直處于邊緣狀態(tài)。從鄭和去世到梁啟超發(fā)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的數(shù)百年中,鄭和的名字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會與知識者的視野之外。這是封建主流文化對海洋文明的排斥,而鄭和在中國歷史上的失落,就是中國海洋文明和海洋強國夢的失落......

輾轉(zhuǎn)六個世紀,縱橫千萬海里,東非小姑娘姆瓦瑪卡不辭勞苦,漂洋過海,回到祖先的國度尋找血緣來了。我們當今的中國人應該怎樣去尋覓、打撈那淹沒在歷史深處的海洋文明的血緣呢?

文明是什么?一句話,文明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尤其是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升華。海洋文明,從某種角度上則是指有關海洋的文化范疇。我們尋找海洋文明,應該從源頭上去下一番功夫。

綜上所述,我們從未背棄過海洋,但也并未真正關注過海洋。即使出現(xiàn)過世界第一的航海家鄭和船隊,也只是如流星一般掠過歷史的天空。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恐怖的地方,“?!弊郑瑥乃畯幕?。漢人劉熙《釋名》說:“海,晦也?!彼^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與此同時,中國人還把大海與苦難、兇險和荒蠻聯(lián)系在一起,佛家勸人向善則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span>

傳說炎帝女兒女娃在東海失足溺死了,死不瞑目,為了與奪去自己生命的大海進行抗爭,其靈魂化作一只精衛(wèi)鳥,每天銜著西山的木頭來來往往,想把大海填平。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征服海洋的雄心壯志以外,還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的海洋觀——海洋是陰森可怖之所。

然而,人類離不開海洋。且不說生命就是從海洋上進化而來,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靠海吃海、交往貿(mào)易,也才有了延續(xù)至今的大千世界。

千百年以來,中國出海者朝拜最勤的是“媽祖”。這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據(jù)說媽祖姓林名默,出生在福建湄洲灣畔一個美麗的小漁村,幼時聰明穎悟,勤學強記。她性情和順、樂善好施,因不滿封建婚姻,立志不嫁,鉆研醫(yī)道,常教人防疫消災。在她28歲那年,為搭救遇險船只不幸落水身亡,后人緣以“人行善事,死后為神”,視她升天為神,專門到海上搶險助人去了。

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于東海遇到風浪,八船七沉,僅剩下使者所乘的船還在風浪中掙扎。他驚慌失措,只得跪拜船中,望空不斷祈禱。忽見船桅頂上閃現(xiàn)一道紅光,一朱衣女子端坐于上,隨即風平浪靜,使者所乘之船轉(zhuǎn)危為安。使者驚異道:“何方神靈?”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這是湄洲神女搭救,媽祖娘娘?!?/span>

直至今天,在我國沿海許多地方,漁家以及遠航的人們出海前,總要祭拜海上女神天妃媽祖,既表達了祈求航海安全的心愿,也流露出對大海的敬畏心理……

這種重陸輕海、抑或懼海的意識,也深深滲透到文學、藝術等方面。

縱觀中國古代詩文中,有田園文學、邊塞詩歌、山水畫派、花鳥人物等等,但缺少論及海洋,歌贊海洋的作品,更別說成為流派了。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生活在離海不遠的齊魯?shù)貐^(qū),可他們對大海似乎無動于衷,偶爾提到海洋,如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只是在政治失意的時候才想到了大海,把它當成了隱居避世的處所。

秦漢以降,文人描寫海洋的文字逐漸多起來,但大多著眼于海洋的神秘莫測,充滿神異色彩。如那時的許多帝王,認定海洋中有仙人居住,有長生不老藥藏于其中,并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海上尋找。漢末曹操的《觀滄?!吩娬f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是古人關于大海是吐星出月地方之觀念的體現(xiàn)。

唐宋之后,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航海業(yè)有了較大的發(fā)展,這時人們的海洋知識開始從朦朧逐漸趨于具體。明代鄭和的隨行人員寫了大量關于航海經(jīng)歷和海洋知識的著作,如馬歡的《瀛涯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志》等,可謂洋洋大觀。然而,作為大河文明占絕對主導地位的中華民族,盡管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日益豐富的航海經(jīng)歷,以農(nóng)為本的觀念卻并未因鄭海等下西洋的壯舉而改變……

反觀西方海洋國家對大海的認識,則與中國人大相徑庭。古希臘神話里也有眾多的海洋傳奇。從海神波塞冬到俄刻阿諾斯與泰西斯夫婦,而這類神話往往具有實際航海生活作為基礎,不只是憑空的想象。例如希臘神話中的舍倫女妖,這種人首鳥身的女妖在海邊巖石上唱歌,用甜美的歌聲蠱惑航海者溺死,正反映了愛琴海區(qū)日中太陽可畏,在“無風的沉靜”中的午睡具有生命危險。

海洋神話是人類童年的航海夢想,海洋神話決定了一個民族海洋文明的基調(diào),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對海洋的理解和海洋活動的影子。西方哲學家黑格爾以地中海文明產(chǎn)生為例,稱其為“與海相連的海岸地區(qū)”。在他看來,人類面對茫茫的大海,會同樣感到自己的力量是無限的,因而會激起無限的勇氣,去超越那被大海阻斷的有限陸地。他在《歷史哲學》中熱情洋溢地盛贊大海:

“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yè)……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服在土地上,把它卷入無限的依賴里邊,而大海卻挾著人類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圈子。他便是從一片鞏固的陸地上,移到一片不穩(wěn)的海面上,隨身帶著他那人造的地盤,船——這個海上的天鵝,它以敏捷巧妙的動作,破浪而前,凌波以行?!焙诟駹栆栽娨粯拥恼Z言,不僅唱出了一曲西方人的海洋頌,也道出了海洋民族的稟性和特征。

人類文明的歷史趨勢,海洋的作用越來越大。人類社會越是全球化,海洋的功能越是明顯。海洋從提供“魚鹽之利,舟楫之便”,發(fā)展到今天成為未來能源與資源的寶庫。世界各國也從“自給自足”發(fā)展到“全球經(jīng)濟”,海洋是進入全球經(jīng)濟的必由之路。

縱觀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里的海洋成分始終只是作為插曲和補充出現(xiàn),難以形成主流,而且這種傳統(tǒng)觀念貫穿至今,令人憂慮和反思!

創(chuàng)建于新舊世紀之交,坐落在北京西長安街延長線上的中華世紀壇,以傳播世界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普及藝術教育、服務大眾需求為宗旨,是中國第一座世界藝術博物館。世紀大廳內(nèi)有一周環(huán)形浮雕式壁畫,以編年體為序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稱為“中華千秋頌”。其中立有青銅鑄造的40尊“中華名人”肖像雕塑:包括老子、孔子、司馬遷、司馬光、蔡元培、孫子、馬寅初、管仲、鄧稼先、張衡、沈括等等,竟然沒有世界級的大航海家鄭和!

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巨大的疏漏和遺憾,從而也反映了國人對海洋的重要性還缺乏應有的認識。如今,世界各國已經(jīng)從海面上的競爭,擴展到深海海底的博弈,從淺藍走向深藍,從近岸駛向遠洋,我們?nèi)绻€沒有徹底摒棄那種深埋在骨頭里的“重陸輕?!庇^念,將再次落伍于甚至淹沒于時代大潮中。

醒來吧,中國人的海洋意識!

作者簡介

許 晨,男,59歲,山東德州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東文學》雜志社原社長主編、一級作家職稱。青島市政協(xié)委員,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1989年7月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2003年12月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結業(yè)。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紀實》、《人生大舞臺---樣板戲啟示錄》、《血染的金達萊》、《鋼鐵鑄造的歲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門》等十幾部長篇報告文學。電視文學劇本《戰(zhàn)歌沒有消逝》、《魯氏兄弟》(合作)。作品曾獲得《人民日報》文學版一等獎、“冰心散文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電視劇飛天獎提名等多種獎項,并入選山東新文學大系。2014年6月至8月,許晨受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xié)會之邀,隨同我國深海潛水器“蛟龍”號前往太平洋科學考察,走進一線,體驗生活,經(jīng)受住了種種考驗,積累了豐厚的素材,為寫作長篇報告文學《第四極----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紀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晨作品展示區(qū),點擊以下閱讀

許晨魯獎《第四極》連載|(代序)|李炳銀

許晨魯獎《第四極》連載|序 章:人類的極地探索

許晨魯獎長篇《第四極》連載|第一章:我隨“蛟龍”去探海

許晨魯獎《第四極》連載|第二章:華夏“海洋夢”(1)遠古的潮音

許晨魯獎長篇《第四極》連載|第二章:華夏“海洋夢”(2) “鄭和”們的遺憾

許晨魯獎長篇《第四極》連載|第二章:華夏“海洋夢”(3)洋人的堅船利炮

暢游在生活的海洋里——獲獎感言 ||許晨(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臺兒莊無胸雕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華夏海洋文化
中國古代沒有海洋文明歷史嗎?這肯定是個誤解!
絲路啟示錄: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啟示
如何看待鄭和的歷史定位?
東西方海洋文化差異
特別報道|文藝大叔勾搭搖滾青年“搞事體”:大海啊大海,你怎么能缺一支專屬Rap?!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