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天地裹詩香
彭林家
我是粽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粽子飄香,噴鼻而來;龍舟翻江,浪花賽神。歷來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家家都要掛菖蒲、插艾葉、喝黃酒;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五花八門。脹滿了金色龍舟,綠色艾草,還有五彩絲線,倒災(zāi)葫蘆;久了,不知含著多少生靈物象,裹著多少風(fēng)云詩香……
“艾蒿七魄情扶正,蒲劍三魂性斬邪”。端午節(jié)在門口綁成一束艾草,插在門楣兩端,趨利避害,賜福鎮(zhèn)宅,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大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小孩兒涂在耳鼻額頭手足而不受蛇蟲的侵犯。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到了清代到處都懸掛其像,用以驅(qū)邪除害、祛兇引福。然而,從節(jié)氣的天道到人性的地道,孕育著人文精神的豐盈,必然要相應(yīng)天人而立道德回歸。由此,打開的粽香,在糯而不粘的咸甜之中,中庸著端午食粽的起源,祭祀先祖;如同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保佑劃船平安,將唱歌助興的龍船,起伏著雄渾壯美的靈魂,扣著源頭的心弦,為我們回眸一幕幕史話的來龍去脈。
屈原的淵源
無論是感動的故事,還是去世的原因,一個個追思禮贊的風(fēng)俗,都跟水、黑帝和五月初五有關(guān)。歷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有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勾踐、陳臨、周處、張?zhí)鞄?、鐘馗、黃巢、蠶神、農(nóng)神、藥王神,高翼薪、秋瑾等等;經(jīng)過民眾長期篩選,影響最大的還是莫過于前面三位,讓后人賦予種種的覺悟靈光。
一說,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東漢建武年間,屈原托夢百姓說,粽子常年為蛟龍所竊,如果用楝葉包裹,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暗示著屈原是被綁著扔到水里害死,也有說是為百姓求情,跪了三天而餓死的。人們用五彩絲縛之粽子只是龍畏懼楝葉,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吉祥本色,孩子們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去邪治皮膚病便成為汨羅的遺風(fēng)。二說,邯鄲淳《曹娥碑》說是祭楚國人伍子胥,父兄均為楚王所殺,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子胥建議,應(yīng)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而被賜死。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化為濤神。三說,東晉虞預(yù)《會稽典錄》記,則為紀(jì)念孝女曹娥。東漢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曹娥的父親曹盱是負(fù)責(zé)祭祀風(fēng)巫祝,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也投了江,五日后她的尸體抱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后人為紀(jì)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后東漢蔡邕為其題八字于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 絕妙好辭,成為最早的一條完整的燈謎。自宋代以來歷代帝王對曹娥曾大事褒揚(yáng),刻石立碑,以彰孝烈。
屈原,正直峻潔,以高潔人格譜寫“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民族悲憤而殉身,站立九死不悔的大我形象,是歷代公認(rèn)的高尚情操,政府大力推崇。在元代加封“楚大夫屈原為忠節(jié)清烈公”,更加提升了屈原的人氣。伍子胥被逼無奈而死,是個人的恩怨情仇,掘墓鞭尸瘋狂復(fù)仇行為,引異國之軍報私人之仇,留下了一介武夫的小我形象。曹娥是為父親盡孝而死,雖然小愛孝心可嘉,但還未成年卻投江而不值得提倡。一來二去,公眾的視野則在人們的原始心理,從粽子的的天道祭祀到人道的懷念,漸漸地,就成了一道抹不去的思維定勢了。
《說文·夂》:“葼,斂足也?!币鉃轼B飛時收斂腿爪。鳥是九黎部落的圖騰,蚩尤是盤古的血脈絡(luò)?!熬拧薄ⅰ坝取笔巧邎D騰的代號,以農(nóng)業(yè)為主,崇拜黑色的海河淤土,稱黑色為黎色,故蚩尤族又稱九黎族。酋長蚩尤為炎帝的后代,驍勇善戰(zhàn),是兵器的發(fā)明者;涿鹿之戰(zhàn)后,蚩尤戰(zhàn)死,黃帝尊蚩尤為兵主戰(zhàn)神。東夷九黎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即為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與侄子帝嚳并列兩系中的一系,繼承黃帝做了主宰神,是華夏族與東夷九黎族融合的部落首領(lǐng),與苗族一樣,以鳥為圖騰崇拜。人面鳥身,化為水神玄冥?!冻o·劉向〈九嘆·遠(yuǎn)游〉》:“就顓頊而敶詞兮,考玄冥於空桑 。” 王逸 注:“ 玄冥 ,太陰之神?!薄3鋈氤俗`車,掛黑色旗幟,穿黑色衣服,佩黑色玉佩,形成了牛圖騰,像苗族給死者頭戴黑色斗,黑糯粽、牛角粽,就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原型映射。上善若水,菖蒲神性,如陸游所云:“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自是閑人足閑趣,本無心學(xué)野僧家。”(《夏初湖村雜題》)詩人淡雅如水,入心經(jīng)而開心竅,益心智而安心神,如同晉代的益智粽一樣,蛇是龍的雛形,蛇作龍的宏偉,行水看云,則洋溢著“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灑脫。
你讀《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 屈原自稱是顓頊的后裔?!懊纭痹诿缯Z言里是竹筍,苗族用其定族,如同一竹子生發(fā)。如湘西苗人打蛇時,常把竹當(dāng)殺蛇的刀,寓意勇猛。九黎鳥的收斂,“葼”漸漸由“角黎”稱為“角黍”。如此一說,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苗族祖先盤瓠神靈,折射出原始宗教絕天地通的宇宙觀。自從顓項宗教改為人生觀后,“角黍”便改為“黍離”;表示著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对娊?jīng)·黍離》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過故都,看到西周遺址長滿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也便是一種愛國暗喻的詩化。
起初,高陽帝顓項以玄豬圖騰、鳥圖騰與龍圖騰三者的結(jié)合體。早期興起于遼東的紅山文化,后又壯大于東方,逐步遷移至中原;最后在西北打敗了手下水官共工氏,而成為北方之帝。比如,共工臣子叫相柳氏,他用九個頭吃九座山的東西,演化成湖北佬的九頭鳥,則是楚國文化的遺風(fēng)。比如,鄂國只是楚國的一個附庸國,湖北的簡稱“鄂”,承載不了“楚”字的重量。所以,楚國是圖騰是鳳,屈原在辭作中反復(fù)地使用“鳳凰”“玄鳥“二詞。《遠(yuǎn)游》:“鳳凰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其中的“蓐收”神,就是九黎先祖少皞白帝,曾以鳥為圖騰的東夷集團(tuán)。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以國為氏,衍化出來的姓氏有120多,成為夷族文化的繼承者。后來,顓頊?zhǔn)洗驍×松侔偸?,占?jù)了東夷地區(qū); 接受了太皞族以龍圖騰文化,即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軒轅氏的共同祖先——伏羲。
你看,顓頊執(zhí)政后,把蚩尤領(lǐng)導(dǎo)苗民造反之事作為教訓(xùn),廢除家家祀天,人人祭神的習(xí)俗;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托天的重專門管理天,神事也;按地的黎專門管理地,民事也?!妒酚?/span>·夏本紀(jì)》記載:“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之父曰黃帝?!?/span>黃帝—昌意—-顓頊—鯀—禹。顓頊的宗教改革,前承炎黃,后啟堯舜,成為夏禹、秦、趙、楚的先祖。《史記 楚世家》: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楚王族屬于華夏。楚國是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前川街的大、小熊灣的熊氏,由江西遷至于此地。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楚人先祖鬻熊輔佐周文王滅商有功,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建都于楚蠻丹陽,領(lǐng)地50里?!稘h書》也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于荊蠻,為楚子,居丹陽?!边@就是楚國的開始,后來,才有郢都和屈原故里之間,有著神魚托屈原回秭歸神話。時間上,歷史往后倒退了近600年。字音上,夔kuí子國是楚國的附庸國——夔子——秭歸?!懂愒贰吩疲骸棒?,屈原姐所作?!薄冻o·離騷》:" 女嬃 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女嬃 , 屈原 姊也。" 屈原顏色憔悴,其姐女須扶持之。屈原在汨羅投江后,給老家的姐姐女媭托夢說,要從長江回來。姐姐在長江邊,一直等到五月初五這天,才看見一條大鱘魚馱著屈原的遺體游來。于是,姐姐對著鱘魚呼喚:“我哥回,我哥回”。.這,回歸的地方先叫“姊歸”,近代才改叫“秭歸”。 后來也就成了“屈原乘魚而歸”的傳說故事。
夔子熊摯,是熊繹的六世孫熊渠的嫡子,本來被立為楚國的君主,但由于身有殘疾,公元前877前后,就封他別居于夔(秭歸縣東),稱為夔子國,由于心有失楚的心悸而不祀祝融?!蹲髠鳌酚忻鞔_記載:公元前634年的僖公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呼喚夔子而歸。
無論是子歸還是姊歸,楚國都是苗國和其他民族融合之國。如苗族古裝與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如同一撤。全盛時,轄湖北、湖南、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山東、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當(dāng)時南方苗族又逐漸向北發(fā)展,自北方帝顓頊到禹,常見苗族、黎族與黃帝族的不斷沖突;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仍奉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逼令順從黃帝族的教化。由此,由龍代替了鳥,聞一多便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春秋末期時,民族文化雖然逐漸形成,中原黎民或苗族的“厘公”、“厘侯”也都接受了周禮的黃帝文化以后,便信仰為華族的龍圖騰的文化。因此,自周朝開始,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變成了祭祀城隍神,到了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據(jù)《禮記》所載,古代皇帝祭祀八蠟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只筑土壇,無廟無像。每每端午時,龍舟競渡風(fēng)俗是來自吳越民族圖騰的祭拜。那時,由于不斷遭受水旱災(zāi)害和瘟疫蟲害的威脅,人們便斷發(fā)文身,五彩絲系臂,將粽子投入水里喂養(yǎng)蛟龍,則能龍舟競渡而度過災(zāi)年。比如,祭祀伍子胥,就是用其糯米修筑蘇州的相城門而預(yù)言饑荒;果然,次年應(yīng)驗,漸漸演變成了吃年糕的習(xí)俗??磥?,起初是道教信奉守護(hù)城池之神;二百年之后,與儒教結(jié)合相互影響,變成了有功于地方民眾的文化名臣充當(dāng)——屈原。那么,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由此,在湘西呂洞山語系的苗語里,端午者,“等他”也,等著屈原活著從水里出來的期盼,鳳凰地區(qū)則意為“跳水” 營救,幾經(jīng)打撈沒見屈原,生不見人死不見尸;在江上劃龍舟、往井中投粽子、丟雞蛋,他們的淚水滴入汨羅河……湘西、汨羅河一代是苗族聚集區(qū),其文化對屈原產(chǎn)生影響,驅(qū)使屈原的憂國憂民,以投河的死亡尋找先祖水神顓頊,傾訴內(nèi)心的《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也就是要斥責(zé)社會的不公,為苦難民苗族人伸張正義,把內(nèi)心的委曲,以憤怒發(fā)泄出來;這里的人民劃船去救他,撒米飯到河里祈求河魚不吃他。粽子在苗語里叫“貝芭” 即粽子,意“五月的粑”、“手包的粑”。據(jù)說,屈原的詩章,不是參照苗歌形式寫的原稿,后來,苗語被修改為漢語。屈原在《離騷》中以香草自喻,抒發(fā)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懷,這種愛國的初心,如介子推、伍子胥、曹娥,不單單是英雄的個性潛意識,而且把苗裔融入漢裔,靈顯民族心理的融合,大團(tuán)結(jié)的集體潛意識。所以,從盤古的天神到人神的屈原,曾創(chuàng)作《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著名詩篇,人格魅力符合儒家文化君子的基本理想;也融入端午的節(jié)日習(xí)俗中,共同參與鑄造中華兒女的民族性格 如此的“粽子” 代替了“黍離”,也就順理成章了。
粽子的纏香
粽子,是為了祭奠民族英雄而誕生的化神。也是一種祭祀供品,像清明節(jié)一樣,人為制造一種陰氣。一直到今天,五月五日以為節(jié)物相贈送,言為祭祀屈原。
當(dāng)時,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幾天幾夜也找不到真身蹤影,人們?yōu)榱瞬皇刽~蝦損傷他的軀體,把一壇壇雄黃酒倒進(jìn)江里,用藥暈蛟龍水獸;時間一長也覺得不是法子,便把飯團(tuán)、雞蛋等和竹筒裝米,“撲通、撲通”地丟進(jìn)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 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投入祭奠;宛如白線纏著綠葉,紅情裹住三尸血姑,投江飼龍而發(fā)展成棕子。如汨羅的燒肉粽,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制作精巧而著稱于世。
那么,舌尖上的秘密,粽子在晉代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玲瓏淡雅;無論是粽子的捆扎疏緊,防止粽餡的肥汁漏入水中;還是粽的烹煮,把握時間、溫度和浸過粽面的水量,甚至粽的選材,都是一種藝術(shù)的工序;由此,剝開粽葉的差別,裹的形狀和地區(qū)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fēng)味,璀璨紛呈。追根溯源,石烹時代從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才是粽子更迭的最初春秋。
春秋時期,棕桐葉心之形,一曰糉,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都崳晚崱罚骸凹F,角黍也。或作粽?!庇弥裢惭b米密封烤熟的竹筒飯,稱“筒粽”。 用菰葉(茭白葉)裹黍米成牛尖角狀?!妒辰?jīng)》曰:“粟黍法,先取稻,漬之使釋。計二升米,以成粟一斗,著竹內(nèi),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其繩相去寸所一行。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漢代初期,粽子是蘆葉裹米。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zòng”, 《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然后,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即梟羹,以梟肉制的羹湯?!妒酚洝沸⑽浔炯o(jì)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賜臣下,寓有除絕邪惡之意,由于梟不易捕捉,吃梟羹的習(xí)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到了東漢末年,以草木含堿的灰水浸泡黍米,包成四角形成為廣東堿水粽和少量豬肉粽。 晉代變成了菰葉裹黏米,雜以粟、豆沙。祭祖時多用品多成角形,如尖三角、正四角等形狀,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稱益智粽,藥食合一,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
南北朝以后,百姓怕魚蝦侵蝕屈子,就將米糧投入江中,摻雜禽獸肉、紅棗、赤豆等,因而出現(xiàn)雜粽品種,而后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币驗轵札埮麻~、綠絲而想出了一種彌篤的表達(dá)。唐代,粽子用米白瑩如玉,形狀如錐菱形。日本文獻(xiàn)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tuán)。”宋朝,果品入粽,時尚廣告。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掛在木車牛馬之上,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叫蜜餞粽;有“以艾葉浸米裹之”叫艾香粽。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shù)點(diǎn)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fēng)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fēng)綾扇小窗午?!?元代,突破菰葉的季節(jié)局限,粽子包裹料變革為箬葉。明代,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胡桃,松子仁,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稷”字換成米字邊,右邊的田換成兇,音為zong〕,俗作粽。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螋沼址Q“角粽”。即粽籺,由粽葉包裹糯米蒸縛之而成的一種籺。
清代,粽子多用糯米制作,將角黍改為粽子。預(yù)用稻草灰湯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如今,大都用箬殼包糯米,如辣粽、桂圓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酸菜粽等。北方新鮮葦子葉較窄,粽香卻包時難度稍大,多半是小棗、白糖餡料,如北京四角形或三角形紅棗粽;而南方的竹葉較寬,粽淡而包起來省事,多用火腿、蛋黃等餡料;如嘉興切菱角形肉粽。在農(nóng)村,仍然習(xí)慣吃大黃米粽,黏黏的糯米,香香的調(diào)味,使粽餡的香嫩,鮮美著一個個清香而不易變餿的祭祀年代。老一輩說,粽箬的講究,是一種專門栽種的青蘆葉或特見寬長的竹箬,裹白糯米粽煮之,像朝鮮的車輪餅,先將艾葉煮后搗碎,摻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千百年來,凡是華人聚居世界各地的虔誠信仰,盛行不衰,綿綿地流傳到東南亞諸國。
天使女兒節(jié)
“火上陽外八卦有,水中陰內(nèi)五行空”。 五月初五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端者,初也。端午是九毒日之首,飲雄黃酒、插艾草;把艾葉菖蒲掛于門庭,佩香囊、熬涼茶,戴香包等避邪驅(qū)毒儀式,是一種天使的青鳥重返人間的鳳凰鳴叫。星分翼軫的天道,老陽靈顯的朱雀;芒種節(jié)氣,五月與午馬對應(yīng),地支記月對應(yīng),農(nóng)歷的十二個月與十二地支對應(yīng)。源自于八卦圖上,后天八卦中五月(午月)處于離為火的位置上,是八卦中的最高點(diǎn)。陽氣達(dá)到鼎盛,陰氣漸起,是陰陽之氣強(qiáng)烈轉(zhuǎn)換的時機(jī),陰陽之氣的交戰(zhàn),對人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今年的戊戍年、戊午月、辛已日,即:八字、干支、五行。而曰:年五行,平地木也;月五行,天上火也;日五行,白臘金也,時五行:參見時辰格局中的五行屬狗生肖;戊戌時吉,己亥時兇。當(dāng)五月的離卦,形為二陽顯于外,外實中虛,一陰含內(nèi)象征“火”而涅槃重生,為南峙七宿的視野;離火之氣通于心,火為心臟,心主血脈,容易引發(fā)心血管疾病,此時的陽氣達(dá)到最旺,外實內(nèi)虛時節(jié)的調(diào)養(yǎng);是一年之中濕熱最重的時候。由于氣壓低、濕度大、氣溫高,蚊蟲、微生物容易大量滋生而易生病?!端貑枴ぴ\要經(jīng)終論》“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素問·脈解篇》:“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陽者衰于五月,而一陰氣上。消耗過重,多會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無力,背心發(fā)熱,咳嗽不止等。五月外環(huán)境溫度高,人體的陽氣也隨之浮于體表,內(nèi)部的臟器負(fù)擔(dān)就會加重。因此,驅(qū)毒逐疫、防暑祛濕和適當(dāng)運(yùn)動,是一種走動解惑的辦法。
《黃帝內(nèi)經(jīng)》記載: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此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務(wù)必端容肅己,嚴(yán)禁殺生行房,否則傷身損氣耗精元,這也是古人常提五月禁欲之說。所以,服藥百顆,不如一宵獨(dú)臥。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饵S帝內(nèi)經(jīng)》曰:農(nóng)歷五月十六日子夜觀天象,天呈淡紅色,是天地之氣交合之日,凡性交者不出3年必死。驗證忌日方法是,取白色新布一尺,于當(dāng)晚懸掛東面墻上,第二天早上觀看必有血色。也許忌日與月球、地球的運(yùn)行有關(guān)。那么,天中五瑞之首的菖蒲,葉片呈劍型,其外“不假日色,不資寸土”, 引伸為蒲劍;其內(nèi)“耐苦寒,安淡泊” 稱為水劍;生野外則生機(jī)盎然云云,是一種百陰之氣的神草,人的內(nèi)里全是陰氣,就會虛弱容易被邪氣侵襲。因此,菖蒲具有斬千邪的功能。與之匹配的艾葉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是一種純陽之性的醫(yī)草,人的陽氣全部在外時,有外散的特性。因此,艾葉是具有回陽理氣的醫(yī)草。兩者陰陽互補(bǔ),招人福,去心毒,宛如掛于門庭的衣裳;所以,民間歷來把農(nóng)歷五月稱為“毒月”,把五月初五叫作“毒日”,提醒防范陰陽氣機(jī)的強(qiáng)烈。如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南方不僅有源于漢代“蟾蜍辟兵”的捉蛤蟆制藥,也有采百草“洗浴蘭湯”的佩蘭煎水沐浴,后來才發(fā)展到煎蒲、艾香草洗澡;北方地區(qū)喜于采嫩樹葉蒸晾。《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毖b飾的閨女,出嫁婦女,戴著香艾,盡態(tài)不一,魅力靚麗,而呼為女兒節(jié)。從驅(qū)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變成裝有香料的香囊香包、香袋荷包,佩在胸前,香氣撲鼻;也是五毒月“化”毒之理。但是,離,利貞,亨。畜牝牛吉。離者,附麗也,雖然與離字通常的意義似乎相反;但附著的兩物,必然是要分離;所以也有附、偶、合的含意。具體而言,一方面《離卦》是中間的一個陰爻,附著于兩個陽爻的形象,其本象為火,代表太陽。東升西落,上下充滿光明的連續(xù)照耀,必須高懸依附在天空才行,所以象征附著偉大的人物效法這一現(xiàn)象,用太陽般的光明美德普照四方。另一方面,《離卦》延伸的卦象為離(火)下離(火)上,為光明接連升起的表象。火者,內(nèi)部空虛,外表光明,相當(dāng)于中間陰虛,外方陽實的卦形;火,必定附著在燃燒的物離卦體上,由火引伸而來的明亮。故而神明降生的明鑒日期,瞑瞑之中被譴責(zé)還不知覺者,明里受疾病折磨早早夭折的傷害,暗中遭削奪俸祿、減少陽壽的禍殃,往往都是淫污冒犯所至也。
槳櫓款款,風(fēng)和日麗。從節(jié)氣來看,恰好是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惟初太極,太極上陽下陰,道立于一。如角黍,取之于陰陽相抱而合之象。太極生兩儀。左陽右陰交媾而生育萬物,則為陰陽男女的二極思維,故太極陽氣從右而下以上升,得氣輕清浮。人體五臟六腑皆受天地運(yùn)行的影響,春節(jié)女人不出門的拜年,是男人的節(jié)日。女人的節(jié)日,設(shè)計在雙五在八卦中為大吉的“比和”之象,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紛紛回娘家省親,像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和重陽節(jié),都是陽數(shù)相重,取自陽極為陰,故叫做女兒節(jié)。七夕最前屬小閨女節(jié),重陽其次屬已嫁女,端午最后屬老閨女。相傳唐朝武德六年的端陽節(jié)這一天,蜀北重鎮(zhèn)利州(今四川廣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處,有一官船正蕩槳于此。船上管弦悠揚(yáng)、歌舞輕曼。忽然,天上烏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見一道電光霹靂一閃,從江心猛然騰出一條金龍來。這,便是金輪圣神皇帝武則天,那碧波蕩漾的江潭也被稱為金輪感孕所。后來,老婦女們載歌載舞,翼求金龍再現(xiàn)再感龍孕、這一習(xí)俗沿襲于今,也便是引人神往的廣元女兒節(jié)。雖然女人沒有名份的皇帝,意味著遺憾是殘缺美而謂之器,殘缺之道,則屬于時空與人不合一的形式。君子節(jié)制嗜欲靜養(yǎng),食物清淡,減酸增苦,益肝補(bǔ)腎,自然和諧平定心氣,與宇宙融為一體;才能吻合著五月的離卦,幽顯鳳凰的精魄虛靈;為你,叼著民族的圖騰,從黑土地的太陽,靈現(xiàn)閃現(xiàn)一只只鳳凰的初心;若是這樣的端午,在祭祀的源頭,好比是一個思美人靈魂,站立楚國圖騰的鳳凰;那詩情的頭顱,不停的鳴叫著陰陽合一的民族心腸……
2018年6月4日—17日吉林
作者簡介:彭林家,聾龍?zhí)焐?,中共黨員,畢業(yè)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全球漢詩總會聯(lián)絡(luò)主任,美學(xué)作家、《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2017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作品散見于《詩刊》《詞刊》《散文詩》《中華詩詞》《人民日報》《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jīng)》《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等100多種國內(nèi)外報刊。
投稿郵箱3182529240@qq.com
518
掃描或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感謝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