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敦刻爾克》
文丨舊故麻袋
∨
揮別對國產(chǎn)電影特別保護的八月,我們迎來了大片聚集的九月,《戰(zhàn)狼2》票房過了55億后依舊迅猛,每天幾千萬,幾百萬的票房壓的一眾新片喘不過氣,最終它會停留在多少票房,這仍是個不可估量的迷,我猜56億左右,大概數(shù)額。
九月的如約而至讓很多人有了些盼頭,特別是爆米花電影和大片電影的愛好者,估計這個月需要準備比平常月份多出至少2倍的電影票預(yù)算金額,畢竟多是IMAX和3D,票價也是棒棒噠!
首當(dāng)其沖的是諾蘭大神的高逼格戰(zhàn)爭電影《敦刻爾克》,這部前期被國外媒體吹捧到骨子里的佳作,隨著九月的腳步一同到來。
這是部需要靜下心來去觀賞的電影。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zhàn)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zhàn)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于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fā)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或許看了簡介,你會對這樣的歷史事件見怪不怪,畢竟中國有著長達八年的抗戰(zhàn)史,在國內(nèi)的眾多抗戰(zhàn)片中也沒少見到此類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有啥特殊的?簡單來說,如果這次大撤退沒成功,二戰(zhàn)很有可能會失敗,整個近代史都會改寫。
這是一次英法盟軍對戰(zhàn)德國雖敗猶榮的歷史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德國雖然是戰(zhàn)勝方,倒也沒撿到多少便宜,可以說是勝而不勝,畢竟英國原計劃只在40萬人中撤退3-4萬人,最后卻成功撤回了33萬余人,雖然在撤退期間,仍有9.8萬人堅守在了敦刻爾克戰(zhàn)線,死的死,俘的俘,但從撤退角度看,簡直就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偉大奇跡。
電影幾乎不需要劇透,因為諾蘭只是把歷史畫面用電影的形式做了一次呈現(xiàn),讓我們身臨其境那場撤退,讓我們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軍人對于回家的那種信念。
據(jù)說羅蘭為了拍《敦刻爾克》籌備了近25年,諾蘭在采訪中也提到:《敦刻爾克》是自己在50歲之前,送給自己的禮物。
它的好不是劇情本身的傳奇性,也不是燒腦,更不是特效上的炫技,而是它能切切實實讓觀眾去體會,去感受,去為電影中的人物緊張和難過。
電影時長1小時46分鐘,而劇本卻只有76頁,寥寥無幾的對白,全片沒有一句玩笑話,讓觀眾在鉛灰色的氛圍中關(guān)注用畫面表達故事。但大多時候,情緒又是克制的,沒有特意賺取觀眾的眼淚,也沒有過多綴述關(guān)于故事本身的悲傷感。
情緒的爆點只有三處,且控制恰當(dāng)。第一處是英國船隊出現(xiàn),英國軍人歡呼的那一刻;第二處是長官說那句“我要為法國人留下”的那一刻;第三處是結(jié)尾軍人們回到英國,百姓們歡呼雀躍的那一刻。但三處爆點的處理都十分恰到好處,沒有過多渲染。
電影被分為“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線敘述,看似互不相關(guān),卻在緊要關(guān)頭都能牽上線,諾蘭的神奇就神奇在對三條線的把控到位,沒有跳坑,完成度滿分。很多影評人都對這三條線的設(shè)置做了詳細解說,看的出諾蘭的用心和誠意。
而且諾神還顛覆性的沒在戰(zhàn)爭片中出現(xiàn)血腥和敵軍。
通常,對于戰(zhàn)爭片而言,不來點血漿四濺,不來點R級殘暴畫面,很難做到對戰(zhàn)爭真實感的體現(xiàn),可諾蘭導(dǎo)演偏不,他用配樂去襯托人物和環(huán)境,秒表聲、心跳加速、轟鳴、厚重的弦樂......利用音樂、音效和鏡頭語言,做到了在沒流一滴血的情況下,讓觀眾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
而敵軍,諾蘭導(dǎo)演設(shè)置在電影之外,在每位觀眾的心里,他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除去片尾英國飛行員燒毀飛機被德軍俘虜時可以看到幾個模糊的德軍身影以外,全片沒有德軍出現(xiàn)。但觀眾卻可以隨時感受到敵人在這里、在那里、在水下、在沙丘后、在天上......這也許是《敦刻爾克》最厲害的地方。
整部電影的主心骨是“回家”,之前的鉛灰色畫面變成暖黃色時,故事豁然開朗,有了令人期待的“回歸祖國”。
沒有燒腦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去揭露人性,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詳略得當(dāng)?shù)貫橛^眾還原了這場二戰(zhàn)偉大戰(zhàn)略撤退的原貌。
所以說,克里斯托弗·諾蘭是如今好萊塢的扛鼎導(dǎo)演之一,事實也證明了:你大爺依舊是你大爺,諾神依舊是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