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宣城為例
明清皖南家訓家風與家學
夏建圩
微信版第827期
摘 要:從宋代開始,宣城就名人輩出,前后輝映,涌現(xiàn)出眾多在全國具有影響的人物,如梅堯臣、梅詢、沈懋學、沈有容、梅文鼎、梅清、施閏章、高詠等。這些歷史人物不僅成就顯著,而且品德高潔,并在千年歲月中形成特色家教家風,造就了豐富而有特色的家學,對中華文化延續(xù),做出重要貢獻。宣城地方文化雖屬區(qū)域文化,但該區(qū)域的眾多文化現(xiàn)象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如“宛陵體”、“宣城體”詩派、“宣城數(shù)學派”、“宣城畫派”。
關鍵詞:皖南 家風 家學 施閏章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amily Drecepts and the Family Academic
——a case on Xuanche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hui Xia jian-wei
abstract:Since the song dynasty, xuancheng has been a great celebrity, a number of influential people have sprung up across the country, such as Mei yaochen Mei xun Shen maoxue Shen yourong Mei wending Mei qing Shi runzhang Gao yong. These historical figures are not only remarkable, but virtuous,and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it formed a characteristic family style, which produced a rich and distinctive home schooling,and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local culture of xuancheng is a regional culture, but the region's many cultural phenomena have national influence, for example, “Wanling poetry”, “xuancheng poetry school”, “xuancheng mathematical school”, “xuancheng painting school”.
key words:Wannan; Family Drecepts; Family Academic; Shi run-zhang
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沒有間斷的文化,綿延五千年,沒有斷流且脈絡清晰。這其中除了有深刻的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家族文化,一代代傳承,形成家風家學,家族人才輩出,累世不絕,又通過婚姻、師承、交游,不斷交流、傳承、創(chuàng)新,使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不絕。
宣城地區(qū)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文化地位,唐代就開始聞名全國,眾多詩人紛至沓來,登山臨水,賦詩流連。宋朝建立后,在近百年中社會相對穩(wěn)定,“宋家天子與文人共治天下”的理念使得科考錄取人數(shù)大大增加,科舉繁榮起來;加上印刷技術的改進,“耕讀傳家”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書院在全國各地涌現(xiàn),教育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宣城地方大族如梅氏、沈氏、施氏、吳氏、章氏、許氏、高氏、呂氏、徐氏、李氏等等,大多在兩宋之際輾轉遷來定居的,因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過幾代人的耕作與積累,從宋初到清代數(shù)百年中人物輩出,文化精神一脈相承,這與宣城地區(qū)家族重視家訓、實踐家訓、培育家風的做法有直接關系。
錢穆先生在《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間關系》一文說:“欲研究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必當注意研究中國之家庭”“在古代社會,這種帶有濃厚的親情化、世襲化色彩的家學世業(yè),曾作為一種重要的載體而長期傳衍延嗣,并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實際情況也正如此。
宣城梅氏是該區(qū)域最具詩名的家族,自從“先窮后工”的宋詩之祖梅堯臣后,整個家族詩人輩出,直至清初,梅清輯宗族詩集《梅氏詩略》,他曾言,“敢言詩是吾家事,只覺風流正未央”,言語中充滿著自信。明中后期,心學在宣城廣泛傳播,與程朱理學并行,至清初皖南著名學者吳肅公堅守孔孟正宗,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和佛禪進行批判;而著名詩人施閏章在仕宦生涯中不忘發(fā)揚“家學”理學傳統(tǒng),詩歌以學為基礎,試圖和合程朱與陸王思想;梅文鼎以經(jīng)學來會通西方歷算和數(shù)學,發(fā)揚傳統(tǒng)學術。清初宣城學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顯著成就,在學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石濤在《贈新安友人》詩中寫道:“文章與畫事,近代宛稱雄。最愛半山者,潑墨上詩筒。擬以羲之畫,一字一萬同。獨立兼老健,解脫瞿硎翁。又愛雪坪子,落筆如清風,曉原黃山來,神參鬼斧工?!币驅W界對宣城梅氏家訓家學有較多論述,故不贅述,本文選擇宣城施氏、沈氏、吳氏作為代表,試圖論述其家風與家學。
01
宣城沈氏:清白留子孫,文章見典型
兩宋之交,沈姓從浙江遷居建平縣(今郎溪)一個叫諸塘的地方,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有叫沈德一的,又從建平遷居宣州洪林,沈德一是宣城沈氏的始遷祖,以耕讀傳家,從十一世沈寵開始,宣城沈氏就興旺起來,所謂“兌起鴻業(yè)”,“后嗣著昌”,后人稱之“為文行武皆驚世”,成為宣城望族。
《宣城洪林沈氏宗譜·德一公傳》載“洪林沈氏始祖,即今所稱德一公是也,源出梁建昌侯約,迨宋宰虛中居建平諸塘,公其文孫耳。諸塘距洪林才半舍,淳熙中公往來于此,愛其山川環(huán)秀,風氣樸淳,謂可以歌、可以哭、可以聚國族也。徙而卜居,此其意念固深遠矣。厥后子姓繁昌,椒衍瓞蔓,德業(yè)聞望震耀海區(qū),遂為宣城右族”。[1]卷十三 正如姜埰所說:“宣城沈梅知名久,梅為阿郎沈阿舅”,梅氏、沈氏互為姻婭,維持文化傳家的局面。
沈氏家族有著嚴格的家訓,世代相承襲,教育子弟:“尊官大爵,非貴也。器識為寶,文藝次之。戒毋矜門第,毋輕謁官府,毋妄貸于人,毋多蓄廝養(yǎng),惓倦于圖報國恩”,“出仕不可不清也。致君澤民,吾儒分內事耳?!粍t出而治國,不思循分盡職,以光前裕后,而貪黷之鄙,夫豈非衣冠之盜賊也哉!”
沈寵(1510—1571),字思畏,號古林。萬士和《廣西布政司左參議沈君寵墓表》載:“君人外貌樂易,而性實剛方,志存一體,然不務阿世,見一善事鼓勇直前不為不止,聞一善人,負笈千里不見不巳,所交皆當世名士,故海內向道者,莫不知有古林君。其鄉(xiāng)有貢受軒先生者,受學于歐陽南野氏,君師受軒,因同至南都參南野,有得于致知之說,已而得見王龍溪、錢緒山二公,悟證益明,然君每崇實踐不落言詮,此君學問之終始也?!詺w田后,講學一念,老而彌篤。時郡守羅君立開元之會,諸生環(huán)座者數(shù)十百人,耿楚侗督學臨校深嘆賞,檄聘君與梅宛溪參政主其席,諸生因而善良者甚眾,宣城風俗至今知學者,君之倡也?!秉S宗羲《明儒學案·南中王門學案一》載:沈寵,字思畏,號古林,宣城人。登嘉靖丁酉鄉(xiāng)書。官至廣西參議。師事受軒。受軒學於南野、龍溪而返,謂古林曰:“王門之學在南畿,盍往從之?”於是古林又師南野、龍溪。在閩建養(yǎng)正書院,在蘄黃建崇正書院。近溪立開元之會於宣州,古林與梅宛溪主其席。疾革,有問其胸次如何?曰:“已無物矣?!?/span>[2]597 可見沈寵為王陽明再傳弟子。沈寵、梅守德、貢安國并稱“志學三先生”,奠定了宣城心學講學的基礎。沈寵致力于在“格物”上下功夫,“發(fā)明良知”,克服心學流入空疏的弊端。沈寵有二子:沈懋敬、沈懋學,沈懋學繼承家學。
沈懋學(1539—1582),字君典,號少林,宣城人。萬歷五年(1577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他的文章辭賦天下共傳,御書“謹言行明禮義”六字以賜,又能上馬舞丈八矛,堪稱文武雙全。因不滿張居正“奪情”,“三貽書勸嗣修諫,嗣修不能用”,沈懋學反而遭到申斥,嗣修為與沈懋學同年,張居正子。沈懋學面對同僚紛紛被廷杖貶謫罰俸,卻無能為力,遂以病辭官歸鄉(xiāng),沈懋學與梅鼎祚創(chuàng)建“敬亭詩社”,以文會友,與著名文學家湯顯祖、屠隆交往密切,每日讀書吟誦,遍游名勝,“放浪于西湖苕霅之間,登白岳,憩九華,或痛飲歌詩,挾聲伎,自污數(shù)年”,赍志而亡,后追謚“文節(jié)”,著有《郊居集》。沈懋學為諸生時,曾跟隨父親沈寵,參與寧國府知府羅汝芳的講學,但他并未信其道,反而認為泰州學派“卒流禪語,漫不知求”,堅持學養(yǎng)與經(jīng)世致用。
沈壽民(1607—1675),字眉生,號耕巖,是復社名士,沈寵曾孫,性情嚴毅,不茍言笑,博通經(jīng)史,學問尊孔孟,與蕪湖沈士柱并稱為“江上二沈”。崇禎九年(1636)舉賢良方正,應天巡撫張國維特薦沈壽民。沈壽民一到京師,即先后上三疏,揭發(fā)彈劾楊嗣昌“奪情”及熊文燦等人誤國之罪,均被留中不報,朝野震動。沈壽民即辭官返鄉(xiāng),在洪林麻姑山下筑講堂,耕讀其中,四方學者、名流不遠千里,前來問學,常達數(shù)百人,著名學者施閏章、吳肅公等都是他的學生。崇禎十一年(1638),閹黨阮大鋮流寓南京,四處活動,企圖為魏忠賢翻案。于是復社成員對此極為憤慨,貴池吳應箕執(zhí)筆撰寫《留都防亂公揭》來反對阮大鋮的政治活動,當時在南京的復社成員有140余人紛紛在《留都防亂公揭》上署名,作為重要成員沈壽民也在其中。
1644年,明朝滅亡,南明小朝廷在南京建立,阮大鋮掌握大權,他開始打擊報復復社成員,按《留都防亂公揭》上的署名進行迫害,大興黨獄,周鑣被殺,顧杲、黃宗羲等人被逮,沈壽民赫然列入名首,于是沈壽民更名為“王子云”攜子逃到浙南武義山村巖塢隱居,清順治十二年(1655)其孫沈廷璐千里尋親,一直到順治十五年(1658),沈壽民父子才依依不舍告別武川山水回到宣城,但他此后不入城市,繼續(xù)隱居麻姑山授學著述,常年“皂帽裹頭”,盛夏依然。著有《姑山遺集》30卷、《閑道錄》16卷及《剩庵詩稿》多卷,沈壽民堅守孟子的“仁義”之道,時人將沈壽民與吳縣人徐枋、嘉興人巢鳴盛并稱明末清初“海內三遺民”。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沈壽民極為推崇孟子,他也是這么做的,沈壽民經(jīng)常對門生說:“士不窮無以見義,不奇窮無以見操”,他臨終命弟子吳肅公記下遺言:“以此心還天地,以此身還父母,以此學還孔孟”,去世后門人私謚沈壽民為“貞文”先生。
壽民胞弟壽國,字治先,是復社后期重要成員。另外,沈壽昌,字全昌,監(jiān)生,篤志好學,曾師從陳九龍先生,捐資倡修宣城正學書院,建同仁會館,著《易學圖解》。沈壽民從兄三人,沈壽岳、沈壽崇、沈壽峣,三人均是沈有容之子。在各處參加抵抗清軍南下的斗爭與活動,先后被殺。壽民子沈埏(?—1705),字公厚,號稼亭,隨父親流寓十余年后歸里,亦也遺民自居,娶吳錂(為吳肅公叔父)女為妻,著《稼亭詩集》。沈埏子沈廷璐,字元佩,從吳肅公游,“廷璐少稟至性,從予游,篤志工苦,日拊心而泣,矢徒步遍訪”,曾徒步兩粵間萬里尋父,事見吳肅公《送沈生萬里尋親序》,時人有“江左稱家世忠節(jié)者,常首推宣城沈氏”之美譽。[3]卷十一
02
宣城施氏:理學、詩歌傳家
施氏出自姬姓,是周公旦后代。周武王之弟姬旦輔佐成王,其子伯禽封于魯國,傳十二世至惠公?;莨蛔用形采质└?,為施氏一世祖,傳至十一世孫施子恒,為孔子的學生。唐天寶年間,施氏第四十四世孫魁三教授宣城,見宣城風俗淳美,兵燹鮮至,“遂于衛(wèi)前而家焉”,施魁三即是宣城施氏始遷祖。
施閏章《述祖》詩道:“王風久頹缺,大道日浸微??邹H豈不邇,百家爭路馳。吾宗肇東魯,七十肩相隨。在漢顯經(jīng)學,讎也博士師。士匄揚其波,先后同聲施。世遠存本根,后勁振先綏。微言紹天學,高步追宣尼。講肆群響臻,周游遂忘疲。閑先恢孟辯,排異搴韓旗。磐折勞公卿,閎聲蜚布衣。輟餐餉窶士,商歌長樂饑。德音紹爼豆,奕葉流風徽?!?/span>[4]31 可見施氏家族與儒學淵源已久,尤其重視孝義傳家。
宣城施志穆年老無子,將一百三十畝田產(chǎn)和千余金都留給侄兒施宏猷,但施宏猷是長孫,又是家里的獨子,不能過繼給叔父施志穆房下。施宏猷考慮到施氏家族內有很多貧窮家庭,決定以繼承的田產(chǎn)來設置義田,并開辦義塾以獎勵族內子弟讀書。因為沒有變賣田產(chǎn),加上施宏猷慷慨豪爽的性格,很多租金債金都收不回來,而施志穆家舉辦四次喪禮、三女出嫁的所有費用,最終均由施宏猷來承擔,義田的經(jīng)營成為施宏猷沉重的負擔。施宏猷早逝后,他的兒子施察更是無力經(jīng)營,以致債臺高筑,日益沉重,最后只好賣田來解決債務。直到施察之子施閏章考中舉人后,又回購了70畝田,考中進士后,施閏章購田達到200畝的規(guī)模。施宏猷設置義田的計劃并沒有成功,不過他效法宋代范仲淹的義舉,值得敬佩和表彰,也成為施氏子孫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他們不管是對待族人還是朋友,都能以孝義為先。而支撐這一舉動的源頭,則是施氏幾代躬行的理學。
明萬歷七年(1579)張居正詔毀天下書院,宣城志學書院的故址或成為民舍,或改為官園;宛陵精舍則被改為理刑公署,其田產(chǎn)經(jīng)費移作他用,宣城心學講學活動受到挫折。加上宣城地方理學家貢安國、梅守德、沈寵等人于此前先后去世,所謂老成凋謝,而他們的后裔或對于講學內容有指責或熱衷于科舉做官,并沒有繼承長輩的講學精神,宣城講學一度沉寂。到萬歷中期,宣城出現(xiàn)了以徽州祁門縣貢生陳履祥(1540—1610,字光庭,號文臺,又號九龍)為首,施宏猷(施閏章祖父)和汪有源(字惟清)為左右手的布衣講學者活動的身影。陳九龍初來宛陵,跟隨他的只有數(shù)十人,在施宏猷積極倡導下,一時間隨從者多至800余人。施宏猷成為陳九龍講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左右手。
陳九龍在宣城講學重現(xiàn)此前的盛況多倚靠施宏猷積極倡導,并為“陳門第一高足”,施家與宣城當?shù)氐恼率?、徐氏、楊氏、劉氏等家族有著世交,在施宏猷的帶動下,各家族紛紛投入陳九龍門下。施宏猷曾在宣城郡之西關建同仁會館集六邑及南都十四郡大會,窮究性命之理,實踐于躬行,施宏猷與當時理學大家焦弘、鄒元標有交往,得到他們的重視,萬歷己酉(1609)施宏猷病逝,在南京清涼山依仁齋中祭祀。清初,眾多學者質疑心學的空疏,宣城講學活動再次銷聲匿跡。施閏章仍以振興理學家風自期,他一再表示,“吾家以理學孝友三傳而皆困于諸生,吾忝一第,抗顏稱師,敢負吾君以負吾祖、父乎?”
施閏章仕宦期間,積極從事重建明代講學書院、恢復講會、再舉祠祀等工作。尤其在江西,施閏章奉祀王守仁、鄒元標、羅洪先三位理學家。他效法理學前輩倡導講會,他在白鷺洲書院和青原山舉辦講會,一時間山中父老扶杖而出,講會進行了三天,聽者多達千人,有很多人聽后感動得流淚。施閏章雖然不是一心追求性、理的理學家,他在理學方法上能夠融通“朱陸“,不偏執(zhí)一家之說。但仍以繼承理學家風自居,將之當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并努力將自己的感悟滲透到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在為官之道中實踐自己的理想。他曾道:“吾家世擅理學,三傳皆困諸生,一旦抗顏為人師,進退學者,吾敢以俗學負家學哉!……吾性既盡,直見千圣無不同之道;吾善既明,當使天下無不明之人?!睆氖欓嗟绞┎煸賯髦潦╅c章,三代以倡明理學作為自己的責任,施閏章做官后,也一直沒有放棄,他獎掖后進,發(fā)現(xiàn)人才;聚眾講學,提倡道德教化,雖然他不是陽明心學的繼承者,但施閏章還是以講學的方法,融合朱陸學說,他強調從自己做起,盡心性,人人皆可為圣人。
清順治十八年(1661)到康熙六年(1667),施閏章任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管轄吉安、臨江、袁州三府)。由于該地遭受多年戰(zhàn)爭,破壞巨大,湖西家破人亡,田園荒廢,但朝廷對軍糧、賦稅的征收仍再繼續(xù),當?shù)匕傩掌扔谏嫾娂娞油?,有的甚至組織起來反抗,官府立即進行殘酷鎮(zhèn)壓,村舍田園被毀壞,生靈涂炭,一片荒涼景象。施閏章到任后,認為朝廷應該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否則民不安國不寧。他一改簡單的鎮(zhèn)壓方式,走遍湖西各地,安撫百姓,并釋放了聚眾起義的首領,讓他們安心恢復生產(chǎn)。施閏章還向上級力爭減輕賦稅,告誡屬下不準欺壓百姓,幾年后湖西地方經(jīng)逐漸濟恢復過來。施閏章到民間尋訪時,見到百姓疾苦,他十分痛心,常常解囊相助,以自己的薄俸賑濟饑民,以致自己一貧如洗,官橐空空,老百姓稱之為“施佛子”。卸任回鄉(xiāng)時,親故買船贈給他,因要乘船橫渡鄱陽湖,而行囊少船體輕,壓不住湖上大風,當?shù)匕傩諣幹I來石膏,裝在船內對抗風浪。因缺乏糧食與路費,上岸后施閏章只好將船賣掉,做了七年地方官,結果回鄉(xiāng)時,兩袖清風,兩手空空。在當時貪污成風的官場,像施閏章這樣清廉愛民的官吏,真是鳳毛麟角了,是真正的儒者。
施閏章家法嚴格,他的子孫多能淡泊名利,發(fā)憤讀書著述。他在《舍弟阮、兩兒淳恪讀書雙溪》寫道:“讀書貴聞道,靜專靡不成。送子適園館,要使心魂清。仰首接洙泗,顏曾如弟兄。余少苦貧病,饑飽依藜藿。呻吟雜占嗶,灑掃鋤柴荊??諛浅*毸?,鬼語窺燈檠。齋居寡言笑,槁木捐百情?!瓴芙褚輼?,被服暖且輕。牙簽烏幾凈,珍木黃鸝鳴。喆匠維師友,典訓稟周程。黽勉念祖德,慎勿忝平生。吐詞賁文繡,高步追六經(jīng)。布衣茍若此,何必談公卿。” [4]176 舍弟阮,指的是施閏阮,是施閏章叔父施譽次子。兩兒淳恪,指的是施閏章長子施彥淳,次子施彥恪。施閏章教育子弟,讀書重在求經(jīng)問道,傳承學術,并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讀書的方法貴在專心、清靜,不能貪圖安逸,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時光,積極努力,不要辜負韶華之光。輝煌的成績必須用汗水來鑄造,這對于今日青年教育,仍具有積極意義,值得借鑒。他又說:“夫家挾猗頓之富,不若藏名山之書;歲有九遷之官,不若成一家之言。子恒氏之論文也,以為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文章為不朽盛事,傳之無窮?!?/span>
總地看來,施閏章秉承家學實質是孝義,他提倡的理學核心就是宣揚孝義。施閏章是清初著名詩人,其詩“一詠三嘆,有風人之旨”,辭清句麗,時稱“宣城體”,有“南施北宋”中“南施”之譽,又位居“燕臺七子”之陣,又處“海內八大家”之中、“清初六家”之列,但他認為:“士君子家居則修其道,為諫臣則盡其言,有官守則勤其職,所謂天下文章,莫大乎是矣,其溢而為詩歌賦頌之屬,皆其余也?!?/span>
施閏章二子,施彥淳、彥恪,畢生為亡父整理遺著,繼承家學,《清儒學案》卷二十一,載:施彥恪,字孝虔,愚山次子,與兄彥淳均能世其所學,著有《施氏家風述略續(xù)編》。孫施瑮,號隨村,一生“恥趨炎俗”,后隱居田園,有《隨村詩集》,人品與詩風直追乃祖。曾孫施念曾字得仍,號蘗齋。學有宗傳,克承家法。令新會時,嘗葺白沙先生祠。調任余姚,為黃宗羲父親設置祭田。被薦博學鴻詞,但“逾期不及試”,所至聚書,雖在官衙,不廢稽古有政績,善詩文。施閏章未刻諸書,悉為付梓,并撰《愚山年譜》四卷。施念曾續(xù)刻《蠖齋詩話》2卷、《矩齋雜記》2卷為外集,另刻補《年譜》4卷、《家風述略》1卷。[5]卷二十一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施氏玄外孫劉琦又增補《硯林拾遺》、《試院冰淵》入外集,遂合楝亭刻本藏版匯引為《愚山先生全集》?!端膸烊珪匪铡秾W余堂集》收文28卷,詩50卷,外集2卷。1911年上海國學扶輪社曾以乾隆匯印本《施愚山先生全集》石印出版。
施閏章家族還與為整理、刊刻宣城地方詩歌總集,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宛雅》共三編,宣城舊稱“宛陵”,故以《宛雅》命名。初編八卷為梅鼎祚(1549—1615,禹金)輯唐至明宣城之詩。《續(xù)編》為蔡蓁春(1597—1661,大美)、施閏章合輯,繼初編之后,收明嘉靖至清初作者,計八卷。《三編》為施閏章曾孫施念曾(檗齋)與張汝霖(1709—1769,蕓墅)合輯,計二十四卷,所收以清代為主,同時進行補輯,一并刊刻。成為宣城歷史上收集最豐、質量最高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