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
今天是女神節(jié),祝你節(jié)日快樂!
這一路走來,感恩你的陪伴!
真心感覺
一個女性精神的獨立和心靈的自由,
是這個世界莫大的福氣。
女人的靈魂一旦有了安放
心便有了一個家。
成長的路上
我們從未停下探索自我的腳步
你的每一點滴的進步
我都由衷感到歡喜
充實我們的內心
讓幸福和愛永遠駐扎
也需要放下那些限制我們的
信念、回憶和故事
不斷清理、凈化和提升。
所有的恐懼都不存在
只有愛存在
人生
唯有此時此刻
我和你在一起
以我內心的愛向你內在的愛
致意!
謝謝你,我愛你!
一頭是喜歡,兩頭是歡喜
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憂
我是你,是另一個你,是另一個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個我,是生命中另一個不是我的我。
初見這句話,美到心里。
我喜歡寫字,是知遇這樣的一份歡喜。
我也喜歡分享,
今天繼續(xù)分享陽明心學給你。
大學古本序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則,致知而已矣。
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已,謂之明德;以言乎人,謂之親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后有不善,而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致其本體之知,而動無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則亦無以致其知。
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實也。物格則知致、意誠,而有以復其本體,是之謂止至善。
圣人懼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辭。舊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務于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誠意者,謂之妄。支與虛與妄,其于至善也遠矣。合之以敬而益綴,補之以傳[zhuàn] 而益離。
吾懼學之日遠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什,以引其義。庶幾復見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則存乎心,悟致知焉,盡矣。
【背景簡介】
【背景簡
先生敢于懷疑和質疑,這不由得我們佩服。
我們是否會質疑,還是照單全收?或者我們往往為了質疑而質疑呢?是偏于兩端,還是守住中端?這是不一樣的。而這本身就是格物誠意的功夫。
物格而后意誠。格物是關鍵,而是否格物致知,就要看看自己的意誠?大學是成長自己的大智慧學問,而這根本的是意誠。心之本體無善無惡,意之動有善有惡。
致知是知善知惡,念上是為善去惡。明了本心一元,而意誠如觀者看善惡。知道何為善惡是良知的功夫,在念頭上為善去惡,是克己修身的功夫。
致知,格物,誠意不可分家,如同立菩提心,正,真,圓,大是一回事,若分開來看,都不究竟。
學習的本質是完善自我對生命的認知,是照見那顆本我之心,是覺知意之動,是知善知惡的致良知,是為善去惡的格物功夫。
明了我的無善無惡心之體,這是信,相信自己本自具足,本自清凈,本自圓滿的心,無需他求。
知曉有善有惡的意之動,是意善而不惡的愿,有這樣的愿就能引導和調動我們的意。
而知善知惡是我們的行,有個知必有個行,知善知惡必能為善去惡,而這就是證。
格物是為善去惡,而證得心之本體無善無惡。
我們在學習陽明心學,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就是圓滿豐富我們的生命,學和習是成長的一體兩面,通過踐行反過來促進學習。
通過學習又不斷服務他人,進而成長自己,這是通過為善去惡而知善知惡,明了有善有惡,最終通達無善無惡的境界,也可以通過通達無善無惡,明了有善有惡,進而知善知惡,最終為善去惡。
完美的循環(huán),互為起點,互為終點,如此循環(huán)往復,妙哉!
本篇對心,對善惡,對格物致知和正心誠意有了更深刻的闡述。學習是正心的功夫,落腳在修身,體現(xiàn)在生活方方面面。不斷成長,修身養(yǎng)性,明德親民,如此,甚好。
第一章開宗明義,將上智的學問闡釋的通達透徹。心之體無善無惡,但知善知惡。
良知是知道每個當下的善惡,而選擇善或者惡那就是格物的功夫。功夫不到,不能去惡為善,也就談不上依良知而行了。
良知的功夫就在于格物,不斷格物,良知就能發(fā)揮作用,而良知也是通向心之本體的大道。
離開良知,格物無從談起,正心誠意修身也就是無源之水。
良知是源頭活水,洗滌凡夫心,凈化心靈,讓那個本體自然展現(xiàn)。
事來,是印證是否依良知而行。依著良知的行事,沒有什么不是善的。良知怎么看,看你怎么做事。
做事對不對,看你依沒依良知而行。如此,反復印證。因著本體之心,良知現(xiàn)其光。
大學反復在說誠意格物,為什么?先生說,怕我們外求。我們太容易外求,被外在的五蘊牽引,而忘了心的主人。
心常常做了五蘊的奴隸,受苦而不自知。若心做回了主人,那也就不會被境所轉。先生說,格物離不開誠意,誠意離不開格物,正心更離不開格物致知。
其實這里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學習為了什么?行事為了什么?無明源于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而做,而明德意味著我們做這一切都圍繞良知而做。
有這樣的指向標,我們學習做事都不會走樣。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本末倒置,把做事放在第一位,其實我們應該關注自己的狀態(tài)。
若狀態(tài)不對,要適時調整,隨時覺察自己。唯有心在中道,做事思維才不會錯,這就是依良知而行。
所謂格物,就是發(fā)現(xiàn)事物規(guī)律。
這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最底層的格物,看到事物在世界的本貌,而不摻雜個人臆想和附加定義。
第二個層次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個不是,就是從本質上看山水,我如何看并非取決我的肉眼,而是我的心眼。
我喜歡的《教父》中一句話,一秒鐘能看到事物本質和一輩子也看不到一件事的本質的人,其生命截然不同。這個看見的能力,是取決于我們的心,單憑肉眼,是有局限的。
第三層次又回歸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個是并非第一層次的是,如同道德經(jīng)中說復歸于嬰兒,此嬰兒非彼嬰兒。是非是,是名為是。
一切的成長修行是復歸于心之本體的無善無惡的境界,是回歸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無知無欲,是本然狀態(tài)。
越學越清明,悟后起修,真正的善源于格物誠意之后的致知。
格物落在事上,誠意落在心上。而這一切圍繞一個根本就是良知,如此螺旋上升。
心是無的境界,是道的層次,它涵蓋一切萬有。道生出了心之本體,這是一。
意是心上的念頭,它有正有負,被我們定義成善惡,它是生滅變化的,是有的境界。
而心之本體又生出了善惡,此為一生二。二元如何分別?二生三,加上了我們的角度,也就是致知。
而依著良知,如何去惡從善又有千萬種區(qū)別和變化,這是三生萬物。
因著人和人的差別,而行為千差萬別,但一切從起心動念處由來。因每個人的起心動念不同,而行為各個不同。
從究竟層第,符合無我律。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符合因果律。心之本體無善惡,而現(xiàn)實世界有善惡,知道這一切更要格物致知,否則就落在文字意上。
格物功夫到了,自然誠意致知,否則就是頭腦上弄個明白,遇到事情還是分不清善惡取舍。這就是悟后起修的真諦吧。
明白了,反而更敬畏因果。
在有相層面,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好高騖遠,不眼高手低,如此,方為體悟的開始。
存乎心,悟致知。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祝福每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