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是很常見的病癥。
中醫(yī)認為,這是脾胃陽氣虛衰,吃太多生冷食物,或者,受寒過重,導致了陰寒凝滯在胃腑的證候。
陰寒凝滯在胃,除了胃疼之外,還有其它各種相關(guān)癥狀。
西醫(yī)所說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jīng)官能癥及胃黏膜脫垂等等疾病,也包括在胃痛的范疇中。
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癥狀中,胃痛是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
天氣降溫,或者,吃多了寒涼飲食后,有些人就出現(xiàn)了胃痛難受的癥狀。
這種胃冷胃寒的情況,主要分為兩種:胃虛寒、胃實寒。
這兩種情況出現(xiàn)的癥狀,是不一樣的,當然,調(diào)理方案也是不一樣的。
當脾胃陽氣虛弱的時候,陰寒漸現(xiàn),于是,脾胃消化方面的癥狀,層出不窮。
若是用溫熱的手按按壓壓,就感覺舒服一些。
嘴里覺得沒味兒,四肢覺得涼涼的,大便稀,四肢腫,白帶清稀,怕寒怕冷。
此時做個溫灸,很是舒服,此時灸灸足三里,身體整體都會舒服很多。
因為天氣變冷,吃多了寒涼食物,之后,出現(xiàn)的疼痛,痛的時候,胃里還覺得寒寒的。
用溫熱的手往胃部一放,有時能感受到皮膚區(qū)域是涼的,就是皮膚的里面,好像也有寒氣往外透發(fā)似的。
這種寒痛,是隱隱的,綿綿不休,餓著肚子就一直痛痛痛。
此時,吃些熱熱的東西下去,有一句話很耳熟:“多喝熱水”。對,這時,多喝熱水,也能緩解。
這種,就是胃陽虛寒痛了啦。
有些人胃寒癥狀拖太久了,只要勞累了,或者,稍稍受涼就會胃痛,或者吐清水,吃不下飯,神疲乏力。
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說明胃陽虛的癥狀比較影響生活質(zhì)量了,抓緊調(diào)理吧。
比如說,煮些理中湯來喝喝,補中健胃的路線,是適宜的。
組方:人參、干姜、白術(shù)、炙甘草。
功效:溫運中陽以健脾胃、散寒邪,祛中焦虛寒。
主治:大便溏瀉,腹脹日輕夜重,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嘔吐,沒胃口,乏力,精神不振,婦女白帶清稀而量多,或急性吐瀉的霍亂病,或大病之后,唾涎沫不止。
如果不想煮湯藥喝呢,這個有中成藥:理中丸。
但是,各處藥店中,好像少有賣理中丸的,最常見的是附子理中丸,這個比理中丸的方子,多了一味附子。
方子也略有不同。
理中丸溫中散寒,健胃。主要藥材:人參、干姜、白術(shù)、甘草。主治脾胃虛寒證。
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主要藥材:附子(制)、黨參、白術(shù)(炒)、干姜、甘草。主治脾胃虛寒,胃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是的,它們的成份略有不同,功效是很相似的。
附子理中丸的溫陽作用更強些個。
當陰寒凝滯在胃太久,不僅僅只是脾胃陽虛了,而是,發(fā)展到了脾胃濕寒、氣機不暢的階段了。
這會導致胃痙攣或者嘔吐濕水的癥狀。
那就得長期喝姜棗糖、姜糖水,來幫助緩解和調(diào)理了。
當然,喝藥湯調(diào)理,也是很適合的。
此時,溫胃散寒祛濕止痛,是最好的選擇。
厚樸溫中湯是古代醫(yī)家,針對這類情況,擬立的一個方子。
“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李東垣,他擬的調(diào)理脾胃的方子,將近千年的時期內(nèi),調(diào)養(yǎng)了無數(shù)病家的脾胃寒濕氣滯證了。
直到今天,都是大夫們極為常用的溫中行氣,燥濕除滿的方子。
大致是,純脾胃陽虛的胃寒痛,考慮選擇理中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如果是寒濕過重導致的胃寒氣滯,就要考慮厚樸溫中湯了,這個方子側(cè)重于行氣溫中,燥濕除滿,祛去寒濕后,氣機舒暢,脾胃恢復,脹痛自然就消失了。
如果出現(xiàn)了胃痛難受,自己看說明書,找了中成藥吃,但是,療效不行的話,那還是找大夫面診。
以免自己吃錯了藥,耽誤了調(diào)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