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風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達了預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種心境的變化和豐富的經(jīng)歷......
合川釣魚城是我的旅游經(jīng)歷中去的次數(shù)比較多的一個景區(qū),這倒不是因為這個景區(qū)風光有多么漂亮,而是因為武勝距離合川太近,常常因為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就去那里了。
第一次去釣魚城,確實是發(fā)自內心的想去看看。那時候我剛剛分配到武勝工作,閑時就探尋了一下武勝的縣史。感覺武勝歷史上最重大的一個事件就是宋末元初武勝軍的設立,這是一個相當于現(xiàn)在地級市的行政單位,而他管轄的就是合川。那時候蒙古人侵入四川以后,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卻受阻于合川釣魚城下,這一阻就是30多年。在蒙古人攻打釣魚城期間,武勝就成了他們的兵站。按照一個蒙古族教授的說法,所謂武勝軍在蒙語中就叫水邊的軍隊,而不是我們常常說的什么以武取勝,想想蒙古人侵入南宋,哪一個地方不是以武取勝的?。?980年的秋天,單位上安排我到合川去參加省上的一個培訓班(那時候川渝兩地還沒有分家),我便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與班上的另兩位學員偷偷跑去看了一下這個大名鼎鼎的釣魚城,實在是大失所望,感覺這里就是一個現(xiàn)實中的川東農村景象嘛。當然也有幾處體現(xiàn)釣魚城的遺跡,主要有三處:一個爛房子里面供了幾個當年釣魚城的首領,外面還有一個牌坊,另外就是一個快垮了的護國門和一些殘存的城墻。只可惜當時沒有把相機帶去,所以也沒有留下什么影像。后來又去了幾次,不是陪客人去參觀,就是與單位的同事一起去游覽。自從我們武勝攝協(xié)與合川釣魚城攝影家協(xié)會結為友好協(xié)會后去的次數(shù)就更多了,這期間都沒有怎么拍照片,作為游記的補充,還是想把這一段記下來,所以就叫碎片吧。
我第一次去釣魚城參觀是1980年的秋天,當時基本上沒有什么旅游的經(jīng)驗,連一個水杯都沒有帶,就與兩位學員一起匆匆上路了。出門嘴巴就是路,一路問到了釣魚城。那時候的釣魚城早已不是曾經(jīng)的模樣,只是還存留了部分古戰(zhàn)場遺址和部分后朝古建筑。
釣魚城原為釣魚山,位于重慶市合川區(qū)嘉陵江南岸5公里處,占地2.5平方公里。被嘉陵江、涪江、渠江包圍的釣魚城,使得幾十萬蒙古大軍止步于此,直到南宋滅亡,釣魚城守城36年都未被攻破。這一段歷史讓釣魚城如今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看完釣魚城的幾處遺址后返回途中,只覺得口干舌燥,好在當?shù)氐霓r民非常熱心,讓我們在樹摘了一些橘子吃,才算止渴。
護國門是釣魚城的主要景點之一,所以每次來都會在這里呆上一點時間,拍上幾張照片,從圖片中也可以看出這護國門在慢慢的發(fā)生變化。
護國門這里就是幾百米長的古城墻遺址,擺放了投石機復原件,不過墻體多為新條石,只有懸崖邊上的基石還有些歷史痕跡。立于城墻之上俯視便是嘉陵江和江邊的耕地農田,遠眺可見蜿蜒交匯的渠江、涪江和嘉陵江三江美景。沿著城墻走便是飛檐洞,巨巖交錯的縫隙,巖下還有陡峭小路的痕跡,據(jù)說這是傳遞江邊偵查到的軍情和奇兵突襲之用。
高高的城墻是釣魚城最后一道防線,下面灰色的石頭就是七百多年前的城墻基石。
這條跑馬道是貫穿全城的軍事交通命脈,遇到軍情,守城部隊便可通過跑馬道迅速到達作戰(zhàn)地點。當然我們看到的也是現(xiàn)在恢復的道路。
護國門右前方直走為石照縣衙及古軍營、陳列館等,這些建筑物應該都是近十多年恢復的??h衙不大,大堂、二堂也算完備,可以大概了解古代衙署的居住格局。古軍營就是個條石面的圓形廣場,沒什么可玩的。陳列館有五個,以視頻、圖片、圖畫、動畫、文字和物件陳列全方位展示釣魚城之戰(zhàn),有時間可以慢慢細看。
這座獨釣中原牌坊是我第一次到釣魚城參觀時看見保存得比較完好的一處景點,它正好位于護國寺石階前,與它身后的石階、石獅子等默契配合,構成了護國寺古建筑群的序幕?!蔼氠炛性边@四個字,很好地將釣魚城的歷史重任表現(xiàn)了出來。
在釣魚城軍民的頑強抵抗之下,蒙哥大汗被成功擊斃,蒙元大軍被有效牽制,真可謂“釣”住了南宋王朝最后的一角江山。這四個大字,是明代進士李作舟所寫。李作舟本就是合州人,在萬歷二十年(1592年)成為進士,先后擔任過山東、陜西布政使。在他山東的任期滿了之后,轉任陜西的途中,返鄉(xiāng)省親之時,在這里留下了“獨釣中原”四個字。
獨釣中原石牌坊雖然并非特別華麗,但是這座牌坊的本意就是為了頌揚釣魚城,又何必需要如此多的外在形式。和后續(xù)朝代的那些牌坊相比,釣魚城這里的牌坊顯然更注重其本身的意義。
飛來寺,相傳是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一尊原本在山上臥佛旁邊的佛像因為滑坡滾落山?下,所以才建的寺廟。
寺廟外的露天茶園是川渝五地的影友們,每次到釣魚城就在這里閑聊喝茶的地方。
九口鍋面分布著20來個大小不一的鍋形凹坑,這一景點叫做“九口鍋”。我們以為既然叫“鍋”應該是跟做飯有關系的,說不定是遠古時代人類造廚之地。當看到石碑上的詳細介紹,才明白我們完全想歪了,它其實是宋蒙戰(zhàn)爭時期釣魚城戰(zhàn)場的兵工廠遺址。這里曾制造了鐵雷、火炮等威力巨大的火器,這些鍋狀凹坑是用來碾制火藥的。
相傳在遠古時,三江之地洪水泛濫,瘟疫蔓延,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災民紛紛逃奔到釣魚山上避難。正當他們被饑餓和病痛折磨,瀕臨死亡的時候,突然從天上降下來一位巨人,他站在山巔的巨石上面,手執(zhí)長長的釣竿,從滾滾滔滔的洪流中釣起來無數(shù)鮮魚。隨后,這位巨人又用大火燒好香噴噴的魚湯,一勺又一勺地分給受災的人們。在他慷慨的幫助下,難以忍耐的饑餓和猖獗一時的瘟疫過去了,成千上萬的災民獲得了新生。
從那以后,巨人垂釣的地方就被人們稱作了釣魚臺。傳說臺上的凹坑,就是巨人當年留下的腳印。那斜掛在臺前的峭石,至今仍殘存著五個徑尺大的孔穴,它就是巨人插釣竿的“插竿石”了。
說來也巧,我們單位兩次到釣魚城參觀,一次是2002年,一次是2012年,剛好相隔10年。每次都是我在這釣魚臺為同事們拍合影照,選發(fā)兩張合影照出來看看吧。
在釣魚城內,可以看到一些與佛教有關的塑像或者石刻。橫臥在釣魚山南峭壁上的唐代懸空臥佛,即是釣魚城佛教文化極盛時期的代表作品。據(jù)傳,這是釣魚城的最早建設者,唐代合州名僧石頭和尚創(chuàng)建的。
想當年,大汗蒙哥率領他的十萬蒙古西路大軍一路殺來,而釣魚城守城宋軍不到2萬。在蒙哥看來,拿下這座小城并不需要費太大的周折,然而,這場攻城大戰(zhàn),卻是以意想不到的結果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更是撼動了當時的世界格局。自詡“長生”的蒙哥被砲石擊中,留下了屠城的遺命后含恨死去。蒙哥之死導致的奪位大戰(zhàn)算是救了歐洲人一命,公元1279年,忽必烈答應“不傷城中一人”的條件后,末代守將王立開城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守城的32名將士無一投降,全部拔劍自刎。
歷史已經(jīng)遠去,曾經(jīng)血肉橫飛的古戰(zhàn)場已經(jīng)成為供人們休閑游覽之地。能被游人記住的,大概更多的是那段厚重的歷史和守城軍民的無畏和堅韌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