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凌,教師,《讀者》等簽約作家,《語文報》等專欄作家。數(shù)十篇美文被選作中考閱讀文或各種考試閱讀文,收錄進寒、暑假作業(yè)、地方語文精英教材及多種課程輔導資料。出版散文集三部,《回眸·凝望》一書獲第二屆杜鵬程散文優(yōu)秀獎,《時光深處的柔軟》入圍“第三屆葉圣陶教師文學獎”?!?/span>
(親愛的孩子們,只愿你們安靜做人安靜學習安靜成長,簡單而快樂。)
作為普通的教師,很多時候,痛苦源于有點良知有點自己的小思想。
“安靜”的教育
文‖張亞凌
第一次看到將“安靜”放在“教育”前是一篇描述德國教育的文章,看得我怦然心動繼而懊惱更多的孩子“生不逢地”,似乎有崇洋媚外的嫌疑。繼而又安慰自己:向往或靠攏美好,應是人之天性,不必心生歉意。
據(jù)說在德國,(用了據(jù)說,是因為我不曾親見,了解途徑是各種資料)你根本看不到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教育公司和補習班招生的廣告,毋庸置疑的是德國的教育是世界頂尖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基本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guī)定,禁止設(shè)立先修學校。意味著孩子們在上小學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對兒童進行所謂的學前教育。
那么德國幼兒園教什么?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孩子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lǐng)導力。
即使到了小學,也只上半天課,下午主要是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學習有關(guān)素質(zhì)修養(yǎng)的課。德國教育界的普遍觀點是:如果太早強行教授所謂知識,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沒有思辨能力,最后只會變成背書和讀書機器。
這就是德國的教育,幾近靜待花開的境界。
而我們,喊得近乎瘋狂的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瘋狂始于幼兒園,幾千乃至數(shù)萬孩子競爭幾百個名額,斥巨資買學區(qū)房。家長們一碰頭,開口閉嘴都是“孩子學了什么達到什么級別”,“參加什么獲得什么獎項”“補了什么功課效果怎樣”。
社會,學校,家長,使勁攪動著,教育已經(jīng)被攪得面目全非遠離了本質(zhì)。作為被教育者的孩子,如同被拋入苦海,哪里能顧及自己的愛好把住自己的航向,以至于清華優(yōu)秀的博士在一個訪談欄目問嘉賓高曉松,“畢業(yè)進國企還是私企好”。這種瘋狂教育下自然會出現(xiàn)種種高低差異:高分低能,高學歷低情商,高文化低素質(zhì)。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幾近瘋狂的動態(tài)模式。
教育的差異實則是國之不同民之迥異。
每每寒暑期,放眼周遭,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鋪天蓋地的教育宣傳,或補課,或培訓,似乎所有的家長都一臉焦慮地奔跑著吼著“假期就是加油站”,身后是咬緊牙卯足勁志在必得或頹廢茫然無所適從的孩子們,更遠的身后,則是一張張利益既得者狂笑到扭曲的臉。
——膨脹著的教育高唱產(chǎn)業(yè)化的凱歌!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還是滿心期待,期待著我們的教育也能沉靜下來。只有沉靜,才有可能思考,才會積淀。
我總有種奇怪的感覺:教育,看起來有多么熱鬧,背后一定有多么荒蕪。因為教育不是展示不是表演,是積淀更是厚積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