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頭果蝠 是一種生活在非洲的哺乳動物。是狐蝠科錘頭果蝠屬下的單屬種。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翼手目 Chiroptera
科: 狐蝠科 Pteropodidae
屬: 錘頭果蝠屬 Hypsignathus
種: 錘頭果蝠 H. monstrosus
錘頭果蝠是大型蝙蝠,其翼展有68-97厘米。雄性比雌性大。
錘頭果蝠的骨骼
錘頭果蝠的皮毛為棕色,肩膀有一條白色的條紋。皮翼也是棕色的,耳朵是深棕色的,在耳朵的根部有一簇白毛。面部深棕色,嘴邊有幾根長的、堅硬的須。
錘頭果蝠的前磨牙和磨牙分瓣,這在非洲的果蝠中是獨一無二的。 錘頭果蝠的兩性異形性非常高。雄獸的頭很大,而且能夠通過比較大的嘴、喉和唇組成的共振體發(fā)出很響的叫聲。
錘頭果蝠是食果動物,其最主要的食物是無花果,但是它們也吃芒果、香蕉和番石榴。食果有一定的缺陷,會導(dǎo)致一定的蛋白質(zhì)不足,因此有人認(rèn)為錘頭果蝠所以較食蟲的蝙蝠的消化道長。由此它們可以提高其對蛋白質(zhì)的吸收能力。此外錘頭果蝠的消化速度比較高,食欲也比較大,這樣能夠吸收更多的蛋白質(zhì)。通過吃非常不同的、含不同蛋白質(zhì)的果實錘頭果蝠也可以補充其蛋白質(zhì)的需求。 一般錘頭果蝠將果子摘下來、帶到附近的樹上去吃。它們將果汁擠出咽下,而果肉則被吐出。因為錘頭果蝠不吃果肉,因此它們一般不被看作是好的種子傳播者。
雄獸的覓食范圍比較廣來尋找高質(zhì)量的食物(可達(dá)10千米)。雌獸則依靠它們熟悉的覓食路線,由此獲得比較平衡的、低質(zhì)量的食物。這可能是兩性之間新陳代謝不同、身體大小差異的原因。 大蝙蝠在飛行中往往面臨體溫過高的問題。這似乎是蝙蝠是夜間行動的動物的主要原因,因為夜間環(huán)境溫度比較低。觀察證明錘頭果蝠比其它蝙蝠能夠忍耐高的環(huán)境溫度。但是在溫度低于11 °C時它們會喪失飛行協(xié)調(diào)的能力。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它們的翼的面積比較大,在低溫情況下飛翼喪失的熱量特別高,使得它們喪失飛行協(xié)調(diào)能力。
錘頭果蝠是夜間行動的動物,白天棲息在樹冠上。它們使用掩護(hù)色來逃避天敵。棲息時它們沒有特殊喜好的樹木,不過有時它們會在同一顆樹上待相當(dāng)長的時間。棲息地一般離地面20至30米。
錘頭果蝠的天敵有人和夜間活動或者晨昏活動的獵禽。不過對于錘頭果蝠來說最大的威脅卻是寄生蟲。
錘頭果蝠每年可以繁殖兩次,一些雄性在晚上聚集在河邊,快速拍打翅膀,并發(fā)出響的叫聲吸引雌性,雌性飛過求偶場來尋求雄獸。
雌性一般每次產(chǎn)一仔。雌性錘頭果蝠一般在六個月后就性成熟了,它們此后繼續(xù)成長,在九個月后達(dá)到成獸的大小;雄性獸要到18個月后才性成熟,一般它們要到12個月后才獲得它們的面部特征。
錘頭果蝠的壽命很長,野生錘頭果蝠可以達(dá)30歲。
錘頭果蝠廣泛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區(qū),棲息在河流邊緣的森林、紅樹林、沼澤和棕櫚林中。